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制宜,突破瓶颈

2017-06-30沈丽娅

新课程·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能力

沈丽娅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玉环中学)

摘 要:阅读能力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一线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包括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鉴于课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受客观环境制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建议实际操作起来不具现实性,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略有成效。

关键词:教材;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必备要素。在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出现说与做的错位。专家的建议、学者的方法也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使得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但现实的教与学要求我们必须面对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尝试摸索一些简便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本文尝试作一浅显的概述,以期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选拔要求,迫在眉睫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历史》中提到学业水平考试和选考考核要求分别为: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品质要求。其中,知识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四个层次,第二层次的理解指的是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而能力要求中提到第一项能力是获取和解讯信息的能力即理解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而上述知识和能力要求都是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当前在一线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这不仅阻碍学习过程中其他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制约学生历史成绩的瓶颈。

二、课外提升,有心无力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常话常新的话题。许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如,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历史名著、大家文章、学术专著;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感知历史的情境;学写历史小论文,撰写读书心得等一系列措施。笔者认为,各种建议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则是上述建议都是安排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教师监督力度小,完成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量化结果来评价学生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课业负担沉重,即便是寒暑假,学生的学习任务依然不轻松,而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得建立在有大量可支配的空余时间的基础上;课外历史读物浩如烟海,且专业性较强,即便经过教师筛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依然为数不多,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学生自主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难度颇大。因此,现实因素和主观意识上,学力不逮的学生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即使一些有精力、有能力的个体去尝试,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状况不容乐观。

三、读而无用,一声叹息

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的要求,笔者先后对任教班级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作业面批、课堂观察、考试分析、家校沟通等方式,将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归纳如下:

1.阅读态度不正

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专属语文学科的能力,更没有意识到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历史成绩提高的前提,片面地认为识记是历史学科唯一的要求,因此导致科学阅读教材、规范分析史料都无从谈起。甚至部分学生对待文字阅读存在心理上的排斥和恐惧。

2.阅读习惯不良

在经历几次测试之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从高一进入到高二并将历史定为选考科目的学生在阅读态度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由于长期的认知误区,依然残余着大量的不良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蜻蜓点水式”即无论教材还是题目中的材料,只看大概不求准确,对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历史影响等基本历史要素也没有系统关注。

(2)“掐头去尾式”,阅读教材时只看正文不关注附件,导致考试时题目中考察细节知识很难得分。

(3)“走马观花式”,即阅读时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浏览,没有建立知识网络的意识,也没有对历史专业术语进行研读、发问,更谈不上比较与联系,以致解题时有关“隐性知识”“专业概念”、时空跨度大的题目得分很低。

3.阅读方法不当

学生即使在克服了心理障碍后阅读教材和史料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为“急功近利”,快速从头到尾看一遍就算完成阅读任务,没有利用章、节、目的标题来把握主旨和结构,也没有分段、分层来理清知识目标,更没有圈画关键词来突出重难点,导致阅读效果差强人意。

四、因“材”制宜,突破瓶颈

鉴于上述种种缺憾和高考的压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这个难题最现实的途径还是用好师生手中的教材,充分挖掘课内资源,以“本”为本,因“材”施教。因為教材是“教”与“学”的权威依据,也是学生心目中历史知识最神圣的载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见效较好。

1.关于教材正文的阅读方法

所谓教材正文阅读,是指利用教材正文内容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我们可以依托设问,解读隐性知识来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可以采用边阅读边总结归纳的方法。如,必修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教材正文:

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钟表匠凯伊(1704—1764)发明飞梭后,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造成了全国性的纱荒。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约1720—1778)发明“珍妮机”,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1769年,阿克莱特(1732—1792)在别人的帮助下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座用水力纺纱机装备的纺纱厂。

……

至此,英国的棉纺织业已经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阅读总结:

(1)揭开工业革命序幕的是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

(2)推动工业革命的是工匠或技师。

(3)纺纱和织布相互需要,促动技术的提高和革新。

(4)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现代工厂制诞生。

(5)隐性知识解读出来:推动技术革新的主要动力源于社会的需求。

这样边阅读教材,边总结归纳,不但能够厘清历史发展线索,而且能够理顺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把握主旨和隐性知识。如,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之纺织业的发展的正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表述: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半个割裂的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让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A.将材料分层

B.各层标注关键词

C.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

D.说出段落大意

学生接受指令后,把该段话分为两层,首句为第一层,二、三句为第二层,然后标出的关键词包括“麻和葛”“山西”“浙江”“丝”“新石器时代”“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发现两层之间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纺织原料经历了由麻、葛再到丝的转变,考古发现的文字佐证了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早期人类文明集中的地点都产生了丝纺技术,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证据。该段文字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容易被边缘化,通过让学生用严谨、规范的语文学科的阅读习惯来对待,有助于把握主干知识。

2.关于教材附件的阅读方法

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除正文之外,有许多附件对正文辅之以解释和说明,这些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现成素材。如,必修一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料卡片和选修四第五单元《马克思》课后“阅读与思考”:

老师:工业革命以来,工人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但是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时代呼唤着科学理论的诞生。那么,当时有没有理论工作者关注过工人阶级的命运?是哪些人?

学生:有,空想社会主义者。

老师:空想社会主义者建议用什么方式改造社会呢?请大家阅读P137资料卡片。

学生:希望资产阶级让出财富给无产阶级,实现均贫富。

老师:大家认为这个方式可行吗?

学生:不可行,非常理想化。

老师:正因为如此,他们得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称呼。那么怎么克服空想的缺陷呢?选修四教材中《马克思》这一节的课后“学习延伸”第2点“阅读与思考”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翻阅选四教材82页),这段文字描述了无产阶级用什么方式建立自己的统治?

学生:暴力。

老师: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学生:有。

老师:所以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本案例小结:马克思相关的知识模块分布于必修和选修各本教材中,且有重复出现,由于知识本身理论性强,需要借助更多史料来帮助理解,丰富的附件可以较好地协助完成这个问题。上述教学片段就利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附件相互比对,高效地解决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理解。

又如,选修六第五单元《平遥古城》历史图册阅读的阅读挖掘:

老师:请大家把历史图册翻到P49,观看图一“平遥古城礼制建制布局”,大家看下这个古城的布局结构如何?

学生:中轴对称

老师:大家能在城里发现哪些建筑?

学生:集福寺、清虚观、文庙等

老师:这些建筑有什么文化内涵?

学生:儒释道三教合一

……

老师:请大家继续看图二“平遥古城四合院示意图”,这是一幅平面图,大家看大体形状像我们的哪个汉字?

学生:日。

老师:这是四合院的院落组成,日字呈二进,还有三进的目字。那么在这个院落里面,大家能否猜测下长辈和晚辈分别住在哪个房间?

学生:中间的正房是长辈居住的,两侧的厢房是晚辈居住的。

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

学生:體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

本案例小结:这一教学片段属于选修范围,内容上和必修没有太大联系,相对独立存在,平遥古城的知识点仅凭空间想象难以把握,有效地借助历史图册上的结构图恰到好处地论证了教材上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图片的兴趣超过了文字,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抽象的知识得以落实。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上述做法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沟通、鼓励,用切实的做法来增加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信心,并及时归纳总结阅读的技巧,在作业中加以强化训练,往往在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完成后都能见到成绩的提升。然而,成绩的取得并不代表问题的彻底根治,学生的自律性不强、阅读方法难以长期坚持、研读思考程度不够都是今后继续要克服的问题,笔者将在一线教学中继续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汪刘生.试论教学心理诊断[J]中国教育学刊,1992(3):7-11.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能力
教材精读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