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2017-07-03赛迪智库
/赛迪智库/
2017年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赛迪智库/
回顾2016年,我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展望2017年,我国装备工业生产、出口增速将继续回升,其中,汽车工业保持平稳增长,机械工业运行延续分化走势,船舶工业将逐渐好转,智能制造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出现新起色。但装备工业仍存在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出口面临压力、企业融资压力不断增大、部分行业亟待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等问题。针对以上,赛迪智库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等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刺激下,我国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展望2017年,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国内经济增长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积极因素,也有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企业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等不利因素,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国装备工业将呈现新的发展形态和趋势,轨道交通装备、增材制造、通用航空等将成为新增长亮点。
一、对2017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生产、出口增速继续回升
2016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旧缓慢,新兴经济体扩张偏弱,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等相关产业政策引导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工业3.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装备工业增速将继续回升,但在投资需求收缩和外贸形势严峻的压力下,回升幅度有限,预测全年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在9.5%左右。出口方面,1~9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比下降0.93%。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将严峻,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降低幅度在1.2%左右。
预计2017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但随着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中长期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及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逐步深入实施和加快落实,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将逐步形成,国内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各项产业政策的促进因素逐步显现。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五大专项工程的实施,将加快装备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此带动下,2017年我国装备工业将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继续回升,全年有望保持在11%左右。出口方面,2017年全球经济弱复苏趋势难以改善,但由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装备工业作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实施,我国装备产品出口增速有望加快回升,出口交货值将实现同比增长,预计2017年全年累计增幅在2%左右。
(二)汽车产销量保持平稳增长
2016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稳及利好政策的影响,汽车产销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1.6万辆和2201.7万辆,比上年同期均增长13.8%,高于上年同期13.8和12.3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继续保持增长,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10.5万辆和1909.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3%和15.4%;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高于同期,1~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13.0万辆,同比增长20.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6%,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10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5.5万辆,销售33.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7.9%和82.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6万辆和25.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8.1%和102.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7.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1.0%和37.2%。按此增长态势,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将达到15%左右。
预计2017年,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稳及“稳增长”政策影响,汽车产销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受环境保护、交通拥堵的限行限购不利因素影响,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将逐渐趋稳,保持在16%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的下调与车型的调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较2016年将会放缓,续航里程在20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型和50公里以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将下降。由“互联网+”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动力电池汽车将取得新突破。
(三)机械工业延续分化走势
2016年,机械工业总体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小幅上升的态势,但行业间运行走势分化更为突出。工程机械行业总体上依然困难,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局面尚未改变,亏损面继续扩大;石化通用机械行业订单持续不足,行业利润继续下滑;机床行业依然低迷。仪器仪表、电工电器行业在市场需求、政策利好和发电、输变电领域大规模升级改造推动下,对促进机械工业平稳向好起到了拉动作用。1~9月,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产量继续下降较大的主要是金属冶炼设备、机床、发电设备、以及前期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拖拉机、收获机械等农业机械类产品。如水轮发电机组产量同比下降24.1%、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下降10%;装载机、压实机械、起重机产量分别同比下降7.1%、11.1%、3.5%;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4%,农机产品产量全线下滑。产量保持增长的主要是与消费、技术升级、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产品。如电力电缆产量同比增长2.2%,挖掘机、内燃叉车、混凝土机械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4%、 8.6%、3.2%,电工仪器仪表产量同比增长21.3%,汽车仪器仪表产量同比增长4.9%。
预计2017年,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对外贸易需求不旺,投资下滑趋势不会有明显改善,行业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经济形势好转,行业经济运行将有望延续平稳态势。同时,一些机械行业将延续增长分化走势: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石化设备、常规发电装备等传统投资类产品以及机床、交流电动机、低压电器、电线电缆、中小型普通农机产品等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将延续下降趋势,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文物保护装备、现代物流设备、医疗器械等将加快增长。
(四)船舶工业将逐渐好转
2016年,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增长压力较大。上半年,在国际航运市场低位反弹的带动下,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回升明显,造船完工量同比降幅收窄,三大指标呈现一升两降的发展态势。进入10月份,发展中经济体经济放缓,国际大宗货物市场需求端购买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全球航运市场继续低迷,加上新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船舶企业交船难、融资难等问题突出,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同比下降,面临严峻形势。1~10月,全国造船完工28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2%。承接新船订单188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6%。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6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6%,比2015年底下降13.8%。94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亿元,同比下降2.9%;完成出口产值1330亿元,同比下降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0亿元,同比下降6.2%;利润总额30.6亿元,同比下降13.2%。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也出现较大程度萎缩。
