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水倒流”的奥秘
2017-06-30段奇清
段奇清
2017-02-16 走向世界杂志
杜甫《醉时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诗中的“倒流”不过是一种比拟与夸张。在人们眼中,水倒流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距离哈密市区50公里处的西山乡喀尔里克山,却出现了水倒流现象,而且在那个山角里,有多处都是水往高处流。此种奇观,不禁想起历史上一次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水倒流”的事。
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一年大旱,两湖一带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米价暴涨,出现大饥荒,百姓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着急的林则徐倡议全体公职人员捐钱捐米,可是并没有人响应。林则徐似乎不愿再提捐助的事,只是下了一道通知:定于某日某时在郊外祭坛集体祈雨,自抚司以下到牧令的大小官员,届时都要提前斋戒沐浴,以示虔诚。
祈雨这天,林则徐徒步前往祭坛,一些下属官员见长官如此,也弃轿弃马步行而至。天上依然连一丝儿云彩也没有,四处好像着火了一般。
一番焚香拜天的仪式之后,官员们早已热得受不了。林则徐却说:大家少安毋躁。他
让官员们和自己席地而坐。“咱们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能体会民间的疾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林则徐语重心长地说。
太阳将炙人的光芒尽情抛洒下来,不一会儿,官员们一个个便张着嘴巴直喘粗气,汗水涔涔地下……
其实,百姓们远比他们难熬,在烈日下不说上烤下蒸,还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官员们大约坐了三炷香的功夫,林则徐命人上茶水,大家都渴急了,放开肚皮一通牛饮。由于喝水太急太多,首先是林则徐开始大吐,接着,官員们一个个也开始“水倒流”——翻江倒海般呕吐起来……
林则徐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验证官员们对祈祷是否虔诚,要是诚心的话,早餐时就不会进用腥荤之物。通过挨个对官员们的呕吐之物进行检查,几乎无人没吃过鱼肉,只有林则徐吐的是粗饭和菜蔬。
这时林则徐说话了:“我们今天是为民请命而来,应该诚心诚意,斋戒沐浴,可你们吃鱼吃肉,不说你们如何鱼肉了百姓,不也是视民命如草芥吗?!”
林则徐一番话,令官员们都低下了头。他又说,“你们花天酒地,可百姓们快要饿死了!你们这样做对得起百姓吗?”官员们担心他们这“不虔诚”会影响到自己的官位,只好表示愿意捐米或捐钱。
林则徐就是要让“水倒流”,因为在他眼中,老百姓才是“高处”,官员必须有着“水向高处流”的思想,才能对得住这些衣食父母。
“水倒流”的奥秘,首先是要有“高水源”,其次是要会“拐弯儿”。如喀尔里克山的水倒流,地段在一个小山坡上,那山坡总长度60米,垂直高度4米左右。小山坡上的水渠比较富有特点,即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弯,而且拐弯的地方都比前一个弯要高。专家说,山坡上的水之所以能从低处向高处流,原因是某一段的水源头较高,导致水的推动力较大;加上那些弯,即使某段高低分明,水流也会逆势而上。
林则徐的“水倒流”,同样有着“高水源”,即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他也有着“弯儿”:在官员们不愿捐米捐钱时,他不是“直通通”地硬逼着他们捐,而是拐了一个弯儿,让他们去“祈雨”。
“拐弯儿”是一种智慧,一位官员充满着正能量,又具有灵机应变的智慧,便能解民于倒悬,也就能让历史的“山坡”流泻出一道道奇观!
图/黎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