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反面是“美”
2017-06-30缪晨明
缪晨明
(湖州市安吉县安吉艺术高级中学)
摘 要:对美育,不同时代的人们有过很多论述。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美育的蔡元培,则对美育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典型
丑是与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是事物的否定性的审美价值,具有与美迥然不同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使丑可以在精神产品的多层次结构中获得审美价值。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是人们认为应该如此的生活,使人想起生活的;丑是人们认为不应该如此的生活,使人背离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艺术对现实丑的反映和描写,必须以美的理想和标准为尺度,通过一定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方法,努力揭示丑的内在本质,使人在反映丑恶事物的艺术中获得正确的审美评价,激发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
一、外在丑,内在恶的典型
1.穷凶极恶型
《包身工》中 “拿摩温”等人是帝国主义剥削压迫者的帮凶走狗,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剥削压迫包身工的工具。我们可以从打杂的和“拿摩溫”殴打“芦柴棒”“小福子”的行为言语中看出他们野蛮、凶残的丑恶本相。他们一方面用极其残暴的手段管理“包身工”,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主子“东洋婆”却是卑躬屈膝,逢迎拍马,种种恶劣行径令人发指。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性最残忍、最丑恶的一面。
我们从这些人身上可以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因为他们丑的思想、丑的言行,归根结底都是野蛮的吃人制度——包身工制度的体现。
2.伪善残忍型
周朴园是《雷雨》里的典型人物,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形象,他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势力的代表。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在家庭生活中,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3.盲目自大型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是一个十足的小丑角色。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从他几次表情的变化(①昂然而来——盲目自信; ②愕然——竟一语被周瑜言中,不知所措; 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 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一下吓倒)可以看出蒋干是一个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明的书呆子,他贪功心切,鬼迷心窍,失去判断真伪的能力,最后只能上演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丑剧。
二、外在丑,内在美的典型
自然物中有些形象是丑的,但是内容却是美的,如太湖石;有些人的外表虽然丑,而心灵却美,如《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门。作者好像故意把他写得没有英雄的光彩。他的外表怪异:他老了,年过六十,其貌不扬,红眼睛不住地流泪;他的性格古怪:火气十足,说话粗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四十年作画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但是就在他普通甚至丑陋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他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精神上的美者!
这一类型的典型,从外表看是属于“丑”形象,但从内在看却是最美的形象,外表的丑丝毫掩盖不住内在的美,正是通过这种“丑”,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美”,这就是这一类型在“丑”形象中不同于其他的特殊性。
总之,教材中文艺作品内的“丑”形象,是作家艺术匠心的结晶。塑造这类形象,作家们不是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像鲁迅那样使用白描手法,或是如契诃夫、巴尔扎克那样以嘲讽笔法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可笑的行为,让其在特定的环境中作充分表演,或是如冯梦龙、莫泊桑那样冷静叙事,不着痕迹地于充分揭露中鞭挞丑人。学生在欣赏这些形象时,也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因此,语文课中对教材中的“丑”人物形象的欣赏,能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以美引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09.
[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8.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