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室,香港最清凉的市井之魂

2017-06-30山宗

齐鲁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香港

山宗

香港的冰室,真的只是卖冷饮和小吃的地方。但那里汇集着港民的谈判、工作餐和学霸学渣。传八卦、线人会面、工歇打屁……总之,汇集了香港最根本的人情味。

隐匿在冰室里的香港市井文化

每次去香港总是会去冰室坐一坐,简单地喝个丝袜奶茶,吃个私家烤whatever多士,听听当地的白话,看看悠闲的人和工作匆忙的人在香港这个城市中的状态,最接地气的地方总能想到冰室。

冰室里的老字号,开店年龄几乎快半个世纪了,不多见于繁华街道,相反却隐匿角落里。台湾作家舒国平这样形容香港冰室:“你在中环或尖沙咀这类炫亮之区不易见着,在陈旧灰暗的老商区的后巷背街倒可偶一见之,有怀旧癖者正好可借此寻幽搜古一番。”

罗阿仔是香港民间美食组织“寻味H K”的发起人,他始终记得自己放学回家时,总要先在街边铺头的冰室歇上一脚,用零用钱买一份鱼蛋和一杯柠檬红茶。坐在他隔壁穿着汗衫的叔叔们永远手里拿着马经,讨论着赛马;后排座位的阿姨在讨论旺角哪处的店又开始有折扣奉送。

四年前,罗阿仔已经开始和朋友们张罗组织“寻味H K”的活动了,但他们最“伤心”的活动却是到祥利冰室喝最后一杯茶。

曾在电影《文雀》、电视剧《溏心风暴》里频频出现的祥利冰室在2010年宣布结业了。在它营业的最后一天,那里竟然成为一个景点,不少市民都慕名而去,很多人都是老主顾,特意去店里要一杯奶茶缅怀这家老店。

罗阿仔在祥利点了一份猪扒包、卤水牛肉三文治和一杯奶茶,都是祥利的招牌主打。在祥利的宣传板上,伙计们写着这样几行字:“营业直到本月六月,光荣结业。”当时,很多人在香港版开饭喇写下这样的分别标题:《祥利,再见》《怀旧冰室》《聚散有时》《最后探戈》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等。

很多像罗阿仔这样地道的香港本地饕客都认为,祥利是非常有香港市井文化符号的冰室。这里的装潢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典型的香港老字号冰室一定是旧旧的,有一条窄仄的楼梯可以到达阁楼,食客可以在高位安坐,居高临下可看到楼面堂座的食客。墙面是花格仔阶砖,桌旁的凳子古老而破旧,一坐下来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祥利冰室的特色还有一个有53年历史的古董收款机,外表满是铜锈,在这里营业的最后一天,很多客人都颇有感触地走到前台,搂着这台收款机拍了照片。

冰室,对于香港人而言,绝非只是一个甜品店这样简单纯粹的概念。他们在冰室里体验的也不仅是店内的食物,还要感受它的细致、悠闲和港式文化的细腻。

香港掌故研究者郑宝鸿指出,早在19世纪末,冰室已经在香港出现,但因为当时还没有制冰设备,所用的冰是由欧美海运到香港,可想而知,饮冰必是富贵人家才可享受。直到1880年,香港开始有人工制冰,冰的供应稳定了,而且价钱大幅下降,于是冰室就应运而生。早期的冰室不供应饭、面这类饱肚的食品,只供应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规模大一点的冰室则自设面包工场,制造新鲜的菠萝包及蛋挞。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香港本土涌入大量美式快餐影响了冰室的扩张。香港人开始追求速度、讲求效率,认为冰室节奏太过缓慢,食物款式不够大众化,香港冰室也越来越边缘化。慢慢地,香港冰室逐渐向茶餐厅靠拢,茶餐厅更是大规模取代了冰室的职能和地位。曾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7年,香港以“冰室”名义运作的食肆只剩30多间,这些店多数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开业,现在为了经营,也只能多售卖种类更丰富的食物。

冰室与香港电影互相关照

很久以前,冰室真的只是卖冷饮和小吃,后来慢慢的加进了常餐和饭面,演变成了现在常见的茶餐厅。尽管冰室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着曾经的容貌,然而那份八九十年代留下的冰室文化,仍然深刻烙在人们的心里。

有人形容,香港冰室真正的全盛期是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每家冰室都必备杏仁奶糊、莲子蛋茶、菠萝奶糊等。进入80年代,冰室里开始添加售卖鱼蛋粉面、炒粉面饭,所有冰室老板都希望可以借店做更多的生意。

值得人注意的是,香港冰室一直与香港的电影文化相契合,冰室更是香港电影中常见的会面场景。

位于香港旺角广东道的中国冰室,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其怀旧的氛围成为很多大导演电影中的常用场景。这里和祥利冰室有几乎相近的环境场景,墙壁、地面、窗户和吊扇都有浓重的年代感。同时,这里也是很多TVB电视剧和电影愿意取景的地方。在土瓜湾坚守了超过50年的白宫冰室,也是很多电影和广告商愿意前去的地方。无论电影或电视场景怎样变化,奶茶、蛋挞和菠萝包的组合,绝对是几十年来熟客们不变的美食配搭。

