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理念
2017-06-30郑礼勋
郑礼勋
一、求学与发展
自幼喜好阅读,秉持认真踏实态度求取知识,在兴趣中培养能力。平日爱好书法创作,国中起,习书甚勤。高中时亲炙于李子讱先生。先生循循善诱,其学融诗、书、文于一炉,指导临习五代徐铉重刻之李斯小篆《绎山碑》,我前后临摹约百余遍,始接触古文字。为延续兴趣,遂矢志报考中文系。大学修业期间修习文字学,虽仅粗具基础,然已开启古文字研究之窗,这也是学术结合创作的开始。
退伍后投入教育工作,为求精进,从简铭山、萧世琼二先生习书法布局。两年后习书范围日广,除遍临诸家墨迹,更对简帛产生兴趣,始为欣赏摹写,终于辨析创作。虽时常接触文字学相关文献资料以为书法创作之参考,然不能忘情于学术研究,又深感學术训练不足,书法创作事倍功半,于是有了考研的想法。
二、学术研究
幸蒙不弃,录取中正大学中文所,正式进入古文字学术领域。得来不易的就学机会,用功程度更胜于大学时期。除参加学术研讨会外,也结识一些学术界的前辈。指导教授黄静吟师不仅借予大量金石图版、发掘报告以助我撰写学位论文,更鼓励我投稿期刊、研讨会。后便有《马王堆帛书纵横家书文字研究》一文蒙获刊登,并在第九次中区文字学座谈会发表《楚帛书文字形构的演化与文字风格特征》一文,终以《楚帛书文字研究》为硕士毕业论文。
来年入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班,继续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在工作与学业中日夜奔波,终以《东周手书书体研究》为题,通过论文考试。
三、学术问题与创作磨合
研究所期间,静吟师坚持文字、声韵、训诂、文献互相发明,加上个人在书法上的兴趣,将文字学与书法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于文字书法学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方向无疑是有特色的,且具有价值和研究前景,但也遇到一些困扰的问题:一方面认为,文字学的字体规律与书法学的书体艺术之间距离颇大,两者绝不相等;另一方面又认为,字体演变即书写变革,书写研究角度与视野不可避免地要与书法研究重叠。为了体现二者的差别,宜避免书学阐释方法,但又无他方,所以不断地借用,再不断做出拓清和界定。
其后接触到了汉字字体学,比较能符合个人研究期望。汉字字体学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等)、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汉字字体在今文字阶段有正规字体和变异字体之分。一般称隶书、楷书为正规字体,称行书、草书为变异字体。变异字体的结构是对正规字体结构有系统的变异,因此,它们的构形系统依附正规字体而存在。研究汉字字体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探讨变异字体——行书和草书结构的变异规律,是汉字字体学的任务。当然这样的逻辑同样也适用于先秦文字中正规字体与草率的变异字体上。
这种认识在书法界中,似乎还在孕育阶段。多数的创作者只能查查字典,来解决不会写的文字,却对文字的一系列字形发展,无计可施。
目前学术界对于汉字形体发展演化之研究,较之前代,似乎有渐趋热络之势。惟平日阅当代学人探讨有关汉字由篆到隶的形体演变问题,其解析深中肯綮,击节者固然不少。但也经常发现,其结论虽正确,却缺乏进一步令人信服的推导与论证;或有推论,却语焉不详;或者其所推论之演化过程并不真确,甚至还不免有邻于玄想臆测的现象。揆其原由,对于相关资料未能作历史性发展的全面观照考察,固然是原因之一;更加关键的因素,或与其对毛笔书写时、笔锋之运动方式与笔画姿势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缺乏真切的认识与体悟不无关系。
四、对书法创作的想法
书法虽然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但时至今日它已经发展成东方世界一门特有的平面艺术。创作固然需要求新求变,但传统书法技巧仍是创作时不可或缺的训练历程。时至今日,又有所谓前卫书法、墨象等较传统更为抽象的书写方式。然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如果欠缺“美的形式”及内涵,亦不过为装饰品而已。
个人一直坚持任何艺术品创作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譬如:
1、具备成熟的技法:任何艺术品创作离开了技法,就少了美感,也很难让人心服口服。
2、具备作者的思想性:摹仿或无法表达作者创作动机的作品,可以说是缺乏艺术生命的;没有学术的涵养,创作就少了深度与厚度。
3、具收藏价值(存在性):好的作品是有内涵的,绝对有收藏价值,具有艺术话题,日后价值不斐。对于时下“装置艺术”的延续性与价值,我实在无法认同。
4、具备美的要件:须让多数人感受到美的存在,这是来自人类对美的直觉。
故艺术的创作,必须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又能表现艺术家独特风格,同时也要求要具艺术内涵,使不致流于太浓厚的商业气息。这种兼融并蓄的要求,是相当有难度的。
五、未来展望
个人数十年来,勤操笔砚,乐此不疲,虽不敢便云有何成就,然对于实际书写过程中,笔锋提按使转的运用之道,及其与点画体态形势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自信亦不无一愚之得。亟思将个人对汉字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有关点画笔势与形体结构比较研究的心得,借着汉字字形学的方法,在书法创作上逐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