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研究(下)
2017-07-03朱贵伟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朱贵伟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研究(下)
朱贵伟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II)
世界军用通信卫星发展集中在美国、俄罗斯与欧洲3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历史、军事需求、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原因,三者的发展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途径。其中,欧洲军用通信卫星的发展历史较早,但需求相对有限,而且参与国家较多,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是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北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在军事信息化潮流下开始发展军用卫星通信能力,无论是从需求、应用水平还是技术基础能力等方面来看,参与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路线与发展方向的角力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但同时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3 未来发展计划
英国现役系统正常服役,下一代系统研究发展缓慢
由于英国新一代卫星系统均在2007年以后发射,目前在轨卫星至少可保障英国国防部卫星通信需求至2022年。因此,英国在下一代卫星系统论证方面压力相对较小,而且可以较为广泛地开展各种系统方案比较与论证,目前尚未确定下一代卫星系统发展规划。
根据目前情况,英国可能在2022年左右收回“天网”(Skynet)卫星星座的所有权,放弃公私合营体制,改回政府专用卫星系统的发展模式。此外,在发展途径上,也在积极探索双边合作的可能,并与法国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国际合作研究。
2009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官方的合作意向书,研究英法两国未来在军用通信卫星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双方合作的需求和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国现役卫星系统基本上可维持到2018和2022年左右,即卫星系统更替的周期较为接近;二是两国在卫星通信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目前的军事预算压力都比较大,仅依靠自己部署下一代系统需承受较大压力;三是两国都有专用系统的诉求,并且对卫星通信防护能力、支持无人机等新应用的需求方面拥有相似的要求。
在双方签署协议之后,由两国高层组成的工作组成立,并在2010年4月分别授予范例公司(Paradigm)和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TAS)一份方案设计合同,要求在总结“欧洲军用卫星通信”计划和TriMilSatCom计划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双方合作建设下一代通信卫星系统的运行方案、商业模式、成本和财务分析、风险与优势等。然而,该合作因种种原因于2011年终止。
除预算和发展模式等因素外,英国未来军用通信卫星发展的作战应用需求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信息管理,而非简单的系统或网络重复建设,要求提供灵活、鲁棒、安全的通信服务,并且具备自修复、路由和抗干扰等能力;二是要具备互操作性,可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卫星通信系统相兼容;三是要求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支持对称和不对称的话音/数据业务,对于前向,支持高速率广播服务,对于返向,支持无人机等传感器的数据回传;四是增强端到端服务能力,即支持“动中通”,支持更小型化、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此外,为与其未来网络中心化通信基础设施的融合,要求卫星通信系统具备服务质量(QoS)保障和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特性。
因此,英国在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方面,开始考虑更多地采用当前热点和新兴的技术。例如,在频率选择方面,充分利用特高频(UHF)资源、增加超高频(SHF)资源的灵活性、开发军用Ka频段资源,并且不排除采用激光通信和星上IP交换技术;在有效载荷技术方面,充分利用民用有效载荷技术的进展,包括“高适应性卫星”(Hylas)上成功应用的“通用灵活有效载荷”、可在轨重构的Ku和Ka频段下一代天线等。
综合来看,英国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体系将是以军用地球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为硬核心,辅以商业高轨和低轨移动通信系统,甚至是高空驻留平台,以支持战区的通信。
法国基本确定独自发展策略,小范围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尽管法国军用卫星通信需求主要集中在本土与前线部队之间的通信,但军用卫星通信已经成为法国不可或缺的军用信息网络基础。现役锡拉库斯-3(Syracuse-3)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退役,虽然“雅典娜-费多思”(Athena-Fidus,全称“雅典娜-法意军民两用卫星系统”)和锡克拉-2(Sicral-2,全称为意大利保密通信和告警系统-2)卫星的发射为法国带来了额外容量,但这并不能取代本国专用军用卫星通信能力。因此,法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研究探讨未来军用通信卫星的发展计划。同时,在预算缩紧的压力下,法国也在积极探讨各种可能的方案,包括与英国和意大利合作等等。从目前来看,法国将采取独立发展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的方式,即单独推进“下一代通信卫星”(COMSAT NG)计划。
