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织就精彩人生
2017-07-03温东升
文/温东升
柳编织就精彩人生
文/温东升
在木兰县,人们提起柳河镇万宝村的青年农民马彦涛的媳妇王海燕,从事柳编的同行们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今年36岁的王海燕,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以不向命运屈服的意志,短时间内以顽强精神把饱含着马家两代人20多年心血的柳编厂从废墟中重新建起,凤凰涅盘编织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今,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她已拥有600多名职工、2个总厂、15家分厂,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成为木兰地区家喻户晓的女企业家。
传承父业艰苦创业闯世界
王海燕的公爹马占生是一个在当地出了名的老柳编。他历尽艰辛,凭借着一根根柳条,实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创业梦想。2004年春天,小两口子承父业接过企业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柳编事业做大做强。丈夫马彦涛常年在外跑订单,参加产品推广会,厂子里的事就由王海燕一个人负责。她在原有柳编厂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原有的厂房,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增加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创立了万宝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了众多品种的柳编新产品。
那个时期,风华正茂的王海燕一心铺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她吃住在厂里,和老师傅们一起细心研究。眼睛里常常布满红血丝,办公桌上也会经常摆着方便面。就在怀孕期间,也不休息。
让老马和丈夫欣慰的是,王海燕不仅继承了父辈的艰苦创业精神,还学会了上网经营。她在厂里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渠道,把产品卖到全世界。2008年,王海燕在网络上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网上销售额当年就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8%,产品通过网络成功销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公司的所有产品销售基本都依赖于网络平台。
凤凰涅盘废墟上重建柳编梦
正当王海燕与丈夫马彦涛带领着自己的柳编团队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王海燕和她的家人几近绝望。
2009年5月6日午夜,距工厂1500米远的阮家屯屯边柴草垛突然起火。由于当夜春风大,狂风夹着火团漫天飞舞,落到厂区的房顶上。一时间工厂浓烟滚滚,烈焰飞腾。等王海燕从睡梦中惊醒,整个厂区已经是一片火海。大火燃烧了3个多小时才被扑灭。望着黑乎乎的产品残骸,抚摸着厂房的断壁残垣,一家人陷进了痛苦的深渊,包含着马家两代人20多年心血的工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工人们闻讯连夜赶来,面对此情此景,所有人痛哭失声,王海燕第一个擦干了眼泪,她搀扶起年迈的父母,安慰着失魂落魄的丈夫。黑夜过去了,太阳爬上了山岗,所有的工人都准时来到了厂里。王海燕率先站在了废墟上,她掷地有声的对着工人们说:“大家看到了,现在我们一无所有了。可我不会向命运低头,更不会认输。相信我的留下和我一起干,我们从零起步,重新打拼!”工人们没有一个离开的,纷纷解囊拿出了自家积蓄帮公司恢复生产。王海燕找来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办公,绘出新的多功能厂房图纸。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伴随着工人们的吆喝声,铁器工具的相互撞击声,绘就了一幅不向命运屈服的重建图。仅仅100多天,王海燕和她的工友们就奇迹般的在火灾的废墟上重建了26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看见眼窝深陷,身体瘦弱,声音沙哑的媳妇,丈夫马彦涛心疼不已,全厂职工也是敬佩不已。
致富不忘乡邻共同创业奔富路
柳编企业都是外销型企业,所以,王海燕的眼睛就紧紧的盯住了外国人的口袋。她认真的研究产品销售国的风俗习惯,改进产品的样式和形态,尽可能的符合外国消费者的欣赏习惯。
为了降低成本,她还亲自和丈夫承包了100亩荒地,种植了十几种名贵品种的柳条。不仅使村里的荒地变废为宝,还保证了厂里柳编的原材料供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柳条的质量,从而保证了柳编产品的质量。
如今,柳河镇万宝工艺有限公司又在木兰城里建成了1个总厂,柳编分厂也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15个,企业员工也从400人增加到600人。柳编产品不论是产量还是销售额、利润值都增加了25%左右。几年来,公司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海燕富裕不忘乡邻,主动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近3年来企业先后安置20余名下岗工人、6名残疾人,共培训500多名城镇下岗职工和2000多名农民工,让3000多人因柳编增加了收入,1000多个贫困户因从事柳编实现了脱贫。
王海燕,这个敢拼敢闯的青年女农民企业家,正用她的温柔、睿智和胆识,拿起一根根柔韧的柳条精心编织着自己精彩绚丽的人生,让自己的美丽梦想走向国际,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