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素莉:一个传统现代人的守心之路
2017-07-03廉婷
廉婷
她是吉林电视台资深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吉林电视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当然也是中国电视事业历史的见证者;她会写的第一个字就是“秋”,每次书写时都觉得神圣,且带着敬意,因为,她是秋瑾的后人。
几十年来,在吉林这片土地上,秋素莉见证风的方向,见证容颜的变化,见证梦想的起源,见证不同的悲欢离合,见证我们共同的历史,见证城市每一天的变革,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点欣喜的变化。
秋素莉曾参与记录的工作,记录着吉林省的历史,人们曾熟悉的台标和片头现在已成为历史,而她自己也跟随着每一个坚定的脚步成长起来。
她是一个传统的现代人,说她传统,并非保守,而是坚持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提出什么要求,心里似乎就没有产生过要求什么的念头。她的家庭,她的疾病,这么多年来,朋友们竟只是略知一二。即使身体不适、疲惫不堪的时候,她都一笑了之,还加上一句:“没什么!”在病魔缠身、动了手术之后,她也是淡然而乐观地说:“挺过来了!”她的生活状态总是那么敞亮和旷达。
年会上评奖,她一定是为年轻人的播音主持作品激情洋溢地充分肯定和竭力推荐,而对于自己的成就往往一语带过:“我们老了,年轻人正在成长,必须大力培养、全力扶植!”她自己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既不申报,也不在意。但是,只要年轻人获得奖项,她便神采飞扬,好像母親手里有了送给孩子的心爱礼物。
说她现代,是指她对年轻人的时尚心理和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和年轻人之间,只有年龄的距离,却没有“代沟”,她体谅他们、引导他们,对他们关怀备至,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亲人。她根本没有想过“回报”,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后继有人的队伍建设中去了。
秋素莉出现在荧屏上时,淳朴大方、热情至诚,丝毫没有张扬个性之心,更无哗众取宠之意。她站立在讲台上,观点明晰,示范通透,殷殷教诲,发人深省。由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由于刻苦钻研的理论视野广阔,她的有声语言表达总是那么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显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力、火热的人生态度。
以精神传承秋家情怀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秋瑾被清政府秘密杀害,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每当秋素莉在书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能看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从薄薄的纸张上凸现出来,心中难免会涌出几分激情和悲愤,因为她是秋家的后人。
论辈分,秋素莉应该叫秋瑾堂姑,爷爷桐豫是秋瑾的堂叔。在秋素莉心中,有这样一位姑姑,她觉得很自豪。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姑姑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尽管她们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间隔,但亲情的一脉相承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秋素莉会写的第一个字就是“秋”,小的时候刚刚开始识字,名字就成为了她主要的联系对象。虽然秋素莉这几个字笔画多,不好写,但因为秋瑾的缘故,每次练习都觉得很光荣,特别是写“秋”字的时候,总觉得很神圣,一笔一画的像举行一个仪式。直到现在,秋素莉在签名字的时候,依然是工工整整的,那是她对秋瑾的一份敬重,也是她对秋姓的一份喜爱。
秋素莉的父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常常用姑姑的故事激励她们。她的父亲常说:“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他给了孩子们不少的课外读物,对孩子们的成长也特别关心。除了督促学习,还要求他们为人正直,热心助人,要向姑姑学习,学会独立,办事仔细,踏实。这让秋素莉的童年充满了美好和快乐。
秋素莉出生于书香门第,骨子里就有一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文人情怀,这是一种悲壮的情怀,也是一种极容易毁灭的情怀。秋素莉常常想,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该用什么传承秋家的这种情怀。或许早已超越了事业与工作的范畴,让秋素莉在人生辉煌或者惨淡的时候,都不忘去思索自己这一生最想要做的,去追求心灵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和影视事业一起成长
1958年,那年秋素莉15岁,她的高中生活开始于这个热情激昂、轰轰烈烈的年代,对于政治风潮还不是很清楚,什么超英赶美,什么放卫星,她从未关心过。并不是她对时政不闻不问,也不是对国家的事情漠不关心,而是那个时候的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去长影拍电影。