法国在发展下一代卫星时需满足多项作战需求,首先就是继续维持防护核心网络,即保持X频段卫星通信的连续性和对传统地面终端的兼容性,并追求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效率达到10bit/s/Hz);其次是要保持军事特性,即具备抗干扰能力,支持大容量和高可用性;第三则是要支持新型终端和应用,包括支持更小型终端(例如手持终端)、支持“动中通”能力、支持无人机和低轨卫星的数据中继等等。
目前,法国在先后与英国和意大利的协商无果后,已经基本确定未来发展计划与发展策略,即在“雅典娜-费多思”和锡克拉-2卫星的辅助下,实现锡拉库斯-3系统向“下一代通信卫星”系统的平滑过渡。同时,继续稳步推进第四代系统锡拉库斯-4地面段和“延长、投送和战场额外容量”计划地面段的更新与部署,持续构建军用专用卫星、军民两用卫星和商业卫星构成的军用卫星通信体系。
德国暂无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发展计划,通过民用卫星开展技术研发
德国2颗军用通信卫星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发射,预计可工作至2025年左右,因而近期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规划的压力不大。但是,从目前德国军用卫星通信应用情况来看,其卫星系统在应对需求量剧增和新应用不断出现时,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德国军队参与境外行动的次数非常多,军用通信卫星系统面临较大压力;其次,在网络中心战转型背景下,对军用通信卫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用户数量更多、通信资源灵活分配要求更高、数据传输速率要求更高、链路可用性与安全性要求更高等;第三,无人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势必对卫星通信提出更高的需求;第四,“动中通”向更高速率方向发展,现役系统支持能力有限。
因此,德国计划通过其民用通信技术试验卫星来搭载军用通信载荷,开展下一代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对现有2颗军用卫星形成补充和增强。“辛里奇-赫兹卫星任务”(H2Sat)是德国航天局(DLR)开展的一项民用任务,用于对创新卫星通信技术进行在轨验证和空间鉴定。目前,星上载荷的空间和功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给德国国防部留下了有效载荷搭载的机会,可开展军用Ku和Ka频段通信技术试验。
目前,该计划仍处于设计阶段,卫星计划于2019年发射,星上军用载荷与民用载荷将完全独立。民用载荷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验证自适应再生载荷以及低地球轨道(LEO)中继;军用载荷将用于验证满足未来战略通信需求的技术,并开展半球波束和可控点波束技术的试验。
尽管该项目在稳步推进,但从德国内部来看,该项目仍然存在许多限制与挑战。现实的问题包括跨部门合作、军用项目与民用项目双方进度和阶段的配合、二者在采购和项目管理流程方面的配合,以及二者在预算周期与流程方面的配合等。
意大利在维持军用核心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军民两用卫星
意大利未来军用卫星通信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北约卫星通信需求的发展。2004年,意大利、法国、英国与北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利用3个国家的军用通信卫星来支持北约的卫星通信需求,即“北约21世纪卫星通信计划”(NP2KSP)在2005-2019年间为北约军事行动提供卫星通信支持。意大利在其中提供100%的UHF频段卫星通信容量和10%的具备抗干扰能力的SHF频段卫星通信容量。
目前,意大利瞄准国内需求和北约2020年以后的卫星通信需求,提出了“西格玛”(SIGMA)和锡克拉-3卫星计划。其中,前者采用UHF和Ka频段,主要面向政府和民用机构;后者采用UHF和SHF频段,主要面向军方用户。
“西格玛”卫星主要利用Ka频段提供宽带卫星通信服务,将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支持双向宽带通信,同时支持IP协议,并且能够与地面下一代网络交互。意大利航天局(ASI)为主要的采办机构,而考虑到意大利发展军民两用卫星系统的传统,国防部也将给予部分资金支持,承担部分成本。
锡克拉-3卫星则是意大利国防部主导的卫星计划,主要用于替代锡克拉-1B卫星,满足国内军方和北约盟友的军用卫星通信需求。该计划将于2018年启动,目前计划采用UHF和SHF频段的方案,尚未考虑极高频(EHF)能力的发展。
卢森堡开展军商合作,发展独立的军用通信卫星计划
在长期通过租用和国际合作获得军用卫星通信服务之后,卢森堡政府于2014年底决定单独发展军用通信卫星系统,并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卢森堡政府以军商合作的形式建设系统,满足本国政府需求。该计划名为“政府卫星”(GovSat)计划,由卢森堡政府和欧洲卫星公司(SES)成立合资企业进行实施,该计划的完成将保证卢森堡未来数年内国防力量的增强,履行其作为北约成员国的义务。该卫星在满足卢森堡的军用频段通信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将其多余的通信能力转卖给盟国以及国际组织(北约和欧盟)。
该合资企业的股权构成将包括:卢森堡政府和欧洲卫星公司各拥有50%的股权。合资企业的主要职责包括:①采购“政府卫星”并将其发射入轨;②建设地面接收基础设施;③开发和使用卫星以及地面接收基础设施;④开展“政府卫星”通信容量的商业化。
