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2017-07-03冯水如
冯水如
摘 要:本文从“问题解决”教学的原则入手,在分析当前小学“问题解决”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互动式策略、尝试猜想策略、图形绘制策略。最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画图教学
一、前言
数学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问题解决”教学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理性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当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笔者通过实践教学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观念保守固化、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缺乏必要课程目标的设定等。
围绕着上述问题,学者和老师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分析。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然成为现在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笔者立足于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以期探讨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与方式,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与改革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原则
郑毓信教授认为,“问题解决”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真实性作为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从而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但是现实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目前学校所倡导的规范互相冲突和矛盾。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审慎合理利用真实性原则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第二、系统性原则。小学问题解决教学主要重视利用实际的问题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应用广泛、易于接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的获取具有零散性、欠缺系统的知识整理,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把真实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教学建立有效的平衡点,共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立足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通过与诸多授课教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探讨,力求探寻“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探求解决思路,为“问题解决”教学改革和实践奠定基础。
(一)教学观念保守固化
以授課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是固化的传统教学,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只能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进行被动的学习。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导致知识的灌输似乎成为教学的唯一,而忽略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学生很难产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也缺少关注。这样的教学思想在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要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保守固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被彻底拔出,很多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也成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难以实施的重要阻碍之一。
(二)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在实际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停的练习。既不考虑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较近的教学方式也不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读问题的兴趣。这种忽视主体性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以下问题。其一,学生缺乏数学兴趣。“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或许具有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也在慢慢流失。数学教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尽量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搭配进行,可以增强课程的包容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跟学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问题解决”教学的特殊性,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思考
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感悟与体会,结合诸多优秀数学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笔者现就“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有所增益。
(一)互动式策略
互动式教学法力图突破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的困境,将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形成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老师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任何阶段的课程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其一,师生互动式,此种方式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数学教学的节奏,主动营造互动氛围。关键是教师在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掌握课堂互动的相关技巧。实践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其一,积分奖励制。该模式由老师引导提问,答对加2分答错加1分,并设置相应的奖品给予学生鼓励。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应用题进行解读,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其二,小组互动制。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开展小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具有显著意义。笔者将班上的同学分成5组,每组8人,采用小组竞赛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题型为基础知识问答、解题方法探讨等。初赛阶段每个小组抽题作答,得分最高的两个组进入决赛;决赛实行举手抢答制度,答对得分答错扣分,最终决出胜负。通过小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动”,其要求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开动思维,使学生真正的活动起来。否则,互动教学就难以开展。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主动与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理解和关怀,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发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互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把音乐鉴赏的教与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相互配合,互为增益,共同发展。
(二)猜想尝试策略
尝试策略从本质上看就是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试误”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强,而有些则相对较弱。因此,授课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选择性的采取“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进行猜想和尝试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现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答。从实践效果观察,经过不断的分析猜想,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如果有66个苹果需要装进盒子,但是每个盒子最多只能装10个苹果,那么需要几个盒子呢?”在传统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计算66÷10=6(个)……6(人),故需要7个盒子。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丧失对问题多种解决策略的研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种问题解决尝试和探索。第一种方法,6×10=60(人),6个盒子可装60个苹果,多6个苹果需要1个盒子。第二种方法,10个10个地加,一共要加6次余6个苹果,需要7个盒子。这样的猜想方式有许多种,在猜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的能力。
(三)图形绘制策略
画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画数据图、曲线图、示意图等。画图具有直观的特质,它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猜测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较为繁琐的数学问题上找到解题的思路。画图具有情境再生、形象塑造的功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有利于其提炼关系并直观表达。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的学習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求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利用图形特质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小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方法。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cm,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面积?”如果直接的看长与宽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很快的反应出来,这时学生可以在草纸上进行作图来推展思维,将长与宽的关系直接的表达出来,从而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五、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效果分析
首先,通过互动式教学策略明显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第一堂课的十几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最后一次课的全部参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正在逐步的提高,这是“问题解决”策略最为明显的实践效果。
其次,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方式,使得学生将掌握的数学方法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用以致效。
最后,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问题解决”目标提出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要求。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猜想与画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
六、结语
通过不断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课程的兴趣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鉴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相关问题和教学策略的探讨难免有所疏漏,但仍尽力立足实践、拓展思路、有所增益,以期为后来者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情况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57).
[2]刘广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33).
[3]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
[4]付彦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2015,(36).
[6]成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15,(09).
[6]唐冰.浅探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