电影的名字叫《红领巾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题材,讲的是一群小学生,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炼钢活动,为祖国做贡献的事情。为了挑选该剧的主要角色——少先队大队长,导演助理挖空心思,最后终于在长春第十一中学找到了一个真的少先队大队长,她就是秋素莉。
小秋当年只有15岁,性格活泼开朗,能歌善舞,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闪着机敏聪颖的光。她有着非常好的演员素质。通过拍摄《红领巾的故事》,小秋迷上了电影,她立志长大要当一名电影演员。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小秋的志向。1960年,在长春市中、小学普通话比赛上,小秋以她清脆、圆润的嗓音和亲切、质朴的朗诵赢得了观众和领导的赞赏。当时,吉林电视台正处在试播阶段,急需播音员,领导很快相中了她。经过短期学习、试播,十一月一日,年仅17岁的秋素莉便通过电视屏幕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从此,她成了我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
二十多年来,她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电视屏幕之花,在吉林全省观众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以敬业为根心系观众
一个好的电视播音员,应该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电视台初期完全靠直播,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形,甜美的声音,还必须熟练地掌握一整套播音知识和技能。
熟悉秋素莉的人都知道,她有极强的记忆力。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因无光学合成,转来后需要按稿重新配声,加上本台各类节目直播,每天工作量很大,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有时,那边刚播完新闻,这边又催着为文艺节目专场报幕,她就从这个播音室到那个演播室,一边走,一边紧张地背词,一旦到了现场,她又立刻以轻盈舒展的体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临时遇到重要新闻,在播出前几分钟才能看到稿件。长期直播实践,使她掌握了强化记忆,背读课文的本领。靠这种本领,她熟练地驾驭着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语言文字。
天才来自勤奋。秋素莉深知自己播音的弱点,常常铭刻于心,“j、q、x”咬字过死,发音过重,并带着浓厚的地方语音,她就天天对着镜子练发音;播音中停顿掌握不准,时有抢前半句,她就对着话筒学朗诵。她还和周围同志达成协议,要大家多帮助,多提示。她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许多年来,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她都没有间断基本功的训练。1969年电视台刚刚恢复播出,爱人下放去农村,身边的孩子还很小。她一边承担全部家务,一边坚持播着。播出之余,她还有意识地阅读有关业务书籍和文学作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水平和鉴赏力,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在电视事业上,她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
随着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屏幕上新人辈出,秋素莉感到由衷的高兴。那几年中,她除了播音、专题采访外,经常走出去收集群众意见,用她的话说,就是站在观众的角度考核自己的工作。她还抽出很大的精力用于培养、辅导新的播音员。当问到她为什么播音二十多年却始终热情不减,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心里想着观众!”
回望岁月秋果硕华
每年金秋十月,秋素莉和老伴都要到长春市南湖公园白桦林里走一走,转一转。可能是因为她的“秋”姓,他们都喜欢秋天古朴的美景,南湖森林中满目金黄,显示出秋天的色彩。每一天,她和老伴有一项不可省去的日程,那就是把挂在墙上的日历掀出新的一页,每到这个时候,老伴就会看她一眼,这像两人之间的一种仪式,进行得很认真,又有些迟缓。
三十几年来,她从未离开自己钟爱的播音行业。就是在秋老师的帮助下,吉林大学在2000年创办了播音主持专业, 而且秋老师桃李满天下,如李思思、刘芳菲。她解说过上千条的新闻,为几十台专题片报过幕,也曾为《车城春常在》《山村孩子的歌》《东北三宝之首人参》等几十部专题片解说。艰辛的过程她至今难忘,有的时候害怕念稿子出错,甚至把全文都背下来,这使得她的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升。
时光流逝,以往工作中美好的人和事在晚年显得更加温馨,不顺心的经历也被岁月淡化得几乎没了踪影。她觉得自己播音生涯没有足够的“亮点”,没有惊人的成绩,朋友们却再三催促她把播音生涯中努力做過的事情记录下来。回顾过往的岁月,她发现让自己记忆犹新的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她参加的全国播音员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中国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工作,其中唯一一位东北评审就是她——秋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