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拂面春满园

2017-06-30何家票

时代风采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华峨山玉溪市

何家票

编者按:

工会如何助力精准扶贫?玉溪市总工会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困难帮扶,寒冬送暖,对部分弱势群体而言,固然是必须的帮扶模式。可是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立足子造血的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玉溪市总工会立足于挂钩帮扶点的实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为帮扶点创造了发展条件,真正找准贫根,破解脱贫的难题,为我省各级工会的精准扶贫做出了榜样。

在通往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的路旁,果园里的三华李已经挂果,在一段一米长的三华李枝条上,记者數了一下,一共挂了13个果子,村民种植这种三华李,每亩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手里有了钱,村民也学会了过日子。

“有一个小组有198户人,现在有58户在峨山、玉溪等地建了新房。”迭所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方春富站在三华李的果园里兴奋地说。

昔日的贫困村,现在建房的建房,买车的买车,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有的村民不但建起了别墅,还在别墅旁边修建了游泳池。

大平田村普智明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普智明通过种养殖,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不但盖起了小别墅,而且还在别墅旁修起了游泳池。干活回来了,或者天热的时候,也能在自家的游泳池里畅快地游泳了,幸福指数正在不断上升。

天时地利人和

山林中,鸟啼声不断。

山涧里,溪水静静地流过。

果园里,一只蝴蝶煽动着翅膀,从一个枝头飞到另一个枝头。蝴蝶有时煽动的不仅仅是翅膀,有时也会带来“效应”。

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的村民生活中,也发生了一场特别明显的“效应”,不过,这种效应不是由蝴蝶带来,而是由玉溪市总工会带来的。

2014年底,玉溪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统计显示,峨山县大龙潭乡还有贫困户273户、964人,而迭所村就占了204户、713人,大龙潭乡要顺利脱贫,首先得攻克迭所村这个“硬骨头”。

可以这么说,迭所村脱贫了,大龙潭乡也就基本上脱贫了。

恰逢此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扶贫的“春风”。迭所村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列入玉溪市扶贫的重点,对于迭所村来说,正是占据了“天时”这个有利的条件。

在“挂包帮”“转走访”活动中,玉溪市总工会负责联系迭所村。

为此,玉溪市人大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范志华多次率领干部职工深入迭所村摸底调查,分析贫困原因。

“天时”有了,接下来就看“地利”了。

玉溪市总工会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迭所村水利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好,但是产业传统、单一,比较效益低,群众发展观念保守、思路不活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找到症结后,玉溪市总工会对症下药,开出了“扶贫从扶智开始,重点在转变观念”的药方,并及时协调资金和人员,先后多次组织迭所村8个村民小组的村干部、致富能手、群众带头人200多人次到华宁、新平、易门、通海、元江、红塔区参观考察,内容涵盖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美丽乡村建设等,让村民亲身感受外面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方春富是迭所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曾多次参与了玉溪市总工会组织的外出考察任务。

方春富说:“看完这些地方的发展后,很多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样的自然条件,同样的勤劳肯干,人家种蔬菜、栽水果,一亩收入几万元,我们只会种玉米、种甘蔗,一亩收入才几百元,怎么能不贫困?”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从外地参观回来后,大家心里都憋了一股劲,都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大家的心更齐了。

至此,天时、地利、人和这3个要素在迭所村委会形成,一场脱贫致富大戏的帷幕已经拉开。

在玉溪市总工会的指导下,迭所村各村组干部、带头人根据本村实际,选定产业发展方向,适合种蔬菜的种上蔬菜,适合栽水果的栽上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一下就从几百亩增加到2500亩,水果从零增加到上千亩。

“今年又引进了2000亩的美国山核桃,这种核桃市场价每公斤达到100元。”提到迭所村委会的产业项目,方春富显然总能清楚地说出每个产品的收购价格。

产业扶贫走出富裕路

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迭所村制定了“种养结合、果蔬为主、多种经营”的脱贫计划。

菜种下去了,果树也栽下去了,农民的种植技术却没有达到要求,效益得不到最大释放。为此,玉溪市总工会联系相关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支持迭所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去年,迭所村就开展了6期以烤烟、三华李、砂糖橘、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720多名群众参加了培训。

