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银类雪”邢白瓷

2017-07-03李喜萍

文物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邢窑白釉白瓷

李喜萍

西安博物院地处长安故地,坐拥十三朝古都遗珍11余万件,门类齐全,品质精良。其中瓷器类藏品以早期白瓷见长,邢窑的“盈”、“翰林”款白瓷、定窑的“官”字款白瓷都是进奉王室的贡瓷,是早期白瓷的杰出代表,对研究唐代瓷器的生产及贡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西安周边隋唐墓出土的白瓷器有许多独具特色,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白瓷的认识。本文择选其中部分馆藏邢窑精品,与大家共同鉴赏。

一、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的赞誉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多有赞誉:

唐李肇《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知名度高,应用面广,生产数量巨大,它既能给朝廷提供精美的贡奉用品,也可以为社会民众供应日用生活之物。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年间的乐师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筋即筷子,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起用作乐器。

被广泛引用的陆羽(中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仙”、“茶圣”)《茶经》记载:“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个人认为“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本意表达其个人的偏好是“扬越抑邢”,可是恰恰反证邢窑白瓷的影响力已经与当时独步天下的越窑青瓷相提并论。陆羽所说的“类雪”、“类银”白瓷,指的是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和粗白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形容邢州白瓷規整如月,轻薄如云,同越窑青瓷一样品质超群,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文人雅士赋诗饮茶必备之品。

二、邢窑白瓷的发展历程

邢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窑场,创烧于北朝时期,鼎盛于隋、唐,五代开始走向衰亡,也是中国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场。隋唐时期细白瓷的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打破了中国瓷器自汉代以来青瓷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比肩并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其应用之广泛、造型之规范、器体之轻薄、胎质之坚实、釉色之莹润,是当时其他烧造白瓷的窑场所不能比拟的。唐末至五代,由于战乱与原料的枯竭,还有自然灾害导致河流改道致使窑场被淹没等原因,邢窑白瓷开始走向衰落。

1.开拓创新——北朝白瓷

邢窑创烧于北朝,初期以生产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白瓷,北朝制瓷工匠在淘练瓷土的过程中发现努力去掉其中的铁及杂质就可以去掉青色,增加白度,循此规律成功烧造出了白瓷,邢窑成为中国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场。

现代科学表明,白瓷与青瓷的生产并不是两个系统,它们所用的原料与制瓷工艺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控制原料中铁的含量,将胎釉中铁的成分控制在1%以下,就能烧造出白瓷。由青瓷到白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大进步,胎釉的净化为后世盛行的各种彩瓷及享誉世界的青花瓷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白瓷出土于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了10件白瓷器,胎料经过淘洗,比较细白,未上化妆土,釉层薄而偏青黄,尚有青瓷的踪影,是不够成熟的早期白瓷产品,但是中国真正意义的白瓷已初露端倪。仅二十年后,还是在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出土的白瓷已可称为真正意义的白瓷。

2.薄胎透影——隋代细白瓷

隋代是邢窑从烧制青瓷过渡到白瓷的重要时期。隋代邢窑最大的成就是成功烧造出了透影细白瓷。内丘邢窑窑址出土的隋代透影深腹实足杯,光如油脂,薄如蛋壳,遮光而视影透杯壁,有半脱胎的效果。隋代透影白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从明代永乐时期的半脱胎白瓷提前了将近一千年。

透影细白瓷制作工艺难度极高,产量也很低,只在个别窑址短时间有生产。隋代邢窑大宗产品是粗白瓷,一般胎体较厚,胎质也较粗,使用化妆土遮盖青灰色胎色。隋代邢窑还生产部分细白瓷,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隋唐长安城可见的隋代细白瓷多出土于皇族贵戚的墓葬中,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西安大业六年(610)姬威墓出土的白瓷胎质坚硬洁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白釉直腹杯(图一),尖唇直壁,深腹,圆饼足,足缘有切削斜棱,口沿有多处小磕;胎质略粗泛黄,施白色化妆土,釉色白中略泛黄,有细小开片;内满釉,外施釉至足际。该瓷杯出土于隋代夫妇合葬纪年墓中,墓主为汝南公张淋和夫人薛氏,合葬于隋大业三年(607)。直腹杯是典型的隋代造型,且出土于纪年墓中,是不可多得的隋代白瓷的标准器。

