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
2017-06-30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它们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腦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着,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
品读
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经典散文。全文字数不多,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读来耐人寻味,潜移默化之中就入心润情。作者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揭示出了“信赖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人生的大命题。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永恒的主题,作者借用珍珠鸟这一小小的顽皮的生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和谐的画卷。这幅画卷引人沉思和回味。
全文以小见大,从小小的日常琐事中生发出人生感悟。冯骥才在“文革”期间饱受磨难。《珍珠鸟》写于1984年,两年之后,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前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以我的人生经验,每人心中都有一块天地绝对属于他自己的,永不示人;更深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可是当这些人淌着泪水向我吐露压在心底的隐私时,我才知道,世上最沉重的还是人的心。但他们守不住痛苦,渴望拆掉心的围栏,他们无法永远沉默,也不会永远沉默。这是为了寻求一种摆脱,一种慰藉,一种发泄,一种报复,更是寻求真正的理解。在那场人间惨剧中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信任之后,我为得到这样无戒备无保留的信赖而深感欣慰。”作者就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思考,有切身的伤痛和折磨才会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并把它们描摹在笔下。
行文中从“我”对朋友送“我”的一对珍珠鸟的照顾写起,即便它们已经有了舒服的巢,“我”还是为它们用吊兰荫蔽起一方惬意的天地,就连添食喂水“我”也不过多打扰。在“我”的悉心照顾之下,这对美丽的珍珠鸟没有了恐惧和担忧,它们居然生儿育女了。小鸟的到来,更是和“我”建立了深切的友谊,我们的信赖比之前更加深入。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完全取决于“我”对它的喜爱、尊重和呵护。从这一小小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甚至是人与人之间,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主体的思想和态度关乎于弱小生命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理解、尊重和呵护才能产生信赖,信赖才能造就美好的境界。
细腻生动的描写令全文活色生香。《珍珠鸟》这篇文章描写生动而细腻,冰心曾评价: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文章,“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的确如冰心老人所言,冯骥才先生的这篇作品写得细腻而传神。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三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循序渐进地描写出小珍珠鸟对“我”产生信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的呵护、理解和喜爱的结果。在小鸟的信赖中“我”的心里也体会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细腻生动的描写来源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来源于丰富的内心情感震动。这份细腻生动的描写真的令全文活色生香。
《珍珠鸟》这篇文章更可贵之处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反思空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与自然,人对待生命状态的思想意识问题。表面看这篇文章卒章显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但是细读全文,珍珠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却被我豢养在笼子里,即便我给它们的笼子用吊兰做了粉饰,即便“我”尽量不去打扰它们,可“我”还是没能把它们放归自然,这是“我”的内心里的一处伸手可触碰的情感。另外,对于小珍珠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小珍珠鸟的这种安于笼中 或者是笼外之笼的生活也值得我们思考。是习惯还是麻木?作者没有做更多的解说。这就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思考和争议的余地,好的作品总会激起人们的思考和争论,唯有探讨和争论,真理才会更加明晰。
《珍珠鸟》用它小小的羽翼扇动了我们善感的心灵也启发了我们思考的智慧。
(辽宁省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 李志刚)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之一,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說”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已出版的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其中,由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经典语录
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一生。
择一城孤老,遇一人白首。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跑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享受孤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