经过技术培训,迭所村的蔬菜、水果不仅增产而且增收。

在路两旁的坡地上,村民用竹子搭起了架子,这是用来为豌豆提供架子,有的架子近2米高,整整齐齐的豌豆犹如在列队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村民柏汝学种菜豌豆,每公斤能卖到16元至20元,每亩光菜豌豆收入就超万元。

村民柏汝发以种砂糖橘和三华李为主,今年也收了个盆满钵满,他说,明年盛果后,预计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

3年前,峨山大龙潭迭所村贫困户普英在自家的田间地头种下700棵砂糖橘、200棵桃子、100棵三华李。

今年初尝丰收滋味,光卖水果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不仅自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在水果采收季还请起了四五名短工,带动附近的村民一起致富。右手有点残疾的普英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明年进人盛果期,预计收入至少翻一番,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大平田村民小组长柏汝祥说:“十年前,向信用社借了2000元,一年苦到头,连利息都还不起,现在一家五口人,两个劳动力,栽水果、种蔬菜,年收入20多万元,买了车、盖了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通往迭所村委会的半坡上,果园里的三华李已经挂果,在一段一米长的三华李枝条上,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挂了13个果子,村民种植这种三华李,每亩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手里有了钱,村民也学会了过日子。

“有一个小组有198户人,现在有58户在峨山、玉溪等地建了新房。”方春富站在三华李的果园里兴奋地说。

昔日的贫困村,现在建房的建房,买车的买车,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有的村民不但建起了别墅,还在别墅旁边修建了游泳池。

大平田村普智明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普智明通过种养殖,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不但盖起了小别墅,而且在别墅旁还修起了游泳池。干活回来了,或者天热的时候,也能在自家的游泳池里畅快地游泳了,幸福指数正在不断上升。

在普开明家百米之外,就是他养殖的黄牛,在牛圈里,牛群正安静地吃着草料。

在一个简易的房间里,普智明一家人正在熬制玫瑰红糖、芝麻红糖等当地特产,这是他刚刚才运营的一个经营模式。

在大平田村民小组,有很多地适合种植甘蔗,但如果仅仅靠卖甘蔗,收益也不算很大。

普智明手里有钱之后,视野更加开阔了。

他自己买来甘蔗榨汁机,每当收割甘蔗的时候,他就把榨汁机直接拉到甘蔗田里,甘蔗榨汁后,直接回田当肥料,汁就拉回来熬制各种各样的红糖。

也许是糖的甜味,引来了几只蜜蜂,在简易的作坊里飞舞。

在普智明的眼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梦想正照进现实。

齐抓共建打造文明路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思想也“活”了起来。

迭所村委会所在地是烂泥塘村民小组,在之前,村民垃圾到处乱扔,一到春天,大风一吹,整个村都是垃圾满天飞。

如今,漫步在烂泥塘村民小组,村道洁净如洗,民居错落有致,道路沿线的树木相映成趣。“谁能想象以前这里垃圾遍地,蚊蝇乱飞,大家苦不堪言。”回忆当初情景,一位村民感叹不已。

从“垃圾围村”到“美丽乡村”,烂泥塘村民小组的变化源自同样离不开村民的富裕生活。

村民们富裕起来之后,烂泥塘村民小组把垃圾治理作为切入点,村委会为每家每户购置了统一的垃圾桶,在固定的场所设置垃圾箱,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垃圾填埋场,实现村里垃圾统一收集、统一填埋。

采访当天,一辆垃圾车正停放在迭所村委会门口。

“等到垃圾收拢之后就由垃圾车运走填埋。”方春富指着垃圾车说。

在培育村民的文明习惯之风下,村民们的环境卫生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夯实致富基础。

玉溪市、县、乡三级联系迭所村的“挂包帮”单位整合资源,积极争取项目,紧紧抓住交通、水利、产业、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夯实脱贫基础,开启迭所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门,积蓄长远发展能量。

