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寇风云》:抗倭英雄人性化塑造

2017-07-02云飞扬

综艺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戚继光风云

云飞扬

陈嘉上导演的《荡寇风云》由学者郦波担任顾问,作家熊召政以及王思敏、谭广源、吴孟璋等联合编剧,赵文卓、仓田保昭、洪金宝及万茜等主演。影片讲述明朝抗倭大将戚继光在浙江对敌的故事,也把民间喜闻乐见的“戚继光惧内”传说搬上银幕,增加了戏剧性。由此,塑造出一位文武双全、刚柔并济,且散发人性魅力的真英雄,正是鲁迅先生所礼赞的“民族脊梁”的代表。

《蕩寇风云》的故事基于历史真实,编导者通过大量考证,走访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国家和城市(包括日本),生动还原明朝抗倭的社会历史背景。影片既有制作精良、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展示出先贤抗倭的艰辛;观众还能在严肃激烈的戏剧冲突外,看到民族英雄的家庭生活。

《荡寇风云》可以与刘和平编剧、张黎导演的《大明王朝1566》勾连观看。故事开始于倭患严重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因在山东备倭有功而调任浙江,任浙江都司佥书和司屯局事。戚继光随总督胡宗宪参加抗倭,提出不少好建议,很短时间就赢得胡宗宪及其幕僚徐渭(文长)赏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7月,经胡宗宪提议,29岁的戚继光担任宁绍台参将。按照浙江的地理风物,戚继光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吸纳当地矿工作新兵,组织了以一敌百的戚家军,在义乌、台州大挫倭寇,从此声名远播。

影片截取戚继光抗倭生涯片段,因为戏剧冲突营造出色,呈现出阔大的历史感。日本浪人的狂野与大明稳重保守的打法,阵法改革的缘起与突破,宏观战略与具体战场之间的偶然,都表现得当。影片整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中插入戚继光和夫人的情感戏,让观众的观影情绪得到有效缓冲,并为影片高潮的台州大战做足铺垫。影片还通过胡宗宪和戚继光的对手戏,寥寥几笔描绘出明朝政治官场上的角力,丰满了戚继光这个拒绝明哲保身、为民族大义考量并有强大执行能力的英雄形象。

戚继光不仅在中国被奉为圣贤,在日本也被广泛尊敬。所谓德行兼备,才能成为一军统帅。戚家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正是由于戚继光的治军之法出于人性。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段落是戚继光充分吸收民间智慧,制造对抗日本倭刀的各种武器,并在作战队列和出兵时机的安排上显现出天才般智慧。赵文卓成功演绎了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精锐之师”的振奋场面。戚继光根据江南水乡地形特色及倭寇单兵作战能力较强、倭刀坚利的特点,创设12人为1团队、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及适合大兵团作战的“一头两翼一尾阵”。

凭借写实激烈的战争场面和细腻温情的情感描写,《荡寇风云》相当程度提升了近年来国产古装主旋律电影制作的水准,在塑造人物和描写事件上找到平衡。一些同类影片中出现的强行带节奏、抒情刻意、人物混乱的弊病,在《荡寇风云》里消失不见。

同为塑造民族英雄的战争类型,《荡寇风云》可以与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做一番对比。与过度神化民族英雄的后者相比,《荡寇风云》更为真实可信。影片中的古装战争戏份层层推进,细节考究,绝对没有将日本武士、浪人小丑化或者卡通化。戚继光取得的胜利是人间的战争,而非“飞起来”的民粹想象,就这个层面而言,《荡寇风云》尤为可贵。

猜你喜欢

戚继光风云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好鞋子才要剪碎
戚继光剪鞋子
戚继光剪鞋子
“风云”眼中的世界
好鞋子才要剪破
舍小节成大事
营销风云
象甲风云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