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探微
2017-06-30周佳燕
周佳燕
古典诗词具有音乐性、绘画性与抒情性。古诗词教学属于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十分重大。那么,该怎样教会学生乐于鉴赏,善于鉴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在语言里发现美
古人创作诗词可以说是斟词酌句,字字珠玑。讲究反复锤炼,达到近乎完美的效果。古诗词的语言都比较凝练、晦涩,需要我们仔细品读,认真推敲,真正走进诗词,去发现其中的美之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第一步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领略大意,才能打开古诗词学习之门。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是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颔联中的四个动词——“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作者面对美食佳肴无心品尝,想到前途一片渺茫,没有丝毫着落,内心十分的苦闷抑郁,感情变化激荡。“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跳跃、短促,完全是作者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不知该如何进退却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并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忧愁苦恨的情绪,人生如此艰难,今后该怎么办呢?诗歌的最后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说是转折之笔,经过前面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一种高昂乐观的调子,作者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全诗的语言节奏变化强烈,反应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反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次朗读,饱含情感,从丰富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当时作者复杂的创作心理。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让学生仔细品读语言,领略其中的含义,并认真分析语言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以及各种语句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还知道美在哪里,从何处体现这份美。
二、从手法上分析美
古典诗词之所以广泛流传至今不被淘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可以从中借鉴许多。古典诗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描写、抒情、修辞等。而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在中学生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可见分析手法对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详尽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让他们领略古诗词的创作艺术魅力。
从抒情方法上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间接抒情在古诗词运用得比较多。间接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本诗采用的就是间接抒情法。“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诗人利用这些悲伤的景物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与伤感之情;而从描写手法上看,有正衬、反衬(动静相衬,以动衬静)、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天净沙·秋思》前九种意象运用的是动静相衬法。而陆游的《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利用现实与梦境的结合来突出自己报国的雄心壮志,运用的就是虚实结合法;再从修辞手法上看,就更多了,例如比较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重复、比兴等。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了。
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词写法的巧妙,对内容、诗人情感的体会也更为全面。所以教师一定要反复讲解,多次提醒,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熟能生巧,在考场中通过自身对诗词的理解也能应答自如。
三、从情感中体会美
古书有云:“诗言志。”所以,诗歌是诗人传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品读了语言,掌握了表现手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体会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是懂得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一定会深受感染,与作品达到共鸣,对古诗词的兴趣也油然而生。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呢?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教学之初,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充分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经历。 这首诗写于安禄山起兵叛唐期间,正值战乱年代,山河破碎,身处沦陷区的杜甫亲眼目睹了长安城这片萧条零落的景象,顿时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的首联中一个“破”字令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使人满目凄然。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国家萧条破碎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而后诗人又用“花溅泪”、“鸟惊心”衬托了战争的残酷。“花”、“鸟”本该是迷人的,美好的,可是在战乱年代反而成了凄苦形象的代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更是传神的形容出战势的危急,对百姓的伤害。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贴切的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古典诗词的美如源源不断的渠,不断有活水灌入。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带领学生从語言、创作手法、情感等多方面来鉴赏诗歌,品读诗歌,在诗歌中发现美、感知美,从而得到古典文化的审美熏陶,深入探索这块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