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及特征
2017-06-30李冠超郭凯赵孔思
李冠超 郭凯 赵孔思
摘要:本文通过推导卡尔曼滤波式适应性学习方程,利用1990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的通胀数据,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估计,并进一步从认知偏差检验、无偏性检验和有效性检验三个层面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较好地反映了实际通胀率的波动,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较明显的平滑倾向,学习型通胀预期有较明显的近理性特征。
关键词:学习型通胀预期;公众通胀预期;实际通胀率;适应性学习机制:卡尔曼滤波法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4)044-05
一、文献综述
在公众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的研究中,现有文献主要基于两个假设:一是假设公众预期是完全理性的,即传统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二是假设公众预期是有限理性的,但公众可以通过一定的适应性学习机制来实现从有限理性到完全理性,即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张。
理性预期假说最早由Muth提出,Lucas将Muth的理性预期假说纳入货币经济周期模型中,认为经济人会根据理性预期调整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及行为,否定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参数不变的假设。之后,Hansen和Sargent运用交叉方程约束条件,通过对公众决策规则参数的转化,将理性预期假设运用到实证研究中,解决了在动态随机环境中,经济人如何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调整参数的问题。进一步。Evans和Honkapohja提出了学习型预期的概念,通过对代理人学习行为的刻画以及通过学习行为来分析通胀预期的形成过程,强调理性预期不会瞬间形成,而是公众通过更新的信息对自我预期不断调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学习型预期相对于理性预期更能为通胀预期的形成提供合理的微观解释。
学习型预期假设公众了解真实的经济结构,但并不知晓模型的具体参数,即公众存在一个感知运转法则,并通过计量经济学家式的学习,利用更新的信息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完成感知运行规律到实际运行规律的映射。国外文献对学习型预期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小二乘式学习规则,代表性文献有Evans和Honkapohja、Bullard和Mitra、Negro和Eusepi等:另一类是卡尔曼滤波式学习规则,代表性文献有Milani等。
国内关于通胀预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通胀预期的测度和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由于通胀预期的主观性,其测度方法较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统计调查法。该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统计经济主体对未来物价走势的判断,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如张蓓利用Carlson-Parkin概率法及其改进方法完成了通胀预期的测度。第二类为金融市场提取法。该方法认为投资者会根据自己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投资,从而影响金融工具的供求与价格。如姚余栋和谭海鸣利用卡尔曼滤波法建立无套利仿射模型,将其应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利率期限结构中分解出中长期通胀预期。第三类为计量分析法。该方法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通胀与其他经济变量采用计量建模的方法推导通胀预期。如赵留彦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法估计出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刘金全和姜梅华利用SVAR模型测度了我国的通胀预期。近期研究开始转向我国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张成认为我国通胀预期并非完全理性,其受到前期通胀预期误差的影响,与通胀相互推动,建议央行建立良好的信誉,以稳定通胀预期。李成等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引入适应性学习理论,同时加入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通胀目标制和卡尔曼滤波式迭代算法,用来分析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
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通胀预期形成机制及适应性学习预期和理性学习预期的对比研究。对公众通胀预期中学习效应和通胀预期形成过程中学习路径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假设方面,本文将适应性学习理论引入通胀预期测度中,并对我国通胀预期的学习性与近理性进行实证检验;在更新算法方面,笔者运用了体现更高效学习速度的卡尔曼滤波式学习规则,从而保证经过足够长的时期,模型最终达到理性预期均衡。
二、方程推导与变量选取
1.卡尔曼滤波式适应性学习方程推导
学习型预期的实证分析需首先确定学习方程,本文在学习型规则参数更新算法方面,运用了体现更高效学习速度的卡尔曼滤波式学习规则。适应性学习理论假设公众通过计量经济学家式的学习实现感知运行规律到实际运行规律的映射。这便产生了学习型规则参数更新算法问题,其中递归最小二乘法、随机梯度学习法和固定收益学习法中最小二乘式学习方程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对方程的动态特征影响较大,难以确保方程均衡的唯一,而卡尔曼滤波式学习方程则可以产生更高效的学习速度,从而保证经过足够长时期后模型最终收敛于理性预期均衡。
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季度经济数据进行参数估计,这是因为年度时间跨度较大,而月度数据存在相对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数据频率过高,均会增加估计结果的不稳定性。在通胀变量指标选取上,常用的物价指数中,生产价格指数(PPI)未将劳务产品包含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物价的变化,GDP平均指数虽然涵盖包括进出口的一切商品与劳务,但编制这一指标的时间周期为一年,不能反映每月和每季度的价格变化,因而本文选取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实际通胀率。为缩短价格变化周期,本文没有采用同比数据,而是采用1990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的CPI季度环比数据进行研究,由于1990-2000年公布的数据只有同比数据,因而需转化为环比数据。
本文还选取了GDP、城镇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M1、M2、实际通胀率、7天加权平均利率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等9个变量作为居民能从公共信息中獲取的与自身通胀预期相关的信息变量集合。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三、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估计
表l给出了运用卡尔曼滤波式适应性学习方程估计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估计结果。
表1中,稳态均衡值c(3)取样本均值。c(1)、c(2)、c(4)和c(5)根据变量取值范围与经验来具体判断。由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平滑系数pπ。为0.5100,显然存在明显的平滑倾向。
由于初始状态赋值存在一定随机性,为避免初始状态赋值可能产生的初始数据偏离。本文舍弃1990年第1季度至1991年第4季度的预测数据,计算1992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的学习型通胀预期的预测结果。
