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的制造竞赛
2017-06-30老虎
老虎
经过大嘴特朗普的一番“砍价”,今年2月初,美国国防部宣布订购90架F-35,总价85亿美元,单价接近9 500万美元,这比之前动辄上亿的单价报价确实是低了不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显然不想当军工界的出头鸟,跟政府这样的大客户斗气绝没好果子吃。
于是,洛马紧密团结在特朗普总统周围,给出了清晰的F-35“打折大酬宾”路线图。从第10批次开始,每架飞机的出厂成本将减少170万美元,到2019年,力争把价格控制在单价8 500万美元——硬生生减少了1 000万美元。宁肯肉疼,不能蛋疼,生意场自有生意场的规矩。
对应的是,现在洛马公司可以做到每个工作日生产1架F-35。这个速度,世界上除了洛马任何一家战机制造企业都无法做到。无论F-35项目本身如何,无论它是否像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还是像有人贬斥的那样名不副实,一个事实明摆着:随着产量的持续增加,F-35的单机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
作为与双发F-22搭配的单发四代机,F-35紧锣密鼓地走上前台。民间有云,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洛马能做到减价大酬宾,体现的是世界一流航空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及运营能力。
洛马的打折途径
2015年,洛马公司投资回报率高达39.8%,名列全球航空制造与防务公司的首位。2016年,洛马实现净销售收入472亿美元,持续经营业务(continuing operations)每股净收入3.25美元,年度现金流52亿美元。2017年,公司预计净销售收入在494亿至506亿美元之间,现金流则要超过56亿美元。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到今天,已经日渐成熟。从投资角度看,洛马是一支表现优秀的绩优股。F-35项目确实重要,为洛马创造更多价值、改善企业管理提供了空前的契机。从全球大环境看,洛马这样做也是顺势而为。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航空防务行业在过去两三年的运营效率还是在提升的,而美国公司的总体表现又要比欧洲好。比如,2014年美国有关企業平均营业利润率增长了11.4%,而欧洲企业是8%。美国企业员工人均盈利39 379美元,要比欧洲同等指标的26 335美元高出49.5%。
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像F-35这样的大规模生产订单并不多见,航空企业赚军方的钱是很不容易的。明明赚钱很难,运营效率却在改善,这里头有什么奥秘?根据2014年有关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集中精力做好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实现风险共担,以及,用更多的先进制造技术代替成本越来越高的人工作业。
表象很平静,其实是暗流涌动。无论技术还是管理,美国企业领先于欧洲,继续领跑世界,首先实现转型。洛马公司恰恰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做好供应链方面,洛马这样的大公司与下线供应商之间过去是靠采购业务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洛马与供应商结成了关系更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有饭一起吃,有钱一起赚,把供应链逐渐做实。一个相关例证是,今年1月11日,洛马公司与精密机械与工具公司(AMT)宣布联手,除了一起开拓更广泛的潜在客户,还能增大将来竞标政府项目的成功概率。而AMT公司虽然只是一个三四十人的小企业,却在硬件集成方面做得不错,其产品用于洛马“萨德”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和“猎户座”飞船项目,当然也是F-35项目的供应商之一。
顺道提一句,美国是经典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政府在鼓励企业运营管理创新方面并非无所事事。洛马与AMT的这次合作,本身就是美国国防部“门徒”计划(Mentor-Protégé)的落地范例之一。该计划中,承担军方大项目的大承包商(如洛马)出面作为“导师”,完善小公司的生产和管理流程,改善小公司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降低各方的交易成本。政府、大企业、小企业、纳税人,如此等等,多赢得利。
运用先进技术方面,洛马推进工业自动化为核心的“精益制造”也是不遗余力。2015年,“经济可承受性蓝图”计划出台,洛马、诺斯罗普-格鲁曼、BAE系统公司达成协议,一起作为业界合作伙伴,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以降低F-35系列飞机的生产成本。这些技术就包括工业智能机器人、近净成形、增材技术等众多方面。例如,注模机器人可以自动建模,先扫描飞机F-35进气道外表面结构,计算好需要喷涂多厚,然后注模,涂层成形。这要比人工作业节省几十个小时,每架飞机的成本可降低6 000美元。第八批次的F-35已经运用了该项技术。再比如,福克航宇利用合作伙伴的29.8万美元投资,用近净成形钢锻件制作F-35C的拦阻钩,仅采用这一项技术就可使部件减重90多千克,为每架F-35C减少成本3.04万美元,投入毛料可控,加工废料很少,省工时。在整个F-35项目中,利用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的部件不少,比如,驾驶舱的钛合金框。
因此,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的“制造”,目前美国企业与政府都在不断地往F-35项目里砸钱。这些钱可以归类为“学习成本”,美国人舍得掏,这是为省钱而花钱,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洛马的第200架F-35开始生产。
别的原因也有
F-35可以把价格压下来,原因除了洛马修炼内功。也和美国国防采购机制的改革有直接关系。
2010年9月,美国防部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阿什顿·卡特曾发布备忘录,提出了国防部旨在节省国防开支的5大门类(计23条)倡议。其中核心之一就是实施费用管理新策略,将采办项目中的费用划分为“合理成本”(should cost)和“可能成本”(will cost)。简言之就是把必花的钱和可花可不花的钱分类,跟项目承包商“砍价”,F-35项目就是目标之一。合理成本,自下而上估算清楚,控制额度。可能成本,控制风险,该省就省,该砍就砍。充分竞标,用合同的形式把合理成本的数额谈妥落实。
2012年,美国国防部曾按照新的费用管理策略,同洛马公司开始了32架F-35的谈判(包括22架A型、3架B型和7架C型)。国防部专家闭门开会,估算这些飞机单架成本将在8 000万到1.2亿美元之间。如今看,F-35几次降价,单机从1亿多,到1亿,再到9 500万,再到未来的8 500万,都没有跳出这个区间,而且,未来还有降价空间。当然,洛马和一些预算专家对国防部的这种大刀阔斧也不是一点意见都没有,他们觉得合理成本额度定得太死。F-35运用新技术极多,装备部门给出的技术指标也一直在变,不可控,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为此,洛马在战略上必然要巩固供应商联盟,采取更成熟的民用产品,甚至是货架产品。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军民融合——系统开放,成本下降,利益均沾,各得其所。大家都在市场里找饭辙,而不是等着国家的项目拨款混吃等死,杜绝了跟国家“狮子大开口”,也不会出现钱花没就接着朝上边要的恶性循环。
不管怎么说,F-35的生产速度创造了纪录,而且成本也在下降。经过F-35项目的锤炼,美国航空制造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非比寻常,这些经典案例最终会推动整个美国航空制造业上一个大台阶,实现跨越式进步。其背后的深远影响,也往往更容易被国内研究者所忽视。
责任编辑: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