欧洲卫星公司将为合资公司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进行卫星的采购以及星地设施的运行管理。此项法案确定卢森堡政府将在为期10年内作为首要客户进行卫星容量的采购,卫星预计将在2017年末投入运行,工作频段为X频段和军用Ka频段,每年的通信容量等值于1000万欧元。
“政府卫星”计划在卫星投入运行之前的投资将从2015年延续至2017年,总投资将达到2.25亿欧元,这些投资将包括合资双方各投入的5000万欧元以及以合资公司名义向卢森堡某金融机构贷款的1.25亿欧元。
4 典型发展方式分析
公私合营方式主要在英国应用,示范带动其他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会的定义,公私合营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之间的一种协定,规定由私营机构来提供基础设施资产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而这些资产与服务以前是由政府负责出资、建设和运管的。公私合营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按照私营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程度深浅,一般在建设、开发、运管、拥有、转移、设计、融资等多个方面选择与组合。例如,英国“天网”计划属于典型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管”模式[英国称为“私营融资倡议”(PFI)]。
一般来说,公私合营方式具有多项优点:①加快项目交付周期;②降低工程全周期的成本;③降低政府成本;④更好地风险分摊机制;⑤激励承包商等。但是,该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①合同更为复杂,更不容易协商,因而需要消耗一定时间和金钱;②私营机构与政府之间在体制、思路等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别,导致双方可能产生互不信任,使合作效率降低。但总体来看,一项公私合营计划是否成行或有效,还要依赖于合同中各项条款的制订,双方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
英国在选择“私营融资倡议”的方式主要是在下一代军用通信卫星系统论证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决定,而此前英国也探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无论是国际合作还是公私合营,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预算受限。而国际合作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英国选择了“私营融资倡议”的方式。
通过“私营融资倡议”,英国有效减轻了短期内系统建设成本的压力,而同时又可以对卫星的性能指标做出限定,使其满足自身的需求。对私营公司来说,付出一定的融资成本获得了在轨卫星星座资产和英国国防部这一稳定的大客户,并且可以拓展全球军用卫星通信容量市场。
在英国的示范下,法国开展了将锡拉库斯-3卫星私营化的论证,计划将在轨卫星卖出,然后在作为长期稳定用户购买容量和服务;意大利在锡克拉-1B项目上引入了私营资金,并以一部分在轨容量作为交换,向波兰等国家销售。此外,德国和日本也开展了一定的公私合营实践,但其合营的程度相对较低,牢牢把握卫星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无论如何,公私合营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一种实际可行的发展方式,并且在推动项目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公私合营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需要在政府安全性、可用性与私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之间达到平衡。欧洲广泛采用或论证公私合营方式,一方面表明欧洲政府在军用通信卫星领域越来越多地依靠商业运营商等私营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欧洲的军用卫星通信产品与服务也越来越成熟,使得私营企业的参与度很高。
国际合作一直是发展热点,但成果相对有限
国际合作的范畴较大,包括系统建设方面的合作、在轨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但欧洲军用通信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以共建系统为主要发展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为主的传统强国开展了多次尝试,其中既有欧洲内部小范围合作,也有欧洲与美国等外部国家的合作。但整体上来看,欧洲的国际合作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关系纠葛,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
国际合作的核心是要面向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近、且拥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国家,将其需求、资金和技术等条件汇聚在一起,共同发展一套军用专用通信卫星系统,同时满足合作各方的需求。对于地理分散且预算资金受限的欧洲各国来说,国际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一国的建设成本,同时分摊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式。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参与合作的国家越多,需要协调的地方就越多,意见不一致更容易导致合作计划搁浅。这一点不仅在军用通信领域出现,欧洲的导航卫星计划、数据中继卫星计划等等,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国际合作弊端带来的消极影响。