香港的老牌冰室一般都是家族生意,以白宫冰室为例,就是由许家爸爸打理,70年代许爸爸选择退休,便把生意交由儿子许先生。经营一家冰室,几乎是全家上阵的买卖,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每个人都会默契地端盤、下单和收银。“寻味H K”发起人罗阿仔向记者介绍,这些冰室老字号都不喜欢请外人打理生意,就算是招揽的伙计也是同街坊的彼此看着长大的小辈,或者干脆就是老伙计的亲朋好友。“这些冰室里没有严格的商业体制的经营思路,来这里消费的人也不会苛求服务或者出品,熟客们来这里就是吃一份老味道,伙计们和熟客相互招呼和调侃,充满人情味和市井味,这是香港冰室区别于其他快餐连锁店的独特气质。”

华星冰室,算是香港冰室阵营中的后起之秀,相比祥利、白宫或者中国冰室,华星不够老,但却足够有出名的噱头。那里简直就是英皇员工、艺人的下午茶聚集地。英皇人来这里喝茶聊天就像高中生去街边的珍珠奶茶店一样随便。店堂布置很有怀旧情怀,当然是怀旧华星的一众艺人。

由于娱乐圈背景的关系,墙上有一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很多明星的签名。眼力不好的吃客常对着一处像字又像画的痕迹观察、揣摩和分析许久,猜测留名的究竟是谁。华星冰室,可以说是香港冰室的转型之作。

罗阿仔这样认为:“至少,这里让冰室摆脱了老旧陈腐的形象,让很多年轻人愿意从快餐甜品店走到冰室里,在这里感受香港的经典甜品小食味道。”记者发现,在华星冰室,很多年轻港人都喜欢这里的奶油猪仔包,它很脆香,再配上炼奶和牛肉,让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下午茶必备餐品。

在冰室寻找港式文化的身份认同

《九龙冰室》是香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电影,影片就以“冰室”为题名,故事以古惑仔为系列延续,典型的港式风格影片。据说这部片子,包括《酒店风云》和《庙街孖兄弟》等都是在美都餐室进行拍摄的。

美都餐室于1950年开业,直至今日仍保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装潢,所有的细节、景物和一切都见证着香港近半个世界的历史。现在,美都不仅是香港本地熟客们喜爱聚集之地,很多内地游客也会专程到这里感受香港传统风味。

香港专栏作家Isabella Leong认为,香港冰室无论怎样式微,现在它都有新旧兼容、新旧更替的一个过程,正如同香港的文化一样。她甚至认为,在饮食的继承身份认同的探索上,食物可能是我们身份认同感觉的核心。香港著名记者陈晓蕾在《香港第一》的序中说:“香港的根基到底在哪?是什么产生出香港第一?这些问题太大了,或许是由最微小的一点开始。离开了香港,最想念的是什么?答案往往是食物,一串鱼蛋、一杯鸳鸯、某某铺的糕点、某某店的招牌菜,而内里其实是一份感情,一份共同经历,甚至一点力量。”显然,她也认为,对于香港的认同是通过食物建立的。

香港类似的冰室还有很多———文华冰室、顺记冰室、广成冰室和源记等。冰室甜品的种类也都一脉相承,日渐繁多,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炖奶、西米露、核桃露、麦米粥及甜品仙草等,西式的有芒果布丁、起士蛋糕等,还有中西合璧的西米布丁、杨枝甘露和西米捞等。冰室出品的轉型和变化,似乎也在预示香港冰室未来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潮青愿意通过做旧效果,试图还原一个纯粹的60年代鼎盛期的港派冰室店。

谈及香港冰室的未来,很多冰室的经营者都不愿多说,他们大多坦言,将来还不知道自己的冰室在不在。似乎冰室的出路只会越来越窄,而并不会是一条直路。为了家族生意,他们也希望能做多久,就支撑多久。在香港旺角文华冰厅,我们拍摄了360度摄影,并且结合声效,把图片和现场声音以一种新的方式结合一起。在香港旺角,四处遍布的食肆中,文华冰厅的位置并不显眼,仍然坚持几十年前的运作模式的冰室已经凤毛麟角,从喧哗的街上走进冰室,仿佛立刻穿越回七八十年代。

在文华,以及很多和文华相似的冰室里,每一块黑板菜单、发霉的吊扇、锈迹斑驳的桌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踪迹。不仅是店内物品可以成为历史,连里面的人也都可成为冰室历史的一部分。

而历史,并不是能够随意被取代的。

猜你喜欢

香港
“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香港故宫
香港妇联访京团到访全国妇联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