玉溪市总工会牵头在大龙潭乡召开发改、住建、环保等多部门参加的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共商精准扶贫大计,助推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要想富,先修路”。在扶贫过程中,玉溪市积极争取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迭所村8个村民小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并达到村村畅通标准,解决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问题,打通了增收致富中最关键的环节,遍及全村的58公里三面光沟渠网正在修建中。

虽然今年项目的施工影响了村民生产水源的使用,但正如村民柏汝发说的:“这只是暂时的,等水通了,路修好了,水到哪里,路到哪里,钱也就到哪里了。”

生产发展了,生活也要跟上,在联系单位的扶持和帮助下,迭所村实现8个小组安装了路灯,村民从此告别夜间出行难的历史。

在烂泥塘村,一幢宽大的公事房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建筑工人正在平整房内的地面。

在迭所村委会攀枝花村民小组,村民出行不方便,但在各相关单位的资助下,攀枝花村民小组修建了一个候车厅,解决了巴拉宗村——大塔克冲村——小塔克冲村道路硬化,600多名群众出行难问题已经成为“过去式”。

培养经营走好市场路

在迭所村委会河口村民小组,一个果蔬交易市场正在施工当中,主体框架已经完成。

河口村原来是个空心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

自从玉溪市总工会挂钩扶贫之后,外出的年轻人也看到了发展机会,纷纷从外地赶回来。

在果蔬交易市场的路两旁,有不少村民正在建盖新房。

不但要积极扶持村民走经营道路,而且与市场配套的河口村民小组科技文化活动室建设、休闲广场建设、绿化工程、旧村改造停车场建设、旧村改造生猪养殖小区建设、亮化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村内水沟建设、公厕建设、垃圾房建设、牛羊圈建设工程、基础产业建设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玉溪市总工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迭所村的村民只要舍得下力气,就能脱贫。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因素不能脱贫。

这部分人就得靠政府兜底保障。

符合低保条件的,将其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通过临时救助、应急性救助、过渡性救助等救助制度,做到应救尽救,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

方正华是河口村民小组的村民,晚饭过后,方正华和兒子正津津有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方正华妻子跑了,只剩下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智力有障碍,方正华年纪又大了,因此,按照常规扶贫显然不适用。

而方正华的脱贫任务刚好落到范志华的肩上。

原本家庭就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他家里又发生了火灾,房子被烧毁了,日子怎么过下去?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玉溪市总工会伸出了援手。

玉溪市总工会投入5万元,为他建了新房,并为他购置了一系列家具。在新房的背后,是一堵高大结实的挡墙,这堵挡墙就投入了3万元。方正华是一名老党员,去年建党节,还为他送去2千元的慰问金。

“房子是工会建的,家里的沙发、电视、柜子,这些东西都是工会为我买的。”方正华逢人就这样介绍。

由于河口村正在搞建设,路上有些泥泞,我们参观完方正华的家里之后,也带进去了一些泥土,但我们才离开他家,方正华就拿来拖把细心地拖去泥土。

在他住的新房门口,正规划建设一个停车场,等这个停车场建好之后,方正华就不用担心会把泥土带到家中。

改善医疗环境铺设健康路

迭所村离峨山县城较远,村民看病不方便。

为此,玉溪市总工会协调45.6万元资金,扩建了迭所村卫生所,解决了附近3个村委会4000多名村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

开业的当天,玉溪市总工会又邀请玉溪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到迭所村卫生所开展了2天义诊活动。

当然,村卫生所的改变,最高兴的还是自学成才的方富光医生。

方富光是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烂泥塘村民小组一位村民,从小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创伤性骨髓炎。

但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守护深山群众的健康,方富光多次被乡、村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残疾人。2015年荣获“云南好人”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采访当天,卫生所病人少,难得有清闲的方富光坐在自己的诊室休息,卫生室门口停放着一辆三轮车。

“只要‘救护车在,方医生就在。”方春富说。

“救护车”?哪里有“救护车”。记者问到。

方春富指著一张三轮车说:“方医生腿脚不方便,出门为病人看病,都是骑着三轮车去,时间长了,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这辆三轮车为‘救护车”。

