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社团+”高校学生活动探析
2017-07-01任新悦
任新悦
摘 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活动的有力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在“大思政”战略定位下,高校不断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围绕中心大局、突出自身优势,建立适应青年群体变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共青团运行机制,打造共青团品牌,让团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是社团,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挥社团功能,本文通过对三亚学院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探析思考。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团;学生活动
习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社团更将在思想引领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三亚学院作为三亚市建成的首所高校,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大思政格局下形成社团百花齐放、贯穿整个校园文化的局面。
截止到2017年5月,三亚学院现有学生社团97个,其中公益类社团9个,理论研究类社团4个,科技创新类社团5个,艺术展示类社团20个,体育竞技类社团23个,文化交流类社团27个,专业实践类社团9个,社员参与率75%。
一、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思想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头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利用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将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一二九”等党团重要纪念节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将社团活动开进红色教育中。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中,以学习类社团为牵头,手工类社团积极参与,通过六大重要战役场景再现的形式,手拼出巨型中国地图,同学们以长征精神为榜样和富有创意的自主设计,引发朋友圈热议和大量转发,让学生在活动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了家国情怀,真正实现融入教育和体验教育,也摆脱了以往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授课,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有收获。
习总书记在2016年重磅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明确指出要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要让队伍建设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有特色。根据对三亚学院各类岗位职级的教师进行访谈、开展学生满意度调研,可以从中发现,该高校在思政建设中特色较为突出,针对教师团干部提出并推行了“六师”转型方案,即在学业、思政、社会化、心理、职业、生活等全方面完善队伍建设;针对社团干部,首先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要求,纳入到学生会组织中,保障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退居二线”,由学生全程操盘策划、组织、参与、评估活动,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翁。
二、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第二课堂”,增强青年展现自我的体验感
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以学科为依托开展的“社团校园”建设,可以巧妙地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能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与三亚学院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多名学生表示,每周三下午是该校规定的公休课时间,各类社团在这一天开展文娱、公益、竞技等多样社团活动,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偏远的贫困山区。为此,笔者还专门采访了部分老队员。
三亚学院某公益社团前负责人小王:我今年大四,参与所在社团活动已经3年,因为大四要毕业找工作,所以光荣退队了。在社团的这三年,我每个周三下午都风雨无阻去到贫困小学,为孩子们上课。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们非常纯真,每次去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的眼睛有光。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当时是固定给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上课,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后排有个小学生非常调皮,我在台上讲了一节课,他也在课桌旁说了一节课。后来在慢慢地跟他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后,他开始改变了,他反而成了那个维持课堂纪律的“小督察员”,谁上课交头接耳,他就会主动起来制止,这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不舍地扑向我,说着,“哥哥,你下学期再来给我们上课好不好”。这是支教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也是最大的满足,让我觉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三亚学院某社团负责人小华:我已经毕业3年了,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跟大学时期社团相关的工作。我觉得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我担任社长的时候,带领我们的团队收获了建社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全国高校十佳品牌社团奖”。我当时设立了一个制度,就是在每次活动前组织报名,不事前告知社员活动内容和活动地点,只有第二天早晨集合准备出发时,社员们才知道今天的任务,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避免因为活动要不就是没人报、要不就是太多人报的情况,而且对社员来说,每次对活动的任务都会很期待,也增加了大家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与多个社团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这些社团最初都是由老师带队组织参与活动,随着学校育人理念的深化,现在几乎都是社团自己联系服务点,與小学、与企业建立联系,自主开展社员招募,学校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金支持。这种学生全程参与的体验式社团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多个社团代表该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三、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主阵地,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该校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学校的社团建设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对社团的转型仍有较大期望,这些期望主要集中在社团新形式的开发、社团新内容的增加和社团评价体系的健全。学生们普遍表示,社团是大家课余活动的首选,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宽松的放权和各资源的支持。三亚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匹配,通过提升品质服务供给能力,在全校启动“社团校园”计划,秉持“支持鼓励、科学引导、宏观把握、微观搞活”的建设思路,实现校园文化“社团化”,通过“我和你”、体育狂欢夜等校内特色活动的创建,将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自评”全程操盘。
四、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品牌建设”,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公共关系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造势,指通过活动或制造事件,引起社会大众或特定对象的注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声势。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会造势,社团在发展的时候同样可借助这个道理。
三亚学院社团管理负责人小强:我们学校的社团跟其他几所联系比较多的高校相比,还是很有优势的。现在都是社员自己联系活动点、自己开展活动,只有遇到困难了,才会找到我们来协助推进。一个社团的成熟,良性运行是第一步。再次,才是造势、做品牌。势怎么造,首先还是要会发声、能发声,先把常规活动做好、做精、做出成绩,然后就是加大宣传,像我们的蓝丝带,每年招新的声势相当浩大,报名人数能占到新入校学生的20%!活动做精了,宣传做好了,社员在活动中得到归属感了,这个“势”自然就造起来了。
随着社团发展的壮大,三亚学院社团开启“品牌计划”,并率先形成蓝丝带三亚学院服务社、鸣鹰支教队、启梦真服务队、天涯社工协会、劲舞社、南潮话剧社等一批优质品牌社团,并形成示范效应,组织首批品牌社团走进小学、走进社区,丰富社团活动载体和平台,培养社团独立运营能力。
社团能有效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在社团中不断展现巨大潜能,除了通过参与活动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可以在社团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不同的群体,完善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教育结构,更能够通过参与式和体验式的第二课堂教育,让学生收获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学生活动离不开社团活动,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引领,要充分发挥社团的先锋作用,以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