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夕节“温婉”文物赏

2017-06-30

国际博物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纺车乞巧松江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节」,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绵延数千载,其隆重程度堪比春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更是口口相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缠绵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更被附会为「中国情人节」,着重强调其中的爱情內涵。

而实际上,在古代,七夕节可谓女性的节日。每到七七,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节日期间,还会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如祭拜牛郎织女,瓜棚下听“天语”;穿针试巧、投针卜巧;七姐妹结盟;接露水、种生;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诸神;等等。而七夕节的用品则有牛郎织女年画、七夫人像、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七巧板、摩喝乐孩儿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对中国古代女性而言,掌握家政织绣等技能是“四德”(“德、容、言、工”)之一,纺织机也是女性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具。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松江府(今上海)乌泥泾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尝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贞间重返故乡,教人制棉,并推广她的织造技术,很快将其先进技艺自松江传遍大江南北。松江府遂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产布遂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经·小雅·大东》

纬车就是纺车,在汉代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纺纱工具。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有手摇纺车、脚踏纺车、水转纺车等多种类型,到宋代由于棉纺业的发达,又有大纺车的出现。这部纺车是家用小型的纺纱工具,由轮子、摇柄、锭杆儿、支架、底座等构成,结构比较完整。

我与你曲湾湾画翠眉,宽绰绰穿绛衣,明晃晃凤冠霞帔。妆严的你这样何为?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间乞巧的将你作一家儿燕喜,你可便显神通百事随依。比及你露十指玉笋穿针线……

元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

顶针属于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免伤手,且能顶着针尾使手指更易发力,以穿过衣物。

流水题红,无非柔荑写恨;盈采绿,亦因纤素书情。故春日回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是以魏殿神针,更夸巧制;玉奴弦索,不负时名。

这件作品由江苏泗洪一东汉墓葬中出土。刚出土时,石上尚有彩绘。自上而下分层分格的构图方法,四格之内刻画的故事分别为迎宾、纺织、烹饪和祭祀。最突出的是第二格的画面,因石上有刻字『谗言三至,慈母投杼』八字,所以专家疑其为《曾母投杼》的故事。画像石凸雕阴刻,线条流转曼妙,深沉细腻,极有表现力,故事中的三位主角曾母、曾子、谗言者均安排妥帖,同时将曾母在纺织器械旁进行生产的状况呈现得清晰有力。

此幅画为古代大家女子进行家内劳作的图景。图中呈现了纺线、绕线到织机前完成织布的各个场面,厅堂敞阁中摆放的大型织机及辅助器械均刻画细腻, 结构完整,以墨笔淡晕,人物形象则以工笔重彩的方式表现,填粉浓染,对于主仆16人及稚童2人的描绘都很传神。从画中织机前劳作的淑女动作来看,画家应非常熟悉纺织活动,画面真实感人。

参考文献:刘明杉《漫谈七夕文物的文化内涵》。

本文部分图文内容摘自《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译林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点击阅读「美人·美物·美书|《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独家美图合集」)。目前,该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点击阅读「温文尔雅,婉婉有仪|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温柔展颜」),欢迎参观。endprint

猜你喜欢

纺车乞巧松江
纺车,承载印度历史与浪漫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纺车声声
老纺车
潭山乞巧
“天桥”(环球360°)
藕断丝连
赋役故事
奶奶的纺车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