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害羞吗?
2017-06-30
有的孩子会高兴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宠物龟或纪念贝壳,但如果是一个爱害羞的孩子,他或她也会这么做吗?心理学家对儿童害羞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了他们新的见解。“对于害羞的孩子来说,当众展示或讲述,可能是他们最糟糕的噩梦。”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科普兰博士说道。除了当众展示或讲述令他们害怕退缩之外,一些害羞的孩子甚至还会害怕参加生日聚会或去操场。
好消息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都会克服这种害羞情绪,长大成人后,无论是参加商务会议,还是与朋友聚会,都会表现得从容镇定,不再恐慌。然而童年害羞也有可能对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社交焦虑症风险的增大。
腼腆的笑容
一些父母、老师和朋友往往常把“害羞”作为描述孩子性格气质的一种标签。但是科学家对“害羞”这个词有他们专门的定义,他们认为,害羞也可称为是一种行为抑制,与内向性格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内向的孩子很多时间都喜欢一个人独处,他们会怡然自得地抱着一本书,或津津有味地自个儿玩积木,甚至偶尔也会和邻居的小孩在一起玩游戏。而有行为抑制倾向的孩子,在他们的心底,虽然非常渴望与其他孩子的社会交往,但这种交互本身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害羞孩子的典型表现是,他们通常会展现胆怯腼腆的微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科拉莱·皮尔兹-埃德加博士说道,“他们很想交流,但迈出这一步却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害羞儿童很小就会出现迹象。哈佛大学杰罗姆·卡根博士和马里兰大学的内森·福克斯博士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研究显示,行为抑制症状在孩子第一个生日之前就有表现。
一些婴儿在四个月的时候对一些新奇的刺激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皮尔兹-埃德加解释道。 虽然大多数婴会饶有兴趣地盯着新奇的会移动的东西看,或对着新的音乐玩具发出欢乐的咿呀声,但还有少数儿童会表现得惶恐不安,甚至缩起身子哭起来,这些婴儿日后更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害羞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奇事物的敏感不安,渐渐发展成对新奇社会体验的敏感不安。”皮尔兹-埃德加说道。
敏感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研究羞怯的专家强调,在社交场合表现矜持也并不是什么问题, 人类社会的繁荣得益于多种性格的互补互动,“拥有一些性格更谨慎更能适应环境威胁的人是一件好事。”科普兰说。
至少在某些方面,矜持对社会交往是有益的。害羞是有助于与他人交流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几十年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与害羞相关的一些行为,比如避免目光直视对方,或经典的腼腆微笑,往往会被对方视为鼓励交往的积极信号。
然而害羞也有消极的一面。意料之中的是,害羞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更少,而同伴关系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们从同伴那里学到东西是通过其他任何途径都学不到的。如果他们不和小伙伴一起玩,很可能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科普兰说道。另外,害羞的孩子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往往比较被动,他们的羞于表达可能会被同伴误解为不友好,“有时他们会被其他孩子排斥,并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他说。
但害羞孩子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却是焦虑,虽然大多数害羞的孩子在成人后都能很好适应社会,但还有多达30%到40%的非常害羞的孩子会最终发展为社交焦虑症,皮尔兹-埃德加说道。
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导致其他问题的高风险,包括抑郁症和药物滥用,这也许很矛盾,因为安静胆怯与喜欢寻找刺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但患有社交焦虑症的青少年确实有可能诉诸于毒品和酒精作为一种社交润滑剂,皮尔兹-埃德加指出。
幸运的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改变他们的羞怯情绪,他们可能仍会有些许害羞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经验,他们会学会如何控制这种情绪。
事实上,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开始学习调节这种害羞情绪。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科罗尼西博士和她的同事进行的一项实验中,让2岁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害羞孩子的情绪表达均为紧张地摸碰自己的脸,或避免与陌生人目光接触,但不同的是,积极表达的孩子会面带笑容,而消极表达的孩子则不笑,研究发现,消极表达害羞孩子更焦虑。显然,学会如何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害羞情绪,可有助于孩子控制他们的焦虑情绪。
害羞与大脑
一些心理学家正在探寻胆小害羞孩子的大脑有什么不同,肯塔基州贝拉明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蒂·沃尔夫博士就是其中一位。沃尔夫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工作记忆时注意到,害羞孩子的工作记忆表现不如性格外向的同伴,胆小害羞儿童在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认知领域中的测试表现低于平均水平。问题是,究竟是害羞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是潜在的认知能力差异导致塑造了孩子的胆小害羞个性呢?沃尔夫的研究表明,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发育时期,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
她认为,害羞表现占据了一部分用来更好解决问题的大脑能力。“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害羞孩子大脑的一部分被用于努力完成认知任务,而另一部分却被害羞胆怯情绪占据了,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沃尔夫解释道。
为了探索害羞的神经生物学原理,皮尔兹-埃德加对100名害羞青少年的大腦进行扫描后发现,害羞孩子的大脑杏仁核的反应都是相同的,无论他们是否有焦虑情绪,换句话说,在面对新奇刺激时害羞但不焦虑的孩子的大脑会产生与害羞且焦虑孩子同样的反应。“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能够更好地对最初反应进行调节的孩子也更健康。”她说。
现在她试图找出这些原因,“我们知道大多数害羞孩子并不伴随焦虑,而对于那些变得焦虑的孩子,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他们向着那个方向发展。”她认为注意力可能是一个关键。她和她的同事发现,那些对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的照片)显示高度关注的婴儿,比那些并不怎么将其视为威胁的孩子今后会更孤僻胆怯。
帮助这些孩子学习如何将注意力从这种威胁偏见转移开,可有助于改变他们的行为,甚至有可能改变导致焦虑风险的基本生物学机制。
经验很重要
注意力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害羞的种子可能有生物学上的机制,也可能有环境影响的因素,但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度保护的父母会尽量避免让害羞的孩子接触各种社交环境,这只会让孩子在那种场合下更加局促不安,而让孩子在音乐课上大声独唱,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玩游戏,都能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应对和摆脱这种局促感,过分溺爱的父母会让孩子错过练习调节害羞感觉的种种机会,增加导致焦虑的风险,科普兰说。
“看到孩子在陌生场景下感到害羞时,一些父母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们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保护起来。”滑铁卢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希瑟·亨德森博士说道。“其实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退后一小步,让孩子向前一小步,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早期的社会接触很重要。研究表明,早入托儿所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呆在家里让父母或保姆带的孩子更少焦虑,亨德森说。其他证据表明,哪怕只有一个好朋友,也可以对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真正重要的是经验。”她说。
研究人员强调,害羞本身不是问题,害羞也不是一种疾病。“我周围的许多人小时候都很害羞,因为我们的研究职业正适合和吸引这种气质特征的人。在合适的环境中,所有害羞的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起来。”皮尔兹-埃德加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