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背景下城市建设中的特色危机刍议
2017-07-01李敬
李敬
摘 要:城市文脉反映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传承文脉的手段,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文脉在鉴证城市历史、定位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因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急功近利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改造的模式、法规体系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形象日益单质化、建设性破坏现象比比皆是、重功能轻文化等现象造成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难寻。
关键词:文脉;城市特色危机
近年来,随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许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文脉衰退和被割裂,文化优势未能彰显的现象,尊重传统文化、留住文化基因、传承地域文脉、构建城市特色等越来越得到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和重视。
一、城市特色与城市文脉的关系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储存和浓缩凝聚着地域文化的基因,保留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指一座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动态、本质联系的总和,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一)城市文脉反映城市特色
城市文化特色从外观上向人们展示城市特有的文化形象,从内涵上彰显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现代城市管理者都注重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打造。一个城市社会现实状况和生存优势可以通过其特色文化窥见一斑,城市文化使城市具有了鲜活的魅力和活生生的灵魂;城市文化特色需通过其城市文脉得以反映,城市文脉使城市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稳固的发展基础。所以,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既要挖掘和认识、保护和继承城市文化特色,又要注重整体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二)城市特色是传承文脉的手段
城市特色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当下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趨同,许多传统文化形态逐渐消亡,城市特色的本质在于城市文脉的彰显与提升,确保城市特色的重任取决于是否能够做好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弘扬。城市特色作为从文化源泉中挖掘的文脉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文脉的外在表现,城市文脉是城市历史发展中抽取出来的文化根脉,是城市特色的灵魂。城市文脉只有通过城市特色的手段进行具体化的提炼和强化、塑造和提升,才能真实而具有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发展。
二、文脉传承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意义
(一)鉴证城市历史以凸显城市特色
城市文脉记载着城市的本质和源流,鉴证着城市的历史。城市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会保留下来许多包含文化印痕的历史遗迹,从中可以读取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这些文化遗迹作为城市文脉关系的再现,记录着城市的沧海桑田,包蕴着丰富的城市记忆,标识着城市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的发达和文化的繁复,历史遗迹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会日趋丰富和突出,或变为文化标志、或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当代城市日常生活,成为孕育城市生命的重要细胞。
(二)定位城市功能以凸显城市特色
文脉的定位功能通过城市文化来实现。当前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定位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设文化名城成为重要主题。准确科学的文化定位必然符合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在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打造城市居民价值观、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亟需把文化特色作为城市的价值所在,在目之所视的古代遗迹、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中认真挖掘城市文化的传统和特色,站在文脉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文脉传承的基本规律,本着文脉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准确处理文脉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寻以文脉定位作为城市发展的方法。
(三)推动城市发展以凸显城市特色
城市文脉不仅记录着城市的过往,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而且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准确地表达了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的要义。先进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城市的魅力、吸引力和竞争关键点,文化作为一种恒久记忆的承载者、记录者,为城市发展的高度打上永恒的印记。文脉对区域发展起着极大的支撑、推动、聚合作用。一方面地域文脉提供了很好的人文旅游等资源,如西南少数民族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将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完美结合,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区域文化成为区域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当今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较量。如北京的历史文化大大提升其城市的经济附加值,促使了其经济的腾飞发展。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能为区域繁荣提供永不枯竭的营养元素。所以为引导区域发展,必须将文脉的延续作为建设的重要因素,传承保护地域文脉,是打造区域文化经济品牌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特色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经济的大力推动、土地的不断开发、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增容等一方面为区域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推动力,但同时自然景观被肆意破坏、人物景观无度发展、地域特色逐渐丧失、历史文脉遭遇割裂,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必要对城建中的特色危机进行分析梳理,充分认识其产生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维护城市特色。
