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匠们”的“创新”之路
2017-07-04徐光明甘甜
徐光明+甘甜
“有趣又有用,太牛了!”近日,在江西省职业教育活动周上,一学生自制的室内救援机器人引得不少人驻足:灵活地接受指令、搜索火源、迅速熄灭。救援机器人来自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专注机电职教近60年,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着重培养“工匠”。“瞄准前沿,紧跟产业,从教学实训入手,让老师和学生都多学多练多思考。” 该校院长陈东林介绍,学校2016年才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便在年底的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中,包揽了职工组、学生组两项第一。
[普高生转读中职之后]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专注且服务当下。”从2005年入学,毕业后留校任教,“90后”蔡干杰已经在学院待了12年。2013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项目一等奖第一名,2016年获得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职工组第一名,蔡干杰将这些荣誉都归功于学院。
本已录取了重点高中,想脚踏实地学门手艺,家境并不富裕的蔡干杰读起中职,“成绩的取得没有飞跃式的发展,最难熬的时候,任课老师让我明白积累与坚持的重要”。在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蔡干杰获得很多参赛的机会。
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蔡干杰遇上了工业机器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是挑战。刚开始,班上有两个同学做得比我好”。 蔡干杰难忘毕业期,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工作,最后课堂上只剩他一人,“我很想学那门课程,任课老师就真的每次准时来给我一人上课,简直是享受博士生的待遇。”
2009年下半年开始,系书记、系主任和许多任课老师都极力推荐并鼓励他留校。
“瞄准中国制造业的前沿发展,紧跟产业发展潮流和企业需求,通过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积累有关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师资、设备、资料等。正好蔡干杰有兴趣,我们就进行订单式培养。”陈东林说,工艺需要积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也是如此。虽然2016年才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但是学院已拥有机器人与视觉控制系统实训室、GE智能平台实训室等20余个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实训室,实验实训场所使用面积达1800余平米,设备利用率达90%。
[女教师也成了“老师傅”]
操控智能机器人,讲述知识要点,调控实验室设备,任教时间不长,年轻的胡丹丹已经是课堂上的好手,更是工厂“老师傅”。2016年,她指导的学生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
将课程设在实训场所中,模拟生产,学做一体;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到授课过程及各类制度,学校都在模拟工厂系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但随着近年来学校引进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如何提升年轻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对一地指导帮扶青年教师。”徐也可介绍起学校近年“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探索:给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校级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胡丹丹是徐也可结对的青年教师,平时在备课、撰写教学工作总结或学术论文,申报或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面得到导师手把手的指点:“结对时间一年,每个学期还要双边听课,观摩徐老师的课,我得揣摩导师‘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经验、授课的生动、活泼的气氛,而徐老师听我的课则会及时发现并指出问题,进行探讨。”胡丹丹介绍,为此学校还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不仅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还依据被培养者的考核等级计算导师的工作量。
企业化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参加工程实践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与技术项目,快速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新技术应用能力。这个暑假,胡丹丹又要到企业去学习了,“5年内,青年教师在企业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这还得益于学校鼓励我们带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胡丹丹说。去年她带了3名学生参加了省里一个“灭火”主题的竞赛,他们的智能机器人获得专科组的一等奖。
[创业达人的“练级”之路]
毕业时,创立的公司便完成工商注册的营业执照,跻身市场,机械工程系2012级陈康俊和他的“彩云逐月”工作室已经成为该校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2014年,陈康俊在参与学校的跳蚤市场后,萌发了创业的念头。5月,“彩云逐月”工作室成立了。没有场地,没有资源,成立之初的工作室只有5名成员,如何选择创业方向?“学校的SYB培训班,不仅开设财务管理、行业调研、工商法律等系列课程,提供具体的创业指导,还安排了'一对一'的创业导师辅导。”经过市场调研,团队最终选择了熟悉的校园业务,把公司定位在服务学校师生上,从事班服、校服设计和演出服出租等业务。
恰逢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彩云逐月”工作室成了首批入驻的8家学生创业企业之一。“虽不用交房租,但因缺乏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流動资金短缺,人脉关系少,经验不足,也没赚到钱。”
拼搏、吃苦、团结,团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创业竞赛。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陈康俊团队获得国家“三等奖”;“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陈康俊和他的团队分成两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在竞赛中开阔眼界,积累经验,个人素质和企业竞争力都得到提升,公司在摸爬滚打中突破困境,业务经营步入正轨。”业务量不断提升。
如今,在创业孵化园内,还有5家孵化企业,16名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负责人带动了2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就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