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在意,处处留心
2017-06-30孙修业
孙修业
(山东省垦利第二中学)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多在素材积累方面存在不足,以致于为写作犯难。就素材积累从三个方面提出积累的方法: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作好摘抄;熟读背诵,融会贯通,化为己用;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生活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究其原因,正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与之相反,有些学生提笔在手,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半天,仍未写一字。其原因也很明显,积累甚少,材料匮乏。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素材积累?如何才能对素材运用自如?
一、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作好摘抄
民间有句谚语:“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学生的经历毕竟有限,仅靠课本积累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经常读书看报能弥补知识面狭窄的缺陷,使我们的写作范围突破狭窄的生活圈子,视野变得更为广阔。只有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大量阅读,同时做好摘抄记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学生喜欢阅读名著,但阅读时间很少。这主要是自习时间被各科作业占用,学业任务繁重挤占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同时阅读名著的面比较狭窄,而且年级越高阅读时间越少,呈直线下降趋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高密一中语文教学改革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课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实验效果表明,学生的阅读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4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平行班比较,提高了12个左右的百分点。学生办的《幼林》季刊获全国中语会苏鲁豫皖四省研究中心特等奖,通过语文实验室教学,学生摆脱了以本为本的局限性,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语文课从学生最厌倦的课转变为最受欢迎的课。”
二、熟读背诵,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背诵是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的重要途径。古人早就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于背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从写作这一角度,我们发现背诵古诗文可为学生的作文增添光彩。有不少学生因为重视积累,注意吸收名家精华,写出了令人赞赏的优美语段。当学生在习作中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当学生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异议时,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好的作品,要熟记于口,天长日久,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所以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多益善的背诵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每天要背诵一个精短的句子或段落,名言警句,它要么是形式上语言优美,要么是内容上内涵丰富,尝试将这些自己记住的句子用到自己的小作文(日记、周记)或大作文中。古诗词名句贯穿文中,利用它来修辞语句,不但能使文章更生动,而且可以为学生写作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三、生活處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
社会生活的领域有多大,语文教学的范围就有多大。生活如源头活水,只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就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动脑筋思考生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在与人交谈闲聊中学语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道出了与人交谈的重要性。与人交谈,不仅仅是训练“听”“说”能力,还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捧起书报杂志,既是休闲,更是阅读。听广播,听新闻,了解各方面的新闻,可以积累各种信息素材,有助于写作。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忌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在进行材料积累的活动中,学生每学期可以准备两个材料积累本。每个笔记本可以这样来用:第一页,留下作序言用,第二、三页留下编目录用,第四页开始为材料积累的正文。每次积累的材料原则上只占一页,要注明日期与类别。学生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