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推广
2017-07-01曾志明�オ�
曾志明�オ�
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创新创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早年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广泛应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本项目在应用推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强调协同创新。主要体现为同一工作室成员的多专业人员协同创新、同一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单位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多个院校多企业协同创新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与提高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打破壁垒、共享资源”。当今社会创新既需要各学科领域的纵深研究,更需要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横向协同研究。大量的创新源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交流,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更是需要多个主体打破壁垒、资源共享、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高等院校实施的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特点就是协同创新。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作为载体,将多个院校、多个企业、多个专业的教师、学生、设备等资源联结在一起,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为社会培养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协同创新的意义
工作室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中,传统的课堂被打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被重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与空间被拓展,教学载体、内容、形式和方法被更新。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模式。但以往的工作室常常主要由一所院校一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成,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团队视野不够开阔、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教学项目数量不多、应用推广难度大等问题,需要积极寻求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分别对“推进协同创新”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家层面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的精神,拓展了研究与应用的视野与思路。将原来局限于某一个专业内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为多个院校、多个企业、多个专业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工作室,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广度。
通过建立多所院校、多个企业、多个专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分工合作为载体,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协同性,打破院校、校企、专业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意提供更多的资源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二、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与推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进一步深化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三是促进多层面的协同创新。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到现在已经很成熟。进入我国虽然也有一定的时间,但真正广泛应用于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则是近年的事情。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应用于创意设计类专业,主要体现为师傅带徒弟模式,后来拓展到其它专业领域,近年来发展到基于工作坊模式。工作坊是工作室的更高层面平台,它集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和制作室的功能于一体。学生在工作坊中,能完成“作品-产品-商品”三品递进的能力培养。不仅能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能完成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更能完成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基于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覆盖全体学生,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工作坊,并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基于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是工作室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推广中遇到持续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安排、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作息时间、教学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要深入推进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另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协同创新。它有校内多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等多种形式,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的经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三个层面的协同创新:一是工作室成员由多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从而实现多个专业人员协同创新;二是实施教学项目过程中让多个企业、多所学校、多个工作室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多校、多企业、多工作室等多个主体协同创新;三是通过合作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多所高等院校、多个专业进行应用推广,从而实现多校多专业协同创新。
三、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进一步深化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工作室也有很多种形式,有名师工作室、研究型教师工作室、职业型工作室和工作坊。
名师工作室主要是以名师为核心组建的工作室,由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威望的名师为带头人,由同一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主要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其主要任务是培训师资队伍、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
研究型教师工作室是某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工作室,是教师带领少数学生做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的场所,主要应用于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
职业型工作室是由院校教師、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组建的工作室,主要应用于职业类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实施项目教学,包括模拟项目、仿真项目(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三个层面的教学,是面向更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型教学场所,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创意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市场适应能力。
工作坊是工作室的更高层面,同样由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组建,但其场所面积更大,集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和制作室功能于一体,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能够完成“作品-产品-商品”实践教学任务,能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意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产品商品设计制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更多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更严谨的教学安排与更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在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推广工作中,根据参与的院校自身级别类型、师资、设备、学生素质等条件方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工作室模式。如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和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本科学院,他们选择研究型教师工作室模式;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由于学院的资源条件不足选择职业工作室模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高职学院,其师资、场地、设备及学生素质等资源条件优越,他们选择工作坊模式。在众多的工作室模式中,工作坊平台是最适合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平台。
