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7-07-01周笑盈

文艺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类节目大会诗词

○周笑盈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周笑盈

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原素材的电视节目不断兴起,从最初的《百家讲坛》一家独秀,到后来央视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三档节目,各地卫视也接连推出《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唐诗风云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2014年1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族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各广播电视机构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有益经验,不断迸发创造智慧,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

2017年央视重磅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文化类节目,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收视成绩,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进入到了高潮期。在选秀类、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当道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突起既是电视人引领社会风气、提高受众文化底蕴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受众追求文化素养,渴望满足知识诉求的重要映射。

一、文化类节目创新价值

文化类节目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其主要内容为对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的探讨和关注,挖掘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文化资源,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力量,对历史、社会这本大书进行深入解读,交给人们如何读懂社会、读懂历史。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当今文化类节目的层出不穷,体现出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不断变换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涵,走进生活,贴近人民。

1.弘扬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电视综艺节目不再是机械化生产,不再是快餐式消费,不再是感官娱乐,而更多的追求思想的精深,艺术创作的精湛和节目制作的精良,不同节目的体裁、形式、手段都得到充分发展,节目制作的内容、风格和流派相互借鉴和切磋,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参赛选手口中朗朗上口的豪放派、婉约派诗词,点评嘉宾们细致的解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与弘扬,《中国诗词大会》展示了古诗词在当下社会的活力;《中国成语大会》展现了成语故事在当今的警示价值;《中华百家姓》开启了关于姓氏文化寻根之旅。这些经典的文化类节目,都是当今时代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美学精神。

2.展示中国梦想

文化类节目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见字如面》节目中,从“老戏骨”到文化大家,从年轻的激昂到苍老醇厚的低沉,文化类节目弘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客观反映了社会现实,从细节处着手,在平凡处传情,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感悟,平淡真实,却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现实的素材和故事进行提炼和概括,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到父母子女之间的感动,文艺作品在塑造和讲述不同人、不同代人的中国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3.培育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挖掘资源,通过视听语言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中华好故事》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人们守公德,校正人生坐标,严私德,锤炼意志品质,恪守做人准则。《传承者》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凝聚起人民的精气神,特别是鼓舞了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塑造了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文化类节目发展脉络

就节目类型来看,笔者将文化类节目分为讲座类文化节目、读书类文化节目、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竞赛类文化节目、综艺类文化节目。笔者整理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频道的代表节目发展的时间脉络,如下表所示:

全国主要文化类节目发展时间表

《中华百家姓》 2015年 安徽卫视 真人秀《诗歌之王》 2015年 四川卫视 竞赛类《最爱是中华》 2016年 贵州卫视 竞赛类《传承者》 2016年 北京卫视 真人秀《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 中央电视台 竞赛类《见字如面》 2016年 黑龙江卫视 读书类《非凡匠心》 2017年 北京卫视 真人秀《朗读者》 2017年 中央电视台 读书类

从整体发展来看,2001《百家讲堂》开播,开创了最初的文化类节目热潮,但后期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子午书简》等读书类节目出现后,由于播出形式单一,受众面窄,一度停播,文化类节目在真人秀、唱歌类节目的夹击下,收视率很难保证。但2013年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的开播让观众眼前一亮,由此也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之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纷纷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节目形式相结合,开创的文化类节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特别是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的《朗读者》《非凡匠心》等节目,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力度,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宣传手段更加丰富,受众互动参与程度也不断提高,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涌现出来。

三、文化类节目发展路径研究

1.从“文化说教”到“人文内核”+“娱乐外衣”+“现代包装”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排解压力已成为电视受众观看电视的重要动因,传统的文化类节目虽然定位高端,但节目制作方式依然没有摆脱“说教”的意味,不符合受众的观看需求。在当今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大潮中,文化节目也渐渐吸收娱乐节目的因素,对整体节目形态进行包装,除了传统的歌舞、才艺表演,节目方式借用了游戏竞赛、真人秀体验等手法,实现了文化内核与娱乐形式的完美融合,在主持人的精彩串场和明星嘉宾的精彩互动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得到提升。

首先,在“人文内核”方面立意高远,以提升审美体验为追求。文化类节目仍然坚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对人的滋养是润物无声的,需要沉下心来,静心体会,感悟中华文化最深厚的软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文化类节目不能仅仅一味迎合受众,更应强调对人的心性的培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关照现实,感悟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联通,提升现代受众的审美体验。《中国诗词大会》定位的核心文化内容就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代作家情感的凝结,是精炼的文字语言,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诗词的审美意义被淡化,功利与应试的思想不断上升,而《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设置就是希望能跳出传统功利主义教育,感知作家细腻的心理过程,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从社会对夺冠的武亦姝等人的热捧可以看出,受众对诗词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对审美体验的追求,当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围绕“月”字吟咏《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片掌声,这正是对其能够感悟古诗词美好的由衷赞扬。

