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有,“咬指甲”是病吗?
2017-06-30刘海燕
刘海燕
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5岁左右的女儿来到我的门诊就诊,一进门就说:“大夫,给我家孩子验个微量元素,看看她缺啥,孩子每天都吃手,咬指甲,怎么都改不了!”
我是这样回答的:从医学角度来说,吃手、咬指甲的原因很多,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缺营养,主要是缺爱。你们听说过“咬指甲癖”这个病吗?
咬指甲指反复出现的自主/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为(有些孩子,还咬脚指甲)。3~6岁的孩子最常见,随着长大,该行为大多会自行消失,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咬指甲是孩子口欲期的一种延续。口欲期,指孩子一岁半前的这段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通过吮吸、撕咬,孩子能够获得快乐,并探索自己眼前的世界。可惜,不少爸妈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会认为很脏,不断地过分限制孩子对吃手的探索。
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咬指甲,有给孩子手上涂药的,有给孩子缠胶布的,还有的不断拉开孩子的手,更有甚者,不断地打孩子的手,用恐吓孩子的办法,制止孩子吃手。这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需求缓滞发展,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吃手、咬指甲的情况。
咬指甲=索爱
咬指甲和吃手是孩子内在焦虑的一种呈现方式,也是索爱的一种表现。孩子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可能会通过某些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同时,由于孩子没有學会释放焦虑,也不会用更恰当的方式把焦虑表现出来,或者即便说出来了,由于父母的忙碌无心关注,因此会无意识地去咬自己的指甲、吃手。其实,这也是孩子释放焦虑的一种方式。
别忽视了过敏体质
咬指甲,吃手,是心理疾病,那就不需要化验检查了?
不是的,该化验的时候,还是要化验,而且建议必要的时候还要化验过敏原。很少人会想到吃手能和过敏有关,过敏体质的孩子过度敏感、胆小,吃手、咬指甲、恋物癖的比例更多。单纯的心理干预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有时候根据过敏原化验的结果,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孩子吃手的情况会改善得更快。
给爸妈支招:多抱抱孩子,好好说话
咬指甲这一行为,在精神疾病领域可能被归类为“强迫及相关障碍”。我个人认为,不要给孩子挂上一个疾病的“标签”!相信孩子一定能好。父母要明确这是孩子缺爱的一种表现,多抱抱孩子,不要采取打骂或惩罚的行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语言能量也很大,家长如果不断地说“你不要吃手”,其实,这是强化吃手的一种暗示,因为孩子听到的是吃手。家长可以变换一种方式,抱抱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转移注意力,方法很多,家长要用心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