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2017-07-01杨格
杨格
摘 要: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本篇就对翻译运动的过程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翻译;阿拉伯;运动;著作
在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翻译运动起过重要的作用。翻译运动是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它或是为确定宗教礼拜的朝向和斋月的起讫日期,或是为获得治疗疾病的验方,或是为掌握神学论辩的工具。除了前王朝零星的翻译外,约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的100多年间,可以称的上是哈里发帝国的翻译运动时期。在此期间,阿拉伯人当时可能挖掘的一些希腊,叙利亚和印度、波斯的哲学、医学和科学方面的著作大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浩浩荡荡的翻译运动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期)
起自曼苏尔哈里发,止于拉希德时代,即从伊斯兰教历136年至193年。这期间翻译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里莱和笛木乃》、印度文的《信德罕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他的作品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文稍后将有简略介绍。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及勒派的元老如奈扎木已经了解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阅读了他的一些哲学著名,该派具有崇尚理性的倾向,这派的教义学者们已经在运?"飞跃"、"本质"和"现象"等哲学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
第二阶段(鼎盛期)
起自麦蒙时代(813~833在位),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从此,翻译活动进入新的高潮。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如伊本·穆卡法、艾布·叶海亚、叶海亚·伊本·马赛维、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萨比特·伊本·古赖、白塔尼、花剌子密、伊本·麦台尔、叶海亚·伊本·阿迪、肯迪等。他们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勘、译述,并对早期已译出的有关著作进行了校订、修改和重译工作。在译述过程中,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一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 ·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此外,最著名的翻译家还有:约翰·伯特里格(哈里发麦蒙的释奴),他的哲学造诣很深,超过他的医术,他翻译了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第三阶段(尾声)
约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叶(伊历300年-400年)翻译的主要作品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及其注释。著名的翻译家有麦泰·本·優努斯、萨比特·本·古赖等。
公元八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随着政治统治的牢固,文化生活出现了繁荣景象。至第七代哈里发买莱时代,与拜占庭关系得到缓和,他派遣候奈因(大翻译家,被指定主持"智慧宫" ,把大量希腊古籍译为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亚里士多德的几十部著作,几乎全是他一手翻译),组织学术访问君士坦丁堡求书,带回大批稀世珍本,从而掀起了希腊古籍的百年"翻译运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附注自己的见解,这种译评,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经过这三个阶段翻译运动对阿拉伯伊斯兰的贡献不觉明历:
(1)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补正、摘要、评论等,借题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
(2)确立了各学科的阿拉伯语名词、术语、概念、范畴体系。凡译文中涉及阿拉伯语已有的词汇,用阿拉伯语进行意译,凡译文中阿拉伯语无准确词汇表达的,引进外来词汇,进行音译;凡无法用阿拉伯语表征的词汇,创造新的词汇并赋予确定含义予以表述。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炼金术)领域的大量名称、概念、范畴,是在翻译过程中用阿拉伯语逐步确立的。
(3)依据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除对大量名著全译外,还对一些著作进行了选译、节译、摘译、译编、改编。
(4)对一些著作经多次转译而被曲解或失传的部分,经校勘改译恢复了原著本来的面目。对原著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5)在译述的基础上,对有关学科根据观察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新资料,撰写了大量新的各学科学术著作,阐发了新的创见。
(6)开创了集体协作译述的先例。凡大部头的著作由多人分工译述和注释,初稿译出后,集体讨论通审校译,最后由主译审定。有些著作经几代人初译、重译而完成。
经过浩大的翻译运动之后阿拉伯的文化鼎盛时期便出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期出现在阿拔斯帝国(公元750-1258年)时代,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既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更是一处世界文化交融的学术中心,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摩尼教、瑞罗亚斯德教、萨比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在这里汇合,在以阿拉伯语为主要用语的强有力的阿拉伯文化的进程中,如同百川纳海,大大丰富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帝国臣民的智慧,为阿拔斯王朝后期创造出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民族正如坚忍笃诚的沙漠之舟-驼队一般,背负着传承文化的巨任,在热情与智慧的合作下,在不知不觉中继续奏响起古老文明的铃声,穿过沉寂的中世纪,走向蕴育着希望与复兴的近现代。
参考文献:
[1]《走进阿拉伯文明》作者:邹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