其次,在节目形态上注重娱乐化表现,从最初的讲坛式,发展到现在竞赛类、才艺展示类、真人秀、脱口秀等方式,“文化内核”与“娱乐外衣”实现了完美嫁接。

《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都采用了竞赛的节目形式,通过大众选拔、PK、淘汰等形式,提升节目的可看性。除此之外,嘉宾团的表现也非常有特色,《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希望解读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中国诗词大会》也邀请了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四位嘉宾,他们将生僻的典故化作通俗易懂的故事,联系现实,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谜语大会》通过中学生组队PK,和电视观众同步互动猜谜,实现了全媒体传播。

北京卫视的《传承者》融合了传统综艺节目的形式,通过表演、歌舞、技艺展示等综艺方式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传承者》又融合了辩论类节目特质,共设有4位评委和10位青年团成员,陈道明、范明被称为“明明组合”,侯佩岑、王纪言被称为“王侯组合”,后面的10位青年团成员组成两组对手阵营。整个节目形式采用投票淘汰制,青年团成员和导师团经常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辩论,观点在激烈的交锋中碰撞,将全场的冲突性引向高潮,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真人秀节目已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热门词汇,从情景的选择、悬念的设置,到后期采访与剪辑,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已日渐成熟。而文化类节目借鉴真人秀的体验模式,可以说是实现了强强联合。例如北京卫视《非凡匠心》,明星张国立以体验者的身份探访民间手工艺匠人,通过明星体验手工艺制作过程,体悟匠心精神。真人秀式的文化节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与人物故事的细致讲解,节目既具备冲突性的戏剧张力,有具备人性化的温暖情感,使传统手艺人与明星、观众之间建立了很深的维系。

除此之外,自2010年梁宏达开了《老梁故事会》,2012年高晓松在网络上开了知识类脱口秀《晓松奇谈》之后,网络和电视媒体上就涌现出了一批新型文化类脱口秀节目,如《吴晓波频道》《鸿观》《老沈一说》《都嘟》《单读》等,影响力最大的算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类文化类脱口秀节目往往依靠主讲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受众,每期就一个社会话题或历史主题进行评论和解读。主持人的观点往往新颖独特,分析深入,例如《罗辑思维》的口号就是“有种、有趣、有料”,主持人罗振宇定位自己为读书人,节目主旨是“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这些文化脱口秀节目往往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采用语音、文字、视频、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传播的方式,通过轻松的讲故事方式解析名著经典,探讨社会话题,从全新视角认识问题。

第三,“现代包装”用现代技术打造视听效果,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跨屏传播互动。文化类节目是知识与艺术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舞台与后期技术实现艺术化表达已成为重要追求。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将节目分为不同的展示板块,除了竞赛的语言类板块,还有视觉艺术展示板块,通过视觉技术效果展现古典诗词的美感,强调画面冲击力,用多变的镜头语言和绚丽的声光电色彩艺术展现诗词意境。在文化类节目中加入视觉展示元素,更可以在娱乐性和文化性的基础上传达出传统文化独具的艺术性特质,视觉包装是无声的语言,强调写意,展示文化意境,利用LED大屏幕投影或升降、投影技术展示宏大表演场景,渲染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屏幕想象力,达到语言类内容与视觉内容的相得益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成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类节目更是如此,多屏传播、跨屏互动已成发展的主要方向,很多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实现立体化传播,通过“粉丝群”“朋友圈”连通线上线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多项节目都实现了电视、收集、平板电脑、PC终端的同步播放,《中华好诗词》开发了APP和微信游戏形式,《中国谜语大会》开发了手机“摇一摇”同步猜谜,《中国诗词大会》独创了“挑战者PK百人团”的竞赛模式,并且观众可全程使用手机终端与选手同步答题,其他文化类节目也都使用了网络投票、短信投票等方式,提升关注度与参与度,增强受众黏性。

在跨屏传播、多屏互动的基础上,很多文化类节目也采用了产业链式的营销方式,例如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在打造“诗词明星”的同时,积极出版了同名图书和音像制品,以节目内容和线上互动为素材设计产品,建立线上线下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从“曲高和寡”到“大众化发展”