3.类银类雪——唐代白瓷

唐代是邢窑的繁荣鼎盛时期,其生产的细白瓷与当时驰名天下的越窑青瓷并立天下,被后人称为“南青北白”,唐代茶圣陆羽形容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其洁白如雪的釉色、规范如月的造型、叩之如乐的坚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不仅入选土贡进奉朝廷,也行销海内外,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品。

白釉双龙柄壶(图二),盘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饼底,灰白色胎,釉层薄而泛青黄色,有细小开片,施半釉,旋削工艺也不够精细,具有唐代早期的邢窑白瓷的特点。此瓶在肩部的两侧与盘口之间各贴塑一龙形把柄,龙身微弯曲,贴塑等距的三个圆珠状饰片,龙口衔住盘沿,窥视盘口。龙柄壶在魏晋鸡首壶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胡壶的特点,以龙柄代替鸡首,流行于隋唐之际,造型非常奇特。

白釉碗(图三),敞口,翻沿,斜直腹,玉璧形底,胎色灰白,釉色白中泛青,有长期使用中造成的黄色沁斑,施釉及底,釉中气泡明显。唇口,玉璧形底以及微微泛青的白釉,这些都是唐代中期邢窑白瓷的典型特征。邢窑自北朝开始烧制白瓷以来,除了烧造一部分细白瓷外,产量最大的还是日用的粗白瓷。这件白瓷碗就是唐中期邢窑烧造的日用白瓷器。

白釉净水瓶(图四),管状细长颈,颈中部突出如圆盘,圆鼓腹,浅环底。肩部贴一敞口束颈的短流。胎色灰白,釉色泛青,釉层较薄。颈部有数周弦纹。净水瓶由梵文音译而来,并有“军持”、“君迟”、“捃稚迦”等译法,是比丘随身携带的生活与修行必备的“十八物”之一,出游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在古代南亚次大陆,装水的瓶被分为“触瓶”和“净瓶”。触是不洁净的意思,触瓶专用于冲厕所等用途。根据唐代著名僧人和翻译家义净描述他在南亚印度等地所见,过午后饮水必须专用净瓶贮存的水。瓷质的净水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唐代净水瓶造型相对浑圆、饱满。此件净水瓶腹部浑圆如球,釉层较薄,釉色泛青,与河北衡水汇龙中学1号唐墓出土的净瓶形制相似,当为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器。

白釉盖罐(图五),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伞式盖顶有一宝珠形圆纽。通体施白釉,釉质细腻匀净,因为土沁釉色已微泛黄,胎质坚硬。这只盖罐整体造型大度又不失精致,为盛唐时期典型器形。浑圆饱满的造型配合“类雪”的白釉为装饰,造型规整,制作精致,釉色莹润洁白,是唐盛时期邢窑白瓷的代表作。

盛唐时期河北内丘邢窑已经是规模庞大的著名窑口。此时期生产的细白瓷精选优质瓷土,烧成后白度很高,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钉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釉质莹润,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施釉到底,足心也施釉。这时的邢窑白瓷精工细作,同陆羽《茶经》描写的“类银类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

“盈”、“翰林”双款白釉罐(图六),圆唇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胎体坚实细腻,洁白如雪,内外施透明釉,釉质莹润,积釉处闪水绿色,外底无釉,在中心偏左部位以尖状工具竖向刻划“翰林”二字,在中心偏右上方以尖状工具刻划“盈”字,笔划清晰流畅。

“盈”字款白瓷为唐代中晚期皇官大内向河北邢窑定烧的贡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体现了唐代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这件唐代邢窑白釉罐同时署有“翰林”、“盈”字双款,应为大盈库为翰林院订烧的专用器,同时也说明署“翰林”款和“盈”字款的白瓷的烧造年代基本相同。此罐对研究唐代邢窑的生产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截止目前刻有“盈”、“翰林”双款的邢窑白瓷器存世仅一件,收藏在西安博物院。

