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探寻读懂古诗词的有效路径
2017-06-30胡莉
胡莉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五中学)
摘 要:2016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回归全国高考,在古代诗歌阅读这一板块,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在考点设置、考题表述、答案表述等角度较福建卷更加显全、显活、显清。试题难度的提升对高三古诗词复习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关键词:古诗词;原因;方法
一、“读不懂古诗词”问题的提出
高考古诗词鉴赏板块的复习备考是高三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往往花费极大精力,从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四个方面入手,经过大量的讲解和演练,以期学生形成能鉴赏、善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历次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大考中,赋分11分的诗歌鉴赏题平均得分在3~5分左右,得分率极低。这种精力投入之高与能效产出之低不仅使教师诗歌复习备考陷于尴尬之地,更使部分学生见诗歌鉴赏而生畏,应答时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抑或答得很多却言不及义。
因此,破解教生們面对古诗词复习备考的瓶颈,成为高三语文复习的要点之一。那么,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上的能力弱点在何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能力弱点?在搜集学生相关错题,反复多次形成错题库后,笔者认为:学生作答时答非所问、于文无据、概括笼统、没有分析、遗漏要点等等问题的产生固然因为学生表达能力差,但读不懂辨不清诗歌的意思才是根源所在,具有先发性。
二、探究“读不懂古诗词”深层次原因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那么,立身于学生的角度,读不懂古诗词有哪些原因呢?大致有三:一是心理障碍,考场上时间紧张,心情低落,影响理解;二是诗歌理解障碍,由读不懂诗歌字面义,进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感情;三是审题障碍,问题读不懂。后两点实质上都是读不懂的表现。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刨去知识和经验层面的积淀不足外,正源于对诗家语特征的不理解,对诗歌章法结构规律的模糊。
诗的艺术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凝练性。“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这就要求在阅读鉴赏中把握好诗歌的变形,像“翻译文言文”那样,扫清字词面上的障碍。
三、“读懂古诗词”的路径和方法
1.熟知诗家语,弄懂诗歌语言的变形
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法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是诗眼、词眼,要详加分辨;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这要求阅读中学会还原;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这要求阅读中根据已有画面和背景知识去补充。
诗家语之词性的改变。如“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繁”,“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中的“暗”,“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 中的“秋”等。诗词中词性改变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转化为动词的现象更为常见,因为“诗家语”光有形象还不够,还必须有动作,让形象呈现动态,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否则像陶俑、纸花一样,形象再好也是毫无生气的。
诗家语之语序的颠倒。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主语后置,“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主宾换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移位。古今诗词句序颠倒处,往往使音韵更和谐,诗意更奇逸、浓郁。
诗家语之省略。如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从离开成都北上至今,已经两度看到菊花开放;系在岸边的孤舟寄托着我的一腔故园之心。诗词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诗是将“可述性的意义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艺术,又是将可感性的诗质提高到最纯度的艺术”,学会恰当补充省略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2.注重整体理解,综合全面
诗歌鉴赏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地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那么,如何做好诗歌的整体阅读理解呢?这需要综合用好五看:看标题,初解诗歌主旨;看作者,结合知人论世;读注释,注意重点难点;看诗句,寻找感情载体;看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以韩偓的《残春旅舍》一诗为例:看标题,有伤春之意和漂泊之感;看诗人,诗是流徙闽地时所作,处于唐亡时期;看诗句,久雨后春景衰败,回忆往昔长安生活,那时蜂飞花落鱼游柳飘,诗人以打禅平静心绪以喝酒解愁,拂拭官帽免沾尘埃,等待唐王朝复兴;看题干,问“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综合可知,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探寻读懂古诗词的有效途径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还可以从结构章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去挖掘。立足学情,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有理”“有法”“有言”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延淑.立足学情优化古代诗歌鉴赏复习[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2]吕进.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5(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