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策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7-07-03徐晖
/本刊记者 徐晖/
集智聚策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在京召开
/本刊记者 徐晖/
发展智能制造对我们行业来讲是最关键的供给侧改革,是对行业供给方式、生产方式、运营方式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但行业当前运行也碰到了很多困难,突出的是需求不足。因此,在我们在部署、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市场、当下的需求,研究部署适应需求侧变化的调整,以保持行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正常发展。
4月18日,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为“集智聚策 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会上,机工智库发布了三项独家趋势研判分析成果:中国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6~2017年度智能制造行业舆情监测结果。这是机工智库第二次向社会发布自研的成果。试图从社会第三方的视角,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作出客观研判,为政府部门及制造业领军企业提供决策支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王文斌致辞,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石勇发布《装备制造业全球博弈》,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恩民发布《2015年和2016年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鲁欣发布《后WTO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贸易与投资风险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陈琛发布《智慧发展助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朱辉杰发布《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及舆情研究》。
据了解,机工智库公开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引起业界、学界和新闻界的广大专家、学者和记者朋友们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思考、研究、关注,共同为把我国建成装备强国贡献智慧。
王文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到了关键的转折点
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大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性产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具有持续发展、持续贡献的基本属性。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与创新高度相关,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还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和主要传播者与推广者。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还承担着知识和技术“蓄水池”的功能。一个国家制造的商品、特别是装备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蓄水池”就越大,国家通往繁荣之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世界强国都是工业强国、装备制造强国。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始终在低位徘徊,出路在哪里? 从近几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实践看,无论是美国、德国、英法、日韩,还是中国,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复兴的核心力量,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是工业大国,也是装备制造大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到目前我国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具有一定水平、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成熟产业。但由于历史较短、条件受限,与国际强手相比,我国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尚处于追赶先进水平的阶段,粗放发展、核心能力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仍是我们前进的拦路虎。
当前,我们又面临着强国从高端打压、发展中国家从低端逼近的“双重挤压”。我国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的道路在哪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给我们展示了方向。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计划、搭建架构、出台政策,以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引领本国的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转换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水平、突破发展瓶颈、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前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华民族无缘,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国第一次有意志、有基础参与其中,第一次可以国家、社会、企业全体动员利用好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我国学习、思考、研究新工业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国家及时出台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行业和企业也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对此,中国可以自信地说,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近几年,有许多企业的朋友问我们,自己的企业在新工业革命中到底该怎么做,这的确是个普遍的问题。新工业革命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甚至国际性的工业生产方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重构和系统工程,要说清楚还有待研究的深入。借今天的机会,我想提三个问题供大家研究思考,看看能不能有助于企业的朋友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有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新工业革命要解决的问题和愿景。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目标明确、决心坚定。人类社会有了商品生产这个形态后,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就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既包括生产要满足消费对功能的需要,也包括生产要适应消费的负担能力。矛盾运动的轨迹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生产超越了消费而陷入困境,生产通过改进后重新启动消费、重新与消费协调发展,周而往复。
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这个矛盾和其运动的轨迹也一直主导着工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着工业生产的改进和工业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过剩已经出现,只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和市场,才勉强运行至今。目前,全球性的工业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到了不改进工业生产不能再前进的程度,我国也是一样,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为什么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道理就在这里。
其实,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既有技术和管理进步的推动,更是工业生产改进的需要和牵引。工业生产与工业消费的协调发展,对工业生产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产品的功能、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产品的生产效率,工业生产的改进,也主要是改进这四大要素。详细分析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可以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成果,通过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使工业生产的四大要素得到改进和进步。
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就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情况可能也是这样,通过新型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最新管理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包括虚拟的企业建立起基于互联网、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交互和服务平台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显著地提高产品功能的个性化、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及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以重新启动消费,与消费重新协调发展。
二是关于工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如何起步的问题。我国把新工业革命的内核描述为智能制造,从这个定义看,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运用智能产品、建设智能产线、打造智能工厂、构建智能生态。这个描述是从本质上讲的,便于表述、便于理解,要真做起来,正像前面已讲过的,涉及整个工业体系的改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我国《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构想,我国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30年的时间。发展智能制造各国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更复杂一些。
首先是我国工业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还处在机械化、电气化层面,达到自动化的还不多。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2.0完善、3.0补课、4.0示范。其次是现在企业使用的工业软件和接口标准不一致,数据难以同步。智能制造要求企业知识流、信息流、数据流互联互通,作为现场层的数据流都不能连通,发展智能制造的难度不言而喻。再次是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还很初级。智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软件定义制造”,工业软件也包括传感器件发展不起来,智能制造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最后是“顶天立地”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所谓“顶天”是指指导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参考体系框架的设计和建设,没有基于同一标准的顶层参考体系框架,我国工业发展智能制造就不能形成完整、有机的体系,难免又“九龙治水”形不成合力; 所谓“立地”是指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信息物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没有基于统一标准的底层信息物理系统,我国工业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打不破企业间的信息屏障,企业内部的“三流”也难以连通和互联互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我国发展智能制造任务艰巨,问题很多,情况复杂。但大家都是做实事的人,做实事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创造条件和做事情往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的条件创造其实就是在做事情。我们了解全面的情况,是为了更好规划未来,更科学地去行动。目前,政府行动很快,出台了规划,制定了政策,制定标准和试点的工作也正加快推进。业界也有不少企业行动很快,像三一重工建设了“根云”,航天科技建设了“云网”,中船重工正在建设知识云平台等等。那么当前,我国大量的工业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这个大剧中究竟该如何起步呢?
