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06-30雷霄
雷霄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对此,在研究中主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浙江省高考改革后,考试以形式换难度,弱化传统复习效果,降低区分度。同时,从试题内容上看,考查内容较为全面,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主。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迎战高考,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习,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优化问题设计,保证教学质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优化问题设计,提高问题结构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发挥出问题自身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形成一系列逻辑思维网络,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接下来,本文主要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探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针对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提出问题:(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得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和结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指向性,使得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有极大的兴趣,进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
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与学习体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教师要提出“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利用旧知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点明本章重点概念和内容。在教学过渡环节中提出“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分配各小组讨论内容,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小组讨论完后,各小组将交流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或者是生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丰富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进而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改变思维定势,促进标新立异
针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教师要打破教材框架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保证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改变思维定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设想,结合变式教学,帮助学生改变孤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要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促进学生扩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表达出更多想法与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利用多个角度辩证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提出优化问题设计,明晰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改变思维定势,促进标新立异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结构,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黄军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6(22):74.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