法国在2009年曾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一是各国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别,多个需求就会导致多个有效载荷,而有效载荷互操作性、安全性和加密等方面的问题会进一步导致卫星非常复杂且成本高昂(一般高于平均价格水平或市场价格水平);二是星座设计存在不确定性,事实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均需要多颗卫星才能满足需求,一颗卫星的需求相对容易协调,而多颗卫星承载多个需求的合作非常难以协调;三是自主权和管理问题,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对卫星的绝对控制权往往是谈判的重要核心问题,多国合作控制一颗卫星的难度不言而喻。
除20世纪90年代国际合作热潮中涉及的多次事件以外,法国与英国、西班牙与挪威也开展了国际合作建设卫星系统的尝试,但都无法逃脱失败或进展缓慢的命运。目前,仅有法国与意大利的锡克拉-2和“雅典娜-费多思”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英法合作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但也并非轻易获得。
英法合作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双方保留一定的独立性,即各国都拥有一定的卫星控制权。卫星的工程测控由意大利军方通过位于维尼亚-迪瓦莱的测控站负责,通信载荷的管理与配置由法国和意大利分别负责,法国的测控站位于巴黎郊区的梅森-拉斐特。
其次是工作量(即合同)和成本在项目开始之初就明确定义和分配,这也得益于两国产业公司的联合。在锡克拉-2卫星合作中,意大利出资62%,法国出资38%。在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两国的均衡。卫星平台由法国提供,UHF载荷由意大利研制,SHF载荷由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研制。卫星平台与通信载荷的总装在意大利的图灵完成,震动、热和声试验则是在法国戛纳完成。
第三是共享公共成本,但有效载荷明确相互独立。在项目中,卫星平台、卫星发射和部分专用设备(例如抗干扰天线、UHF有效载荷)是双方共同承担的。而有效载荷则是相互独立的,其中供法国使用的载荷是针对锡拉库斯-3卫星的增强和扩展;供意大利使用的载荷是针对锡克拉-1A和1B卫星的扩展;供北约使用的载荷则是具备抗干扰能力的,作为锡克拉-1B的备份。卫星归法国和意大利共同所有,在使用上和管理上有所区分。
商业容量是能力建设捷径,但目前难以形成大规模效应
从商业容量租用本身来看,这是获取军用卫星通信能力的最快方式,也是最容易的方式,而欧洲发达的商业通信卫星产业也为欧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北约在内,欧洲有近20个国家和组织通过商业租用的方式获得卫星通信容量。其中既包括没有本国卫星的比利时、丹麦、波兰、乌克兰等国,也包括拥有本国军用通信卫星的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
总体来看,欧洲的容量采购较为分散,不但采购来源有军用卫星和商业卫星,且采购周期长短不一,并无稳定的合同计划。例如,比利时通过与卢森堡合作,可使用美国“宽带全球卫星通信”(WGS)卫星部分资源,同时采购商业Ku频段容量,主要用于支持演习;荷兰租用英国天网-5卫星部分容量,同时也租用商业C/Ku频段容量。
为改变这一分散的局面,欧洲防务局自2008年起开始呼吁成员国开展合作,加入容量租用合作计划“欧洲卫星通信商业采购”(ESCPC)计划,即通过统一的部门来协调各国需求,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单位容量成本的降低。2011年,英国、法国、意大利、波兰和罗马尼亚(荷兰后来也加入)共计筹集了200万欧元的运营资金,指派阿斯特留姆服务公司(Astrium Service)协商相关条款,并向欧洲卫星公司、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和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采购卫星容量。
“欧洲卫星通信商业采购”计划是欧洲防务局面向泛欧军用通信卫星发起的大规模计划的组成部分,欧洲防务局将欧洲的军用通信卫星计划按保密程度分为3个层次:最核心的一层是泛欧联合发展的“安全通信卫星”(Sectelsat)计划,将具有最高的抗干扰保密特性;中间一层是英法德意西等国现役的军用通信卫星,称为“政府卫星”,具有一定的保密特性;而最外一层则是以“欧洲卫星通信商业采购”为主导的商业容量租用计划。
根据欧洲防务局的统计,如果“欧洲卫星通信商业采购”计划按预想进行,那么欧洲上空将有52颗Ku频段卫星可用,累计容量可达36GHz;非洲上空将有52颗Ku频段卫星可用,累计容量可达30GHz;亚洲上空将有52颗Ku频段卫星可用,累计容量可达36GHz;美洲上空将有44颗Ku频段卫星可用,累计容量可达35GHz;全球将有37颗C频段卫星可用,累计容量可达57GHz。如果采购量较大的话,那么规模经济的效应将会凸显:一个价值1000万~3000万欧元的年度容量采购计划可降低10%的采购成本,而与现货市场零售式采购相比,降低的成本高达50%。
但是,从现有情况来看,“欧洲卫星通信商业采购”计划的发展情况远未达到其最初规划。据报道,截至2013年,该计划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仅促成约100万欧元的商业容量采购合同。
5 启示与建议
各国独立发展,依托北约或商业市场带动整体应用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整体处于分散状态。从欧洲整体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来看,欧洲由众多分散的国家构成,虽然外界一般将其看做是一个整体,但其内部国家众多,政治、经济、军事联系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不仅军用通信卫星领域,欧洲整个军用航天力量的发展都比较分散。虽然拥有多个联合组织,但也难以统一成体系地规划军用通信卫星的发展。例如,欧盟欧洲防务局包括近30个欧洲国家,欧洲航天局(ESA)包括25个欧洲国家和1个非欧洲国家(加拿大),北约则包括26个欧洲国家以及2个非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而这些组织都未能统一规划欧洲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欧洲防务局的泛欧军用通信卫星计划以失败告终,北约的卫星通信计划则是主要依赖于英法意等国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