基于上述情况,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实例,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从充分利用互联网做起。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建设企业的信息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通过破除信息屏障快速获得收益。比如,发展远维系统以大幅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发展供销链系统以大幅提高采购和营销精准度;发展企业内部各类管理系统以大幅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管理效率等等。
其次要先从自动化做起。发展自动化生产可以建设企业的数据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动化,即所谓的工业3.0,是通往智能制造不可逾越的阶段,不经过自动化这个阶段就不可能有智能制造。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大都处于工业2.0阶段,发展自动化正当其时。自动化的边界在车间,发展的条件也比较成熟。发展自动化,比较起来,新建一条自动化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可能更容易一些,改造已有的产线和车间,由于已有设备可能会存在不同软件和不同接口的问题,虽然投入少,但困难会多一些。
再次要从梳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做起。梳理知识资产可以建设企业的知识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资产的价值。企业的智能制造要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联互通、知识互联互通及“三流”互联互通,自动化只要做到产线和车间数据互联互通就可以了,但要实现企业智能制造非“三流”互联互通不可。
数据大都是结构化的,实现存储、识别很容易,信息和知识大都是非结构化的,实现存储、识别是较难的;数据大都是定制和流程性的,采集、传输容易自动化,信息和知识大都来源于人并处在变化中,采集、传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企业的数据类资产由于生产的原因大都比较完整和规范,企业的信息和知识类资产由于管理的原因零乱、不完整、连文本文件都没有的问题很普遍。鉴于这些原因,建设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资产不仅必须,而且工程浩大,先做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对梳理后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处理,以便及时充分利用并为未来实现“三流”互联互通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是关于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文化问题。企业是人的集合体,更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只有装备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动力和灵魂。说句俗话,企业文化就像土壤,没有好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长不成好庄稼。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大都开始重视建设企业文化,但看下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都普遍缺乏一个纲的牵引,这个纲就是工业文化。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财政部、工信部去年也发文要建设工业文化,这都是需要建设工业文化的强烈信号。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不同的文化支撑和推动,农耕时代有农耕文化,工业时代自然需要工业文化。我国农耕时期几千年,农耕文化丰富而完备;我国工业时期还很短,工业文化还需要下大功夫进行建设。客观地说,我国工业现存的“做不好、做不长、做不大”的问题,大都与我国工业文化缺失有关。大家可以想一下,没有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现代工业文化的牵引,我们连现有的事情都做不完美,又怎能适应智能制造更庞大、更复杂、更严格的工业体系运转的需要呢?
发展智能制造对我们行业来讲是最关键的供给侧改革,是对行业供给方式、生产方式、运营方式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但行业当前运行也碰到了很多困难,突出的是需求不足。因此,在我们在部署、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市场、当下的需求,研究部署适应需求侧变化的调整,以保持行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正常发展。
对于市场需求的研究,我个人觉得有六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国家和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如国家高铁网建设,城市圈和城市内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管网改造和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装备和为这些装备制造需要的装备。
二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如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软件、原器件、零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智能产品、自动生产线、柔性生产线和为这些产品和装备制造需要的装备。
三是某些大国的制造业回归和制造基地转移产生的需求。这方面有哪些制造能力会离开我国,目前还看不清晰,但从目前的态势看,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方面部分制造能力离开肯定会对国内的工业供应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离开一部分能力也是好事,腾出的市场空间肯定会促进我国工业和装备制造的发展并改善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这方面的动向,大家一定要关注、研究。
四是发展专用装备产品市场广阔。2015年我国进口工业制成品8万亿,其中大部分是专用装备,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因这些装备批量小、质量水平要求高,以往行业不大敢碰。随着行业的快速进步和需求的稀缺,现在是时候去啃这块硬骨头了。
五是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产生的需求。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只能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就是工厂化经营和产业链经营。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的新型经营方式对农业机械、养殖机械、食品加工和储藏运输机械的需求将是大量的。
六是消费1.0向2.0升级产生的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引力正在快速向以消费为主的格局转移,人们的消费层次也正快速由衣食住行向教育、旅游、医疗、养老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将会对教育装备、科研装备、旅游装备、医疗集团装备和个性化装备产生大量的需要,我们也应该加以关注,有条件的也应去开拓这个市场。
当前我们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实际运行中,既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又要应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任务繁重、问题很多。但我相信,经过长期市场竞争的洗礼,我们行业的抗压力是很强的,我们企业的战斗力也是很强的,在新的形势下,大家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一定会开创出新的发展局面。机工智库也一定会与大家携手前行,一定会努力为大家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项独家趋势研判成果发布
据机工智库预测, 2017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虽开局良好,下行压力有所减缓,出口由负转正,但从短期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装备制造业运行总体还处于收缩期,难言整体“回暖”,甚至仍存在下行风险。从局部看,工程机械企稳回升;机床行业走出低迷;电工电器行业增速放缓;轨道交通出现分化(铁路货车产量大幅增长,动车组和铁路客车产量大幅下滑)。与上年同期相比,装备制造业出口预计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将呈小幅正增长态势。从全年走势看,我国装备制造运行态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从长期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装备生产和出口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
机工智库发布的2015年和2016年“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山东、上海位列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综合竞争力前三位,2016年位次发生了变化,浙江取代上海,进入竞争力前三甲之列。在四个分项指标排名中,江苏、北京、广东连续两年位居规模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的首位,优势明显;在经济效益指标排名中发生了变化,山东列2015年之首,吉林列2016年之首。