图 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国船舶工业新接订单量情况
预计2017年,国际船市新一轮大调整持续深入,产业调整周期的特征不断显现,需求结构出现一些趋向性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仍然乏力,LNG船、新型环保的运输船将保持旺盛需求,汽车运输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轮等需求增长将表现明显。综合来看,受《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国家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政策的逐项落实,2017年造船完工量增速、手持订单降幅将进一步收窄,新接订单量将小幅回升。
(五)智能制造加速发展
2016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实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成立等产业政策与行动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发展,一些产品获得新突破。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发电机厂完成研发1300MW核电发电机数字化样机项目,实现工厂数字化三维设计应用新突破;广利核等公司共同完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DCS)平台的研制,并实现了成果在二代、二代加、三代核电工程中的应用。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控制技术高速发展的协同作用下,智能制造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此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可穿戴设备、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
预计2017年,随着各项产业政策将智能制造提高到新的高度,各领域智能制造推进路线进一步明确,以及中德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将逐步形成。高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开发所需成套装备的模式将得到推广。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将不断成熟。
(六)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出现新起色
2016年,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逐步提高。“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包括航空航天装备等八大行业。《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预计2017年,除了政策长期利好外,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的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愈发明显。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的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将加快布局,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高端装备作为装备制造业“新名片”,将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受钢铁、水泥、石油、电力、航运等上游行业运行低迷的影响,装备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下降,工程机械、重型矿山机械、石化通用机械、船舶等相关行业的企业订单明显不足。工程机械协会统计的前十家重点企业大部分亏损,企业产能利用率在30%左右,施工单位产能利用率也在30%左右。重工行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多数单班生产,大型热加工车间存在开开停停,大型骨干企业生产、订货下滑严重。此外,1~9月,装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创2008年以来同期增速的新低,分别低于全社会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6和1.56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装备工业投资增速7.16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下滑也导致投资类装备产品的需求不足。
(二)出口仍面临一定压力
当前国际经济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仍然偏弱。低迷的经济环境迫使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间接的、非关税性质的贸易壁垒和保护性竞争规定来保护国内市场,我国在国际市场面临的贸易保护压力依然较大,装备制造企业出口遭遇技术性、绿色环保、标准等贸易壁垒的倾向增多。从制造业出口订单来看,自2014年10月以来,出口订单指数一直在50%以下,且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1~9月,装备产品出口2787亿美元,同比下降4.69%。尽管国内政策有望推动我国装备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回暖,但国外的环境形势对出口仍将形成较大压力。
(三)企业融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压缩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装备企业融资压力不断增加。虽然今年央行已多次降准、降息,但银行惜贷与部分企业不愿贷并存,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贷款成本高、制造商担保融资负担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如目前,不少民营造船企业融资成本已高达8%~12%,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导致保函难以开到,不少新船订单流失。据此预计,2017年我国装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四)部分行业亟待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
2016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但仍有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加剧,尤其一些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亟待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如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内产品主要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等中低端产品为主,大多是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领域的六轴或以上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则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而且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一些省市在本地行动纲要中都进行了积极的布局,未充分论证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及需求,存在盲目投资建设产业园的倾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40多个园区、800多家企业中,机器人技术水平还主要徘徊在中低端,能够真正实现自主高端制造及盈利的寥寥无几。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二是优化组织结构。围绕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重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围绕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标准规范和行业准入政策制定,规范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创建一批项目成长性好、产业水平高端、龙头企业突出、集群配套完善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以现有的创新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开展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二是发挥国家重大专项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支持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方式,引导内外资投向科技中介、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国际市场。四是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
(三)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二是加快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三是结合“互联网+”计划,加快开展工业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搭建合作平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重点围绕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互联互通和多维度协同发展等瓶颈问题,加快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四)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等各种途径,引进或投资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优质资源,购买国外知名品牌,增强企业整合国内外市场、上下游产业的能力。二是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鼓励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三是支持引导国内优势装备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化冶金设备、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