(一)当前城市建设中特色危机的表现
1.随意克隆导致城市形象单质化
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建筑文化不断单质化和国际化。趋同的材料、工艺、设计理念被到处克隆,许多城市完全抛却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毫无理性地追求无个性、无灵魂的大体量建筑物和大规模建筑群,城市在功能和空间上逐渐趋同。比如河南郑州本来是很有中原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设计中非要用“普罗旺世”、“西雅图”、“威尼斯水城”等为名,而不考虑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虽然我们守望着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却盲目地去追求“美国式”、追求“欧陆风情”,地域文化特色日渐式微,群众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不断流失,城市的识别性、特色性也日渐消亡。
2.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是城市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遭到损坏的两大原因,而其中又以人为破坏为甚,建设性破坏成为城建中的困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对老旧城区打着保护性修缮和维修性拆除的旗号一律推倒,穿着造福民生重要举措的外衣一律重建,采用这些最不科学、最野蛮的更新方式,严重威胁着城市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重摧毁着原有的城市肌理。可见,建设性破坏表面看来是拆除了许多老旧建筑遗址、街区,深层次看来会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导致城市特色逐渐消失。
3.功能至上造成城市文脉断裂
城市发展中过分强调居住、交通等物质方面的刚性需求而忽视传统、习俗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很多城市建设都太过分注重功能化,而文化定位却越来越模糊。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大量新的房屋和设施拔地而起,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作用,但从建筑风貌中却无法阅读城市的精神、无法探寻城市的文脉,明显使人感到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层与隔阂。如广泛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潜力和商业价值而忽视商业业态演化规律的现象,任意改变街区功能,盲目改变街区业态,把传统住宅改为酒吧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其结果必然是丢掉原真性的生活和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二)当前城市建设中特色危机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现状都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在城市更新和建设大潮的冲击下,思想认识、法规、管理等都落后于实际,从而造成许多建设上的问题。
1.对城市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城市建设和保护的观念比较陈旧。简单粗暴地认为建设就是在硬件上的拆旧建新,保护就是简单保存或模仿。
一是认为模仿等于保护。一些城市完全忽视自身条件、市民心理和商业运行的内在规律,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不加扬弃,一味东施效颦,全盘照收地模仿甚至抄袭,对现存的古建筑、古街道,不加区别的变真为假或变假为真。先进区域的优秀理念并没有被融于地域文化中形成自己的城市个性,自身原有的特色文化反倒在模仿中被抹去,而对外来文化又一知半解或水土不服,从而导致主导文化不明确。20世纪80年代模仿还是一种创造稀缺的创新,但进入21世纪遍地都是模仿则意味着个性的完全丧失。如果绝不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相容性,贪大求洋,照搬西方建筑模式;或为追求中国元素、胡乱拼凑大屋顶、小亭子,造成景观不伦不类的碎片化;或认为制造假古董刻意提升文化品位,如各地仿古一条街等现象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功能上的模仿,真正的城市空间被包装成无意义的空间,城市记忆逐渐减退或被误导。
第二个大的误区是认为改造就是拆迁。把一些具有历史记忆价值的老房子、老建筑一律不加区别地认为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在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催生下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仅把其作为吸引旅游的摇钱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传统空间文化伴随着老建筑在尘土中轰然倒下,成为一堆待运的垃圾。造城运动中,大型商场、游乐场、高耸的塔楼是随处可见的雷同城市形象。包含历史和记忆的空间尺度感和充满浓郁乡情宜人的院落已消失殆尽。
2.对城市更新与改造的模式上急功近利
在城市更新与保护中,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城市更新和改造当成攫取利益的金矿,是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视的行为。如一是贪大求洋心理作祟,楼高、路宽、广场大等高层建筑和城市规模成为管理者对现代化城市的普遍解读;二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心理,经济永远被摆在第一位,只要经济指标一路飙升,文化内涵完全可以忽略;三是政绩工程,主政一方要名留青史,哪些地方、哪些工程容易出政绩,就积极上马,盲目与武断地对一些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历史城区大规模拆除;四是过重依赖旅游开发的心理,在大打旅游牌的过程中,过渡开发、次序混乱、盲目迎合市场,许多建筑在旅游市场运行中利用率较低,甚至被空弃。
3.法规体系不完善,体制不完备
在城市建设中,要有效保护历史文脉,完备的法规体系和切合实际的保护规划是必须的。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虽然出台了一些旧城改造的暂行办法,但还没有完备的旧城保护的法规体系,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有《河南省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但基本停留在对国家规划法的解读上,缺乏必要的深度和针对性,在旧城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远远不足。遇到古建筑、古街或是传统民居群等特殊情况时依然会无所适从。
目前,城市更新与改造中存在体制不完备的情况,如建筑保护由文物保护部门主导,城建则是建设部门的事,两个部门在城市的保护与建设上常出现真空或打架的状态,如一群簇新建筑中却孤立着一处需要保护的古老建筑,整体环境被分割,既无美感,也给城市整体风貌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在城市特色构建过程中,只有认真理顺文脉与文化的内在统一关系,充分认识文脉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流失的原因,不断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完善法规等才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云鹏.论文脉主义建筑观[J].山西建筑,2007.
[2]沈福晚.城市文化论纲[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
[3]吳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化,2001.
[4]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吕舟.冲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J].山谨筑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