随着文化类节目走向大众化,定位于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体验,其节目形式就开始从平民化的角度挖掘人物故事,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普通民众情感。文化是人的文化,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焕发出无限的生命自,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共鸣,能够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往往“曲高和寡”,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强调其自身定位高端人群,只能在小众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不能成为主流引领者。而大众化发展的文化类节目,强调普通人文化的感悟与共鸣,而随着《非凡匠心》《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们的故事更加富有表现型,更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朗读者》节目的魅力就不仅仅限于朗读本身,更在于将读书人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每一个普通社会个体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都能够真实展现社会中最真实的情感和问题,无论是濮存昕对改变他命运的荣国威大夫的感恩,徐静蕾讲述奶奶对她的疼爱,还是麦家分享他与儿子的矛盾隔阂和教育心得,他们的故事都展示了我们社会中真实感人的情感。这些关注个体故事,关照社会情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好的契合了受众的需求,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其次,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从“简单生硬”到“自然深厚”。文化类节目普遍营造的氛围比较安静,所以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就成为重要因素,主持人不仅要懂得故事讲述和互动,还需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节目内容与参与者的人生阅历、价值观引导自然表现出来。在《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主持人董卿的主持风格被广大观众认可,其文化背景丰富深厚,语言风格平静沉稳,可以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场节目中,董卿对一名参赛选手发出由衷的赞扬:“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古典诗词朗朗上口;在《朗读者》节目中第一场的开场词,董卿说到:“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还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可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语言是主持人修养的镜子,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魅力需要长期的岁月积累和对社会人情冷暖的体察,随着文化类节目内涵主旨的不断提升,主持人语言风格也将实现思维和语言的全方位提升。

3.从“宏观笼统”到“小元素挖掘”

传统的文化类节目主题往往宏观,覆盖范围广泛,但对各个具体方面往往浅尝辄止,浅显的文化解读无法形成固定受众群体,前后无衔接的节目模式无法使受众形成固定收视习惯。不断发展中的文化类节目克服了大而泛的主题设定,往往从“小元素”切入,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从汉字的写法和典故切入;《中国谜语大会》以“猜灯谜”的方式切入;《中国诗词大会》从古代经典诗词的记忆和赏析入手;《国色天香》从戏曲曲艺元素入手……这些元素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小元素”反映出了“大文化”。这些中国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更可以实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节目细节的精心打造。

四、文化类节目创新路径展望

1.从“拿来主义”走向“原创”

2016年和2017年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且节目形式不断翻新,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期,但节目模式的发展仍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仍有模仿国外综艺节目的影子。

同质化严重是目前文化类节目的重要问题,同类型的文化类节目往往扎堆出现,且关注的文化元素也往往类似,比如各类竞赛类节目往往集中于文字、诗词方面,竞赛比拼的方式差异性不明显,长此以往,必然降低观众的收视热情。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和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取材就很独树一帜,分别选取了戏曲艺术和中国传统手工艺两个角度,可以说独具慧眼。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种类丰富,除了文学领域,建筑、服饰、美食、古籍、乐器、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有丰富的取材空间,文化类节目应跳出元素扎堆的圈子,拓展思路,挖掘不同文化元素适合的展示方式,打造原创品牌节目。

从电视节目模式的方面看,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已经走过了抄袭-照搬的过程,但与国外电视节目原创的模式相比有一定差距,如《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两档节目与英国的《Letters Live》有诸多相似之处,《Letters Live》由农格特出版社(Canongate)发起,邀请演艺界明星为观众朗读各时代有意义的信件,旨在传递书信的意义和感情。从节目形式上看,《朗读者》与《见字如面》同质化程度高,且与英国的《Letters Live》有很大相似度,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如何避开“拿来主义”的嫌疑,避开同质化竞争,将中国制作转化为中国创造,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昙花一现”走向“常青树”

很多文化类节目出现往往很“惊艳”,收视率一路飙升,但观众的收视热情往往持续不了太长时间,同质化的竞争方式和相似的内容题材,往往容易使观众产生收视惰性,而如何将“昙花一现”的热门文化节目变成收视长虹的“常青树”节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世纪大讲堂》《凤凰大视野》等节目都是凤凰卫视极具重要性的文化类节目,节目内容往往将现实社会问题与凝重的历史故事相结合,节目紧凑、大气、有张力,将真实的社会问题和被人民遗忘的历史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央视等电视媒体也应在不断改良节目形式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争取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形态的结合,其自身发展,对弘扬时代精神,展示中国梦想,培育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

文化类节目自2001年《百家讲坛》开办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2014-2017年进入发展繁盛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文化类节目也转变传统的说教式、小众化、抽象式的发展路径,增添了娱乐性元素与戏剧性效果,以“文化为体,娱乐为用”,平衡文化与娱乐的比重,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注重娱乐形态的表现,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视听效果,用新媒体实现跨屏互动传播。同时,在受众定位方面,以大众化为本位,挖掘平民故事,反映大众情感,折射社会问题,对文字、中医药、传统手工艺、传统服饰、传统戏剧等多元素进行挖掘,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文化类节目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专题元素的挖掘,不断推陈出新,塑造品牌栏目,拓宽传播渠道,引导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风尚和潮流。

注释:

①《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 jian/jigou/qita/201401/t20140124_1713599.shtml。

②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l。

③④罗姣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研究》,《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1期。

⑤张鸿谋:《“互联网+”下传统文化“热”传播中的路径创新》,《中国记者》2017年第1期。

⑥杨宁: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路径,《天中学刊》2016年第6期。

⑦钱静:《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色及发展》,《新闻传播》2013年第9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猜你喜欢

类节目大会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图说大会
不喜欢胖的
图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