具体而言,山东省和吉林省分别位居2015年和2016年经济效益的“冠军”,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方面,上海市和江苏省均分别位居2015年和2016年的“冠军”。主要原因:四省市均是(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大省,并且汽车制造业在吉林省和上海市(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中占据较大比重。由于一汽集团管理问题的出现,其经济效益有所下滑,直接影响了吉林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2015年和2016年重庆市(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挤排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得益于近年来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招商引资成果与快速集聚发展。(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前10强省市中,河南省、湖北省2个中部省份榜上有名;且2016年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前十强省市中,江西省也挤进了第10强。中部省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促进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5年新疆自治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挤进了全国前十强,成为“效益黑马”,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新疆自治区投资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迅猛,再加上该区能源、原材料、土地、人力等成本较低,因而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对于2015年和2016年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北京市连年稳居各省市第一。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排名均有所后移,与传统(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今后急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西部省份中四川省、陕西省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保持在(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前十强。云南省、贵州省等不发达省份也挤进前十强,成为“黑马省份”。
2015年广东省稳居各省市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首位,2016年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仍位居首位,但非全口径国际竞争力被江苏省超过,仍须不断调整(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外贸出口结构,通过进一步加快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西部省市中的河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均位居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前10。但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河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均被挤出前十强主要原因:富士康等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三个省市投资生产、大进大出的带动作用 。
2015年和2016年,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五省市的综合竞争力均连续稳居前五,主要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体系、竞争力突出的大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过硬的创新能力等。如浙江省建设制造业特色小镇、广东省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等,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等中西部省市(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表明中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后发优势不断显现,增长活力强劲,发展后劲较强。2015年和2016年辽宁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被挤出了前10强,今后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创新驱动,促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该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第二次创业” 。
此外,机工智库发布的“2016~2017年度智能制造行业舆情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关注度持续升高,产业有过热倾向,而智能工厂的关注度正在降温,创新设计和绿色制造正在被冷落。
装备制造业面临全球博弈
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贸易摩擦、投资限制等风险进入“常态化”。如今,全球市场需求饱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市场空间”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在后WTO时代,全球化面临挑战,经济政策内倾化突出,主要国家力推制造业回归,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贸易摩擦、投资限制等风险将常态化。
鲁欣在报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目前,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平均每2天就有1起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救济调查、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高技术出口管制及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投资审查等方面风险呈范围扩大、措施组合适用、影响因素多变等特点。随着国际合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装备制造要研究如何利用规则、调整规则甚至创造规则,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机工智库研究表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暂时的货物贸易盈余和中国资本的海外集中收购造成的不均衡,成为其他装备大国“忧虑”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占领未来全球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争夺“市场空间”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重点,也成为“规则博弈”的首选。
对此,机工智库建议,加强对规则的研究,要学会利用规则,甚至参与规则制定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避免盲目价格战,最低限度减少贸易摩擦 ;重视职业教育,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储备高级技能人才 ;提倡“工匠”精神,鼓励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借助政府、行业协会、智库等多方力量,共同维护企业权益。
2009~2016年影响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前十位类型
石勇强调,当前,主要国家力推制造业回归,加大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经济政策内倾化突出,美国制造业力图在2020年重新超过中国。与此同时,国际规则博弈加剧,制造业大国频繁利用多边机制、区域协定和双边谈判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遏制竞争对手创新进程和在全球的竞争力。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无法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当前,全球正加入进入新的自动化时代,将对未来的经济、就业及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商业化以及国家“数字治理”的巨大变化,装备制造业领域亟待解决安全监管问题、经济不平等加速、以及数字安全问题等问题。
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作为装备制造大国,我们应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和稳定内需市场,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