“盈”字款白釉带盖执壶(图七),敞口,卷沿,束颈,圆肩,深腹略鼓,底足外侧边缘斜削一圈。肩一侧有柱状流,另一侧有双条扁平柄。颈下有弦纹一周。外底阴刻“盈”字。胎壁较薄。口沿内壁至颈部及外壁施白釉。整体施釉均匀,釉面细润,光泽感强,釉色白净,积釉处泛青绿色;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盖为伞形,出沿,圆纽,子口,盖外表面满釉,沿下无釉。盖沿下墨书“七”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四件“盈”字款白瓷带盖执壶,与此件在造型上基本相似。

“盈”字款白釉托盘(图八),圆唇,盘口五曲、口下出筋,浅斜腹,平底,外底有三处支烧痕,通体施白釉。这批“盈”字款瓷器与青釉碗、茶叶末釉盏、白瓷粉盒、三彩陶罐、黑瓷双耳罐、陶莲花纹瓦当及铜饰等共同出土于唐青龙寺西北隅一口古井的淤积层内。白瓷带“盈”字款的执壶造型与之前青龙寺遗址及河北易县北韩村唐孙少矩墓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的执壶造型基本相同,青龙寺遗址出土的白瓷执壶有“大中十三年”(859)墨书题款,孙少矩墓志铭所载时代为咸通五年(864)。结合该水井中出土的其他器物及唐代瓷器的形制、特征,这批瓷器的时代应为晚唐时期。这是继1992年5月在唐青龙寺遗址范围内“盈”字款瓷器的第二次出土,并且这种“盈”字款带盖白瓷执壶与托盘成组出土亦属首次,弥足珍贵。

三、“盈”字款瓷器反映的唐代贡奉制度

文献记载唐代天宝年间邢窑白瓷作为土贡进奉朝廷。((新唐书》载:“邢州钜鹿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盈”字款白瓷当为邢州官府进奉朝廷的贡瓷。

为什么诸多贡奉朝廷的白瓷,比如河南巩县白瓷并未署“盈”字款,只在邢窑白瓷上发现“盈”字款?部分学者对“盈”字款是否是皇帝内库“大盈库”的代称提出质疑。其实只在邢窑白瓷署“盈”字款,是因为唐朝皇帝对邢窑白瓷情有独钟。李唐王朝的祖籍在今邢台市隆尧县的汪尹村,村北有唐高祖李渊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和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今陵墓虽已平没,但神道的华表、翁仲、石马、石狮子等尚存,尚存的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所载“维王桑梓……”抒发了李唐后代对祖先的眷恋。将邢州故里出产的上等白瓷纳入私藏,收入大盈库,署上“盈”字款的名号专供皇上家用和赏赐也在情理之中。

“盈”字款白瓷的出土对研究唐代贡奉制度非常有意义。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后,正是唐帝国各地向朝廷朝奉风行的时代,这突出地反映在考古发现的唐代金银器上。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李勉奉进”双鱼纹蔓草花银盘,就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三朝元老李勉,在地方为官时进奉皇帝之物。李勉为官素有清廉之名,被誉为“清廉简易,为忠臣之表”,尚且跟风进奉,可见唐代中晚期吏冶之腐败。据尚民杰、程林泉先生考证,大盈库设置时间在天宝年间,考古发现的“盈”字款瓷器的流行时代正是大盈库存在的时代,反映了唐代中晚期皇帝在朝中设立私库敛取财富,地方投其所好截留朝廷赋税,专事进奉,以求升迁的腐败社会风气非常之盛。

邢窯白瓷的烧造成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作为单色釉的一个品种,自身素雅、沉静的品质为人称道,更重要的是为宋以后中国彩瓷及青花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长安城是隋唐时期的京畿之地,出土的邢窑精细白瓷有不少是供御之品,代表了邢窑白瓷的最高成就,从中可管窥邢窑白瓷千古称誉的风采。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邢窑白釉白瓷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