当实际通胀率发生剧烈波动时,学习型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差别较大;反之,当实际通胀率较平稳时,学习型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差别较小。其中,在1992-1996年间,实际通胀率的波动最为明显。一方面,1992年中央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增长与CPI增长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从1993年中央推出货币与财政紧缩政策、整顿金融秩序等调控措施。由于通胀滞后效应的存在,实际通胀率从1995年初逐渐下降。在2008-2011年间,实际通胀率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这是因为2008年下半年,我国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计划,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末,我国开始实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频繁变动的货币政策为公众掌握经济变动形势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引起通胀预期的准确性受限,其偏离理性预期程度随之变大。事实上,随着获取经济信息的逐步充实,公众根据得到的变动信息可以不断调整预期,从而有效提高预期的准确性。
四、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检验
依据理性预期的理论假设,若公众通胀预期是理性的,则其认知偏差为0,且无自相关、无偏性以及有效性三个条件将得到满足。基于以上三个条件,本文进一步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检验。
1.认知偏差检验
公众对通胀预期的认知偏差为:
et=πt-πt(5)
其中,et表示认知偏差。
首先,检验认知偏差是否为0。若认知偏差大于0,说明公众低估了实际通胀率;若认知偏差小于0,说明公众高估了实际通胀率。上述两种结果均表明公众对通胀预期估计不合理性特征。认知偏差的时序测算结果表明,认知偏差在O附近上下波动。设定零假设为:认知偏差e,均值为0,结果得到t值为-0.0640,相应的P值为0.0000,原假设成立。同时,认知偏差大部分时刻是负值,说明我国通胀预期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
其次,检验认知偏差是否自相关。假设认知偏差自相关系数等于零,即不存在自相关。认知偏差的前4阶的自相关系数自相关性较为显著。实际上认知偏差滞后几期后没有自相关才符合常理。①原因在于导致通胀的因素并不确定,且公众不具备对经济结构的完全认知与瞬时反应。再加上个体异质性的存在,公众可能无法判断通胀的变化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而通胀发生的时间需要未来的实践来验证。假定一个长期的变化被误认为是一个短期变化,这样就会导致公众可能不会将上期的判断误差在下一期中进行纠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通胀预期得到更多的历史与现实数据的验证,公众能更有效地纠正前期的预测误差,这种犯错误的情况将会被纠正。认知偏差的自相关函数逐渐趋于0可以验证此点。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预期认知偏差符合理性预期要求。
2.无偏性检验
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实际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都是非平稳的,且两者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故两者服从一阶单整。
其次,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检验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迹统计量和Max统计量的数值均明显高于5%临界值,且迹统计量概率值明显低于0,0500,因而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最后。对各变量进行协整估计。具体的估计结果为:βo=-0,0009(t值为-0,6619)、β1=1,0877(t值为10,8999)。对βo和β1进行Wald检验,可以得到F值与x2的P值,发现两者都远远大于0,0500。因此,公众的预期通胀率是无偏的。
3.有效性检验
通胀预期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检验下面的方程来实现:
et=α+βΩt-1+ut(7)
其中,Ωt-1表示居民能从公共信息中获取的与自身通胀预期相关的信息变量集合,本文选取了GDP、城镇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M1、M2、实际通胀率、7天加权平均利率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等9个变量。
表3给出了有效性检验的具体回归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在9个变量中,除去实际通胀率与7天加权平均利率两个变量外,其他7个变量的回归可决系数与F值均处于较低水平,P值也明显超出0,1000。这就说明各变量的系数显著为零,对于认知偏差不存在影响,因而对于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而言,学习型通胀预期是有效的。
综合来看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如果放宽检验的显著性水平,比如设定为10%,那么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将同时具有无偏性、有效性、认知偏差均值为零以及无序列相关性。但如果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或者5%以下时,可以发现,通胀预期是有偏的,且同时认知偏差均值将不为零。因此,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并非完全理性,而是近似于理性预期,我们称之为近理性,这种近理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本文基于1990年第1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的通胀数据,将学习型规则引入通胀预期形成机制中,推导卡尔曼滤波式学习方程,并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进行估计。进一步,从认知偏差检验、无偏性检验和有效性检验三个层面对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习型通胀预期较好地反映了1992年以来的实际通胀率的波动,实际通胀率具有迟缓性和自我实现性;我国通胀预期有较明显的基于学习型规则的近理性特征;央行在制定貨币政策时有较为明显的平滑倾向。
2.政策建议
第一,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公众适应性学习的通胀预期形成机制。货币政策的变化会通过学习规则的路径引起公众通胀预期的变化,从而对真实通胀产生影响。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加强预期管理,考虑通胀预期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考虑公众的学习规则对通胀预期以及实际通胀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
第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公众充分了解政府和货币当局治理通胀的信念。通胀预期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不够透明,会导致货币政策实际效果不如预期。为此,央行应拓宽沟通的信息渠道,通过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公众关心的通胀问题加强沟通,减少因公众对经济信息获取的非对称性而产生的通胀预期偏差,有助于提高学习效应的效果,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
第三,提高央行的信誉,维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将通胀控制在公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胀预期的形成、通胀的产生与持续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反馈的动态机制,且具有时滞性。当在实际通胀率波动较大时,公众在短时期内不能区分出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变动,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的差距也较大。所以,稳定通胀预期必须要稳定货币政策。央行应建立通胀目标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微调,引导通胀预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