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美”育人
2017-07-04唐雪娟
唐雪娟
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统一的互动过程。而美术课堂更是教师以“美”为源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激发创造美的欲望,进而转化为内在素养的一个从表到内的质变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单只是教的行为过程,更是“ 导”和“引”。美术课堂不只是学习美术、艺术知识,更是通过美育的培养,让学生达到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和良好品德的目标。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通过”美“的引导,培育学生的良好艺术情怀,培育学生的高尚艺术情操和优良的品德素养,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引导发现,形成品德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有被娇惯和自我等坏习惯,他们疲于应付繁琐的课业、琳琅满目的学习班,每天处在疲惫奔波的路上。陪伴他们的是手机、游戏机等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尽管每天穿梭在繁华的闹市,每天精彩纷呈,可往往在这貌似熟悉的环境,他们缺乏真实细腻的体会和感受,对身边的人和动物等缺乏情感交流。快节奏的行踪,根本容不下心来静观和细品。
所以,有一次,在5年级的课堂上我布置学生画命题的作品《上学路上》。我给出这个题目时,开始孩子们都有点懵,觉得没有什么好画,又或者思维大多停留在人背着书包进校门的一刻,其他想不出内容。我让大家小组交流一下上学路上的见闻,找出一个有趣的场景来描述一下路上所见所感,引导孩子们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后来,我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先给他们梳理一下关系。例1(上学路上):我——(父母开车送回学校路上)爸爸为了送我提前上班——车上关怀叮嘱——下车父母帮我整理衣服书包——体会父母的爱。例2(上学路上):我——(自己上学的路上)路上碰上同学——打招呼问候——有说有笑结伴而行——鸟语花香——体会同学之情。
绘画是孩子通往认识逻辑、发展世界审美观,反映出感知、思维及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之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感受美,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好媒介。而美术课堂,正是行使这有效途径的好温室。
二、赋予能力,培养情怀
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当学生在发作业纸或用纸画画的过程中,偶尔不小心把纸弄开了一个小口,他会马上就要求老师换掉这张纸,尽管那完全不影响他的作业和美观;又或者在作业的时候不小心画错了一条线,他们也马上要求老师换纸。感觉他们的眼里容不下缺陷。发现了这个情况,我决定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美术课程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梳理,帮助他们提高对缺陷美的认知。课堂上我及时找来了一幅名作《断臂的维纳斯》,对这一经典的著名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进行欣赏,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感知残缺美的奥秘之处;此外,我还会通过举办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艺术品大赛、利用过年废弃的利是封进行手工环保创意大赛的活动,激发孩子去创造美、表现美,美化生活的愿望。还引导孩子把画纸上画错的线条变成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开拓大脑空间。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学习习惯。
三、引导行为,善行正德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而是贯穿在日常的细节当中长期付诸实际行动。
作为教师,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术课堂上无论是手工设计应用类型的课型,抑或是繪画创造表现类型的课型,都能体现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需要用到剪刀、纸屑等工具的课。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听课:讲台的教师精心打造的一堂公开课,绘声绘色,学生准备充分,回答问题对答如流,最后的作业呈现在老师的步步为营的策划中闪亮登场;铃声刚落,下课了,孩子退去,课室桌面和地下狼藉一片,学生作业剩下的纸屑满地、满桌都是,老师们在孩子走后,忙着收拾摊子。这样的场景,往往让我们很是感慨,是我们老师在常规课堂中没有抓好学生的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品行。美的课堂却让满地垃圾反省我们的“育”是否到位!
美术课堂不只是授予学生知识技能,不只是培养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的教育温床,它更是通过艺术之美的培育达到品行美,内在美的有效媒介,真正让孩子内外兼备,善行正德,真正达到“美”和“育”。
责任编辑黄日暖
见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