采访中,方富光感触最深的是当时迭所村根本谈不上医疗条件。

“生病了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请赤脚医生,要是病重就得请几个青壮年抬着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到乡卫生院看病,不少人因此延误病情。”方富光告诉记者,自己经历过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但又束手无策的情景。

因此,作为一个常年生病的农村娃,他默默发誓,要当一名乡村医生,改变家乡没有医生的状况。

1993年,刚从初中毕业两年的方富光在村里开了一个药店,他一边卖药,一边自学医学知识,只要一有空闲,他便苦读医书。同时,为了学会精准注射,他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学医期间,方富光的手上和腿上布满了自己扎的针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方富光通过考试获得了药师资格证书。2006年,他如愿以偿,获得乡村医生岗前培训结业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由于出生农村,深知当地群众疾苦,从医十余年来,方富光收取的部分药费还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但他一直坚持问诊从不收取门诊费。

几年前的一天,一位村民的脚被旋耕机打伤,方富光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病情严重,方富光为受伤村民做了常规处理,然后打电话给120,等120到场之后,这名受伤的村民请求方富光将其护送到玉溪市医院救治。

“这是病人对我的一种信任。”方富光说,等病人办完住院手术后,已经是次日的凌晨,而这时的方富光还没有吃晚饭……

从医期间,方富光主动承担起村里的公共卫生工作,专门给辖区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建册,并每年免费组织1次体检,对慢性病人做至少4次体检,还免费为村民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并讲授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

2012年7月,由于急性骨髓炎发作,方富光不得不做双小腿截肢手术。虽然失去双腿,但并没有动摇他为村民看病保健康的信念。手术一个多月后,方富光就回到卫生所,坐在轮椅上继续为村民看病。为了方便病人,方富光甚至从家里搬到卫生所住。

迭所村是典型山区和彝族聚居区,距离峨山县城120公里,村里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出门就诊极为不便。

为方便出诊,方富光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作为出行工具,而他的三轮摩托车也成为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救护车”。从医十余年来,方富光为村民上门看病1250余次,三轮摩托车更换了2辆,行驶了2万多公里山路。

“老百姓都夸他医德好、负责任,不仅迭所村的乡亲们找他看病,就连附近村的村民也会找上门来。”38岁的鱼塘村村民毕忠红说。

病人多时,迭所村卫生所1个月的门诊量就达到600多人,几乎接近当地乡卫生院的门诊量。

一辆三轮摩托车、一个药箱便是他为村民问诊看病的“宝贝”。虽然身带残疾,但他坚持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出诊看病,成为深山群众的健康“守护者”。

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玉溪市总工会挂钩扶贫历时3年,玉溪市总工会一共协调2千余万元资金投入到迭所村委会的脱贫工作中。

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迭所村委会旧貌换新颜,村民实现了从贫困奔向小康的梦想。

从峨山县城出发,虽然是刚修好的水泥路,但在崎岖的山道上,路是那么的窄、坡是那么的陡、弯是那么的急。

同行的峨山县总工会工作人员说:“翻过前面那座山就到了。”

但望山跑死马的状况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虽然看着近,但到达目的地却花了2个多小时。

只此一行,我便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村民“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的真正含义,而这“三难”加在一起,那真是难上加难。

曾经在迭所村民眼里的“三难”,如今全部得到解决。

日子变好之后,村民的文明意识越来越高。现在,迭所村流传并践行着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垃圾定点投放、人畜分开……这些慢慢养成的习惯,逐渐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一幅“村容整洁环境秀美、乡风文明社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在迭所村徐徐展开。当然,在这一切转变的背后,是玉溪市总工会的倾情帮扶。

“没有玉溪市总工会的帮扶,就没有今天的迭所村新貌。”方春富说这话的时候,正是下午时分,在阳光的照耀下,迭所村在群山的怀抱中,显得安静而迷人。

猜你喜欢

三华峨山玉溪市
山东三华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有眼无珠
有眼无珠
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碧玉清溪 墨韵飘香——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系发展侧记
玉溪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取得实效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宣传部专题
果树欲长青 科技要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