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京津冀的“开发区路径”

2017-06-30郭蓓蓓栾小惠

走向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技术开发区德州开发区

郭蓓蓓+栾小惠

2017-06-14 走向世界杂志

“我们计划将科技含量高、技术保密性强、工艺水平高的产品全部转移到德州生产,并在此建设行业最高水平的科研中心。”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向阳说。

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金属丝网及过滤器的企业,起家于河北衡水。10年前,为扩大企业规模,闫向阳将部分车间迁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那时起,德州市和开发区相关领导便第一时间靠上服务,成为企业的“常客”,事业也发展得顺风顺水。

如今,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像英凯模这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开发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是其融入京津冀大金融区域的重要保障,优质的投资环境也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企业纷至沓来。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先发敢闯,开发区不仅搭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列车跨越前进,也在协同发展这盘“大棋”中给出了自己新的定位——当好协同发展排头兵、建好德州发展示范区。

上演“鱼龙”变化

在德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是一个应运而生、乘势而上的“幸运者”,又是率先发展的“开拓者”。1998年,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确定在位于市区东郊的宋官屯镇启动建设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提出“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成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

于是,在这块热土上,上演了一个“鱼龙”变化的神奇故事。人们用10年的智慧和汗水,使它完成了“华丽转身”:从单一的小作坊发展到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从没有出口产品到出口创汇名列全市第一……

2008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比1998年增加99.34亿元,年均增长165%,是建区前的152倍。那一年,在全省145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列第十一位,并获得省科学发展示范区、省对外开放先进区、市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县市区等诸多殊荣。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继续上演蝶变戏码。不仅代管3镇2街,面积达到320平方公里,还在2012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成为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被冠以“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头衔。如今,一个生态优先、科技引领、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正在崛起。

先天的区位优势为开发区奠定了发展基础。北依京津、南靠济南,众多铁路、高速公路在德州交汇,其交叉节点大多在开发区。特别是京沪高铁,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德州东站就坐落于开发区境内。德州东站是京沪高铁与规划建设的太青客运专线的交叉站,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站,其交通地位不言而喻。

同时,开发区身处京津与胶东半岛两大经济发达板块的结合部,承接蓝黄两大经济发展战略区。这里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商埠重镇,以3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济南、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和30多个地级城市,消费层次高,消费潜力大,资源和产业门类丰富,也是国内主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销售市场。

这一切,都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京津冀,埋下了“伏笔”。

乘德州“东风”

如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仁不让地借了德州政策的“东风”。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让德州看到重大机遇,由此明确了加快发展“一区四基地”战略定位:京津地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

随后,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调研德州,明确表示支持;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德州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2016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鼓励京津冀和省管重大项目优先在德州布局,支持德州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微中心”,打造产业转移载体。

毫无疑问,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疏解是“当头炮”,京津产业外溢,企业用脚投票。德州行动迅速,令人称道。2015年7月,《规划纲要》甫一颁布,中共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和市长陈飞就带队赴京对接,地级市里是首个;4个月后,德州干脆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办在北京,签约42个项目,总投资达435亿元;2016年7月16日,“德州号”恳谈会又驶入天津,签下28个项目,总投资达260亿元。这一连串的推介会上,无论是招引项目还是才智,德州开发区总能成为赢家。

自去年7月以来,德州市县两级成立专门招商机构,近千名招商骨干活跃京津和济南。去年年底,京津冀一体化现代医药项目——总投资4亿元的麦迪海女性健康产业园动工,目前厂房主体框架已完工,今年9月可建成投产。届时,不仅能实现7亿元的年销售收入,还将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而这一项目,如果不是德州专业招商团队的积极争取,将落户在河北。

据介绍,麦迪海公司之前位于北京大興区,按照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项目需要搬迁。当德州市招商人员上门招商时,该公司已与河北某市签订了协议。“德州不仅区位优越,还有众多医药企业可配套。”麦迪海公司董事长杨四成说,招商人员在推介德州市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还对公司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相信在这里能有更好的发展。”

如今,凭借专业化服务,大批优质项目迅速向德州转移。前三季度,新签约京津项目197个。其中新开工102个,占招商项目总数的47%。

搭乘德州政策“东风”,德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鄂宏达在去年年底,指明了开发区新的发展方向:“以协同发展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六大产业为主导,围绕服务全市产业发展大局,着力打造产业孵化、产业示范‘两个基地,当好协同发展排头兵、建好德州发展示范区。”

协同发展成果“普惠”全民

山东迈尚健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商用健身器材的企业,项目总投资3亿元,一期项目自去年初开工建设以来,边土建改造、边工艺设计、边设备选购,不到半年时间即达到生产要求,该项目是开发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成果之一,也是采用众筹新经济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的成功范例。

“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条件,到目前为止,我们从京津冀健身发展的大环境中受益,接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很多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的订单,整个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山东迈尚健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闫建伟说。

据了解,迈尚投产以来已收到近4000万元订单,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去年以来,开发区积极对接,加速融入京津冀步伐,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多个国内高端专家团队签约3个高新技术项目;与北汽集团联手打造小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依托电子商务大厦打造的创梦空间里创客满座,德州首家进口商品直营店——天津东疆保税区进口商品德州直营中心也正式落户开发区。德州迈特新材料研究中心申报的“冻干胶透明隔热贴膜”项目,获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重点资助,成为山东省近三年来唯一获人社部重点类资助项目。这些对于开发区产业链完善升级、与高等院校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着重大推动意义。

开发区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优势、精选项目、精准对接,全面加快对接京津冀优质资源的步伐,在人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占得先机,取得显著成果。

而协同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的发展上。“如果群众不能共享发展,‘建设对接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号子喊得再响亮,也难有效果。”开发区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016年,开发区设立1500万元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老旧小区整治列出“时间表”,以全市最高标准完成4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9处、社区服务中心9处、文体小广场78处;按照“饱和式”投入要求,完成24所学校附属工程……在开发区,“宏观的经济数据”早已转化为温暖可感的“微观民生福祉”。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开发区德州开发区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吴进华
王俊峰
孔薇薇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