(二)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不论基于何种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企业导师制》《工作室管理办法》《学生作息时间管理办法》《第三方教学评价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这些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协同创新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应用与推广实践
1.工作室成员多专业人员的协同创新
在传统的工作室平台中,成员主要由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结构单一,创新思维受到制约。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探索了同一個工作室的成员由多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专业师生的优势,促进专业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产生更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新视界文化传媒工作室,建立了剧本策划组、演艺组、拍摄组、后期制作组、剧务组等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剧本策划组吸纳擅长写作和方案策划的学生;演艺组招募形象气质符合剧本要求、具有一定表演技巧的学生;拍摄组则选拔摄影摄像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后期制作组选拔具有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特长的学生;剧务组则选择具有造型、化妆、服装和统筹协调能力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几乎每个小组都打破了专业限制,整个工作室涵盖了动漫设计、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市场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等近十个专业的学生。指导教师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影视动画、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的教师。
为了体现工作室开放性和包涵性,招募的学生涵盖了学院记者团、南山文学社、摄影盟、新媒体、微电影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学生。为了使工作室体现不断传承的精神,工作室的学生同时由三个年级学生构成,形成以三年级学生为核心、以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以一年级学生为辅助的良好梯队结构,及时选拔,优胜劣汰,动态更新,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式良好的学习与创新平台。
2.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多主体协同创新
在基于工作室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项目是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包括基础训练的模拟项目、仿真的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三种类型。模拟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能大赛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企业真实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市场和社会适应能力,每一种项目的建构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特别是企业真实项目,必须依靠学校与企业双方的紧密互动才能完成。
学校与企业的协同体现为项目研发团队由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场地和设备资源条件,项目成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应用推广。
在新视界文化传媒工作室拍摄一部微电影时,与广东电视台4G直播频道、珠江电影数字音画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多家影视公司的导演、技术总监、营运总监、音效制作师等多个层面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经常到学校与工作室的教师学生进行切磋探讨,不断优化剧本和拍摄方案,培养演员的表演技巧,改进拍摄表现手法,提高后期剪辑、音效制作水平。工作室派学生到企业的专题片拍摄现场进行观摩、实习。校内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专题片拍摄的实战过程,从影视制作设备的认知和操作,到拍摄思路、分镜头表现技法、现场录音、拍摄角度、拍摄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为了真实全面体现微电影中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根据剧情安排,需要到校外多个企业进行实地取景。这项工作得到黄金侠、广州凯昌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吉胜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君临天下西餐厅等十多家企业在人员、场地和设备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微电影的拍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丰富了微电影的拍摄场景,为拍摄良好的素材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在影片后期制作阶段,与广州美术学院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工作室、教师、学生进行合作,共同研讨后期制作包括剧情重排、音效处理、色彩处理、片头制作、情景优化等方面的优化方案,借助多方的思路,提高后期制作水平。
3.项目实施的多个院校协同创新
在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平台,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中,课题组主要侧重于建构基于工作室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局限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一所学校的服装设计、动漫设计和影视动画等几个专业的探索。为了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拓展专业领域、合作开发项目、深化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水平。
通过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的合作,将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应用到广州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产品设计、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产品造型设计、汽车检测与营销等新的专业领域,实现多所院校的协同创新。
多所院校协同创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院校间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同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以项目为主线的不同专业工作室之间在项目分工合作、设备资源互补、指导教师交流的协同创新;以项目为主线的同类工作室之间运作模式、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校与校之间的协同也可以几种形式并存,从而实现院校之间的深入合作。
例如,微电影《腾飞的心》拍摄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创新案例,在剧本创作、拍摄场地、拍摄设备、现场拍摄、后期制作、音效制作、配音旁白等方面,依靠多校、多企业、多专业、多工作室间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场地、设备等资源条件优势,以完成微电影为目标,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多,参与的学校3所,企业近10个,专业3个,工作室5个,参与的学生近100人,教师6人,企业技术指导6人,最终完成了约26分钟影片的拍摄与制作。影片参加第十三届广州(全国)电影节活动获得良好的成绩,从全国500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原创剧情优秀作品奖,在參赛的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二。
四、结论
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于创新创意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意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市场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它也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表现为很多种形式,不同的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形式。工作坊形式是最理想的工作室模式,最适合于职业学生的培养,它需要强大的资源作后盾。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推广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多层面的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14)]
参考文献:
[1]高广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平台的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5):26-28.
[2]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2010(08):180-182.
[3]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2-83.
[4]张丽娜.基于创新工作室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16(6):19-20.
[5]朱国勇.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3(4):138-139.
[6]焦仁宝.基于工作室教学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5(9):209-210.
[7]范新灿.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16-18.
[8]苗春雨.面向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3):53-56.
[9]付百学.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4):63-65.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