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实际,整合物理教材
2017-06-30班良文
班良文
(陕西省镇安县茅坪回族镇初级中学)
初中物理对于教师来说难教,对于学生来说难学,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了。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和物理教师,他们普遍认为高中物理教材教学内容和初中物理教学脱节,部分教师认为,高中物理教材将初中物理学习的生活化的常识一下子拔高为抽象的理论,再教起来,一是学生对教法的转变不适应,还有就是学生的学法跟不上。而对于学生来说,一下子学习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难以适应。这个时候,老师在教学中若忽略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去想办法引导和疏导,高中物理的学习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就成为一种妄想了。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初中物理老师,善于结合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一学生的特点,巧妙地、个性化地整合物理教材,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学生物理学习入门的拦路虎,从而顺利将学生引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大门,让其走上良性的学习道路。
如何整合教材呢?笔者试举几例。
一、结合初中知识实际整合教材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是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一开始就复习了一下机械运动的定义,然后一下子就讲到了抽象的质点,接下来才是参照系,最后是坐标系。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让高一学生第一节课一开始就要理解质点,是非常难的,但是他们对参照系却很容易理解,这和初中物理的参照物联系很紧密。因此,我上这一课,将教材结合我所带的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重新整合。首先提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后,问学生:“我们如何用物理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呢?描述机械运动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理解,要描述一个机械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因为机械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而要描述运动,首先就要描述物体的位置。
这样,就很好地把握了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的门槛高低问题,把高中物理教材降低了一个理解层次,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高中物理教材的参照系问题,由参照物过渡到参照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接着提出如何用数学的办法描述物体位置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朝坐标的方向思考,学生很容易理解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让所研究的问题简单化,体现了学科的交融和综合。
接下來,教师提出坐标系只能描述点的位置。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点。这时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把物体看做点来研究的实例,结果有时候可以有时候不可以,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学生自然会得到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点,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最后教师总结出质点的概念。
总的来看,这一节课,我打乱原有教材的体系,从学生熟悉的以及和初中物理教材联系紧密的知识入手,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自然地由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教材
高一物理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无疑是人教版教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是物理教师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是仅仅用教材上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作为教师看起来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肯定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学习成绩为例,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红的入学成绩是75分,五个月后,小红成绩变为95分;小明的入学成绩只有60分,三个月后成绩为90分;小惠的成绩一直很稳定,一直在96分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谁的学习成绩最高?谁的成绩变化最大?谁的成绩提高得最快?成绩高的是不是成绩变化最大?成绩变化最大的是不是成绩变化最快?如何描述成绩变化的多少?如何描述成绩变化的快慢?成绩变化的多少和成绩变化的快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以上问题,不管物理学习基础如何,一般学生都能回答上来,并能理解这些学习上的参数的意义。问题的层次性也适合学生课堂讨论。这个时候教师话锋一转,直接问学生速度变化得快慢问题,学生一定会知道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始的飞机、火车速度变化问题:(1)普通的小型客车在启动后
20 s达到100 km/h。(2)旅客列车在启动后500 s速度才能达到100 km/h。(3)一架飞机起飞时,速度由0增加到300 km/h大约需要30 s。谁的速度最高?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快?加速度的难点就会顺利突破。
这一难点的突破,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中,意义非同凡响,而我们依据学生生活整合教材后,学生不但能学会加速度,而且对加速度的理解是直接学习所获取不到的。
三、深挖基本概念整合教材
高中物理学习的另一个难点是学生建立基本的物理概念难。很多学生,连基本的物理概念都建立不起来,更别说运用知识解题了。那么,如何紧抓物理概念的建立来整合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在讲述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时,把教材第一句话“我们初中已经学过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为什么我要把这个提出来呢?因为很多老师上这一节课都是简单地把这句话带过,而把重点放在了教材后面的大篇幅中去了,结果看似学生学会了,其实他们根本不会运用。
围绕摩擦力的概念,我先让学生找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说明为什么觉得自己找出来的是关键词。结果很多学生都自主地找出来“接触、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阻碍”等。然后教师细心地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关键词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让学生吃透摩擦力这个概念定义的原因。
最后让学生分析,这个概念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结果很多同学都提出从概念中能看出“摩擦力的方向(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那么方向必然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摩擦力的效果(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以及摩擦力的分类(按阻碍相对运动和阻碍相对运动趋势而分为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
当学生把这些东西弄清了,摩擦力的概念自然就建立起来了,摩擦力的其余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你就是让学生自学,他们都能搞得懂、弄得通。
其实,物理作为一门以学习探究和方法为主的学科,其教师一定要自己讲求方法,结合学生、教师、教材的实际,科学调整教材以及教法,必然教师讲得通俗易懂,学生也学得风生水起,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觉物理是很难教和很难学的科目,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