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
2017-07-03孟祥志朱思灿
孟祥志 朱思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
孟祥志 朱思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阅读和专业学习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国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较为深入,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国内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但多为国外研究成果的本土化,自主创新较少,真正适应移动学习需要的成果更是少见。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教育信息化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IT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制订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技术在我国迅速普及,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联系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应用,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在政府的诸多文件中,多次提到“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是对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怀抱教案、手拿粉笔的传统形象。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地展示各类知识,学生也通过这些类型多样的学习资源,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全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基础。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支持,没有网络、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平台,远程教育将成为无稽之谈。最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全民化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要构建学习型社会,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效率低下,会极大地制约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全民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达到了95.1%。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大家使用手机上网查询资料、购物、交流、读书、学习已经十分普遍。将移动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又一发展趋势。过去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高校、企业建设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这些资源库都是依托于PC互联网建设的,不适合在移动互联网端使用。如何开发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成为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又一重要研究课题。
2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一直走在移动学习研究的前沿。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主持开展了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这是国外最早的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1]。该项目主要研究掌上电脑在教室内的应用,在当时掀起了移动研究的热潮[2]。2001年,斯坦福大学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试图将移动电话用于该校的语言教学中。斯坦福学习实验室以外语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移动通讯设备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小问题测试、在线语音互动、实时在线交互等。2007年7月,斯坦福大学与爱立信合作,为非洲的多所大学提供了移动学习服务。在该服务下,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存取网站上的课程内容,可以发布文本信息进行互动[3]。通过多年研究,许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基于无线应用协议(WAP)的教育站点,如格里菲斯大学、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等,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
英国政府领导的英格兰学习与技能发展项目旨在为16~20岁的失业人员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课程,以满足他们技能培训的需要。英国伯明翰大学主持的Handler研究项目立足于未来教育,试图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其开发的面向9~11岁儿童的移动学习工具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英国提出的M-learning项目主要面向6~24岁的欧洲人,试图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基本读写能力和数理能力缺乏的问题,该项目由欧盟资助,英国、瑞士和意大利合作完成。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者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他们计划为师生创建一个可操作的移动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课程资源[4]。瑞典沃克斯大学开发的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C-Notes应用程序可支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它与芬兰Tampere大学开发的Xtask移动学习系统相似,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公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项互动学习服务,如讨论区、电子邮件、概念地图等,支持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沟通与交流[5]。日本运行至今的PocketEijiro就是一款典型的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学习站点,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进行访问,在该站点内用户既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移动学习的概念传到了我国。2001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自此,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2001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移动教学实验室[6],并于2002~2005年进行了“基于短信的移动教育系统结构”的研究,开发出了3个版本的移动学习平台,实现了基于单机串口的移动教育系统。2006年5月,中央电教馆发动了“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以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种新的多媒体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2006年7月,我国开通了“移动学习资讯网”,为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2007年,诺基亚开展了“行学一族”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互动在线移动学习服务。它开发出了基于诺基亚智能手机的终端阅读软件,设计了以英语学习为主的移动学习课程,使边走边学、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了可能。2008年,第五届无线移动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标志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与世界接轨。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移动教学系统的应用模式研究,阐述了移动教学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方法。该研究肯定了移动教学平台的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上海电视大学开展的“移动校园”计划,调动8万学生参加了手机移动学习,实现了实时通知和教学辅导两个部分的功能,保障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011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日本软件企业Inforteria公司合作,成为了该软件公司“Handbook”平台在中国的第一个客户[7]。Handbook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
4 结论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移动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能够促进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虽然国内外很多院校、企业、专家都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类型过于单一、不够丰富,资源片断化、不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匹配等。为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移动学习的发展,笔者认为未来仍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1]郭庆春,李静,寇立群.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3~17.
[2]王倩.面向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冉利龙.支持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实现[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5]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3):12~16.
[6]高敏,吴介军,姚红静.基于手机的M-learning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8):93~96.
[7]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9~1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课题——高等职业院校移动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