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城市掌纹和温度的小博物馆
2017-06-30
小物件的城市情怀
与那些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景点一样,博物馆也同样有着唯一性。上海的八音盒博物馆,在小众博物馆资深爱好者席乐看来,“只有上海这么洋气的地方,八音盒在气质上天然适合这座城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品位,在中国换做其他任何城市都有点不伦不类。”
在上海八音盒博物馆,这里有镇馆之宝,世界上最古老的八音盒,1796年由瑞士钟表匠做的。鸟笼形八音盒的鸟是用真羽毛制作的——据说特别珍贵的八音盒本身就是鸟的标本,当年在法国流行一时,中国只有两个这样的八音盒,一个在上海八音盒博物馆,一个陈列在故宫珍宝馆。席乐说,“这样的专业性博物馆,讲解也必须到位而生动,不然普通观众可能会一头雾水。”
在杭州,人们一般只知道西湖,而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拱宸桥,近代以来是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集中地。在拱宸桥西有三大博物馆:其中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是在桥西原土特产仓库的基础上改建的;中国扇博物馆,利用了原杭一棉的老厂房。三个博物馆都做得生动精细,布展设计十分人性化,循序渐进,这些贴近人们生活的物件,采用展品、互动装置、投影等方式娓娓道来。
为什么是这几个老物件?扇子、伞和刀剪剑都和浙江杭州一带有天然的自然纽带。小众博物馆资深爱好者席乐觉得,“城市里的专业博物馆需要城市文化根基作为底蕴,小小物件的选择是有意味的,里面有这个城市的生活百态、市民的审美感受和大的历史情怀,参观者才能产生共鸣。”
中国伞博物館一景。它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成为一个博物馆群落。
图/CFP
博物馆氛围还在继续
值得一说的是,在杭州刀剪剑博物馆,还有活态非物质遗产展示馆,老字号张小泉剪刀把制作车间搬到了这里,隔着透明的玻璃,工人师傅心如无物地淬火、锻造,神情自在。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拱宸桥一带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如果和城市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就是相得益彰的光彩。而拱宸桥一带恰恰是晚清到解放初期近代杭州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厂房被改造成为LOFT,被称为杭州的798。三个博物馆附近都被列入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席乐说,“这样的搭配反而很协调,历史与现代,传统空间的改造利用,博物馆和LOFT,都是适合当代生活和参观学习体验的空间。”
拱宸桥边还有一个杭州人的文化生活据点舒羽咖啡馆,那里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席乐说起他为什么喜欢杭州这三个专业性博物馆,“你会觉得走出了博物馆,但是感受这种城市的游览还在继续”。
热爱不仅是对物件的欣赏,更是对时间的追问
“博物馆要用每一件文物来说话。文物自身所经历的历史,包括每一个历史细节,它们传达出来的‘声音,比我们所说的更真实,更持久。”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说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收藏者的心声,热爱产生动力,热爱不仅是基于对物件的欣赏,其中也有对时间和历史的追问。
“每当看到承载记忆、有着历史价值的车子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想立刻带它回家,想尽方法让它重现当年的辉煌。”经常是很多老爷车被遗弃在一个角落,拆得千疮百孔,“特别心痛”,老爷车博物馆馆长雒文友今年六十岁,他的收藏从24岁开始,“几乎借光过家族里所有亲戚的钱”。
北京老爷车博物馆。这是一家私人独资汽车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家以中国国产品牌汽车为主要藏品的博物馆。
图/郭延冰
老爷车博物馆里有雒文友大半辈子的痴迷,很多都是孤版,其中就有孤本的红旗,在最显眼的展览位置,它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主角范儿。
“不修就不是老爷车,来到老爷车博物馆的观众不少是汽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让老爷车恢复原貌,最大的困难在于寻找配件。国外没有汽车报废政策,很多车都留了下来,找配件或者找同型号的车相对容易很多。而中国老爷车能保留下来已经称得上奇迹,配件更是难以寻觅。雒文友发现很多观众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国、前苏联的很多老爷车都有时代烙印。”
老爷车博物馆里经常也是一个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仅仅车子可以发动,能够上路并不是老爷车维修的唯一要求,“重现那段历史就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个专业类博物馆的意义所在。”因此,总承不能换,不能破坏整体构造,不能改变车的外观,构造达到原来的95%以上,性能达到60%以上等等都是老爷车维修的基本原则。
雒文友经常还被青少年观众提问关于老爷车各种机械问题,没有一个活泼的少年会拒绝金属机器的质感诱惑和发动机的轰鸣声。
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深受孩子喜欢的朋朋对此的体会更加深刻,“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两点培养孩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一是打开孩子观察的角度,让孩子关注一些局部、细节的东西,然后让他做比较,发现一个文物和生活中的东西有何联系点。”
本文原载于2015年01月28日《新京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