但是,出于盟约和共同的利益,欧洲许多国家往往通过多种渠道,在军事行动中共用一套或多套卫星系统。例如,不拥有自身卫星系统的国家可以通过北约来获得军用卫星通信能力,而其只需要采购相应的地面终端和应用系统,只要符合北约的军用通信标准,即可接入系统,并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共用。目前,英国、法国、意大利的UHF和SHF频段军用卫星通信有效载荷均可以提供给北约国家使用。此外,这些国家也可以通过商业容量采购或国际合作的形式获得在轨卫星容量,并在共同执行军事行动的国家间通用。
建设独立自主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保障有限的作战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在军事和政治层面都要唯美国马首是瞻。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在军事和政治上也积极寻求独立,解决自身的独立的需求。因此,欧洲日益重视独立的军用卫星通信能力的建设。
冷战结束以后,欧洲通过北约和联合国在国际舞台展现的机会逐渐增多,海外护航、维和等任务逐渐增加,这就使得欧洲本土与境外部队之间的通信需求逐渐增多。截至2013年底,欧洲共计有4.7万名陆军士兵在境外执行任务。此外,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大国在利比亚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中还部署了舰队与飞机,这使得欧洲无论是常规通信需求还是应急通信需求都有较大增长。而且,军用卫星通信的用户从传统的英法德意西等国向卢森堡、丹麦、保加利亚等其他国家扩展,军用卫星通信的使用量和用户数量同步扩展。
作为保障其军事信息化建设以及军队核心指挥控制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独立自主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从欧洲军用通信卫星发展历程上来看,通过北约可获得美国先进的军用通信卫星资源,但欧洲仍坚持发展独立的能力,这是对核心能力自主可控的要求和表现。例如,卢森堡虽通过投资宽带全球卫星通信-9卫星获得了整个“宽带全球卫星通信”星座部分容量的使用权,可满足其有限的军用通信需求,但仍积极建设本国的军用通信卫星。法国和意大利合作建设2颗卫星,但双方都强调对卫星的控制权,分别对各自的有效载荷进行控制。
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多种发展途径
应当看到,军用通信卫星系统与能力的发展途径不只是采办专用卫星这一种,应当在充分掌握本国作战通信需求与系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细致深入地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以有限的资金与技术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能力的最大化。
在考虑到本国航天工业基础、军事航天预算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许多欧洲国家难以像英法那样具备独立发展系统的基础和能力。因此,欧洲在发展军用通信卫星方面的方式和途径非常多样化,而且在不断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例如,法国最初通过军民两用的形式发展军用通信卫星,后来采用建设军用专用卫星的形式,而在预算压力下又尝试公私合营方式,并积极与意大利和英国探讨国际合作。
对于英国、意大利、卢森堡等国,其年度军事航天预算受限,短期内难以支持较大的项目和成本支出,因而采取与私营公司合作的方式,由商业资本垫付前期、高额的系统设计与建设费用,而政府的年度预算支出则作为服务费用支付给商业公司。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又保证了系统建设和维护。
借助经济和政治同盟,发展多种形式的卫星通信能力
在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下,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是经济利益同盟、军事利益同盟和政治利益同盟之间的竞争,各国通过参与各种团体和集团来最大化本国的利益。在国与国同盟的大框架下,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政治合作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和形态出现,而军用通信卫星系统也成为其中一个方面。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发展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同盟,“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等战略举措的实施,为卫星通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窗口和契机。目前,国内通信卫星发展面临着频率轨位资源紧缺、地面站部署范围有限、全球覆盖不足、应用水平不高等短板,严重制约了我国卫星通信应用的发展以及航天工业基础的健康和稳固。
在此背景下,可以从欧洲军用卫星通信发展中汲取经验,转变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目标。在深入研究分析欧洲公私合营、商业容量采购、国际合作等发展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尝试和探索,争取实现我国卫星通信走出国门,并进一步促进应用的发展目标,使卫星通信成为能为我所用且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手段。(全文完)
陆征/本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