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双的“变形计”

2017-06-29雷露

四川劳动保障 2017年6期
关键词:太公失地农民贫困户

文/图 雷露

小双的“变形计”

文/图 雷露

人的一生中总有迷茫的时候。感谢支农的这段经历,让我看清了为之奋斗的方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吴双

2013年6月,24岁的吴双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回到了广元市昭化城区的家中。由于家境还算不错,吴双从来没为生活的琐碎操过心——衣食无忧,学业顺利,一切都按部就班。也因此,他对未来没什么规划,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此时,毕业即失业,让他陷入了迷茫。

一天,吴双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了“三支一扶”的招考信息,便建议儿子报名:“没事可干,你不如去锻炼锻炼。”于是,对“三支一扶”并没有太多了解的吴双,报名参加了2013年四川省“三支一扶”考试,并最终成为了昭化区太公镇的一名支农人员。

初到乡村的失落

上岗前,吴双随父母回老家清水乡省亲。这是一个离太公镇不远的乡镇,也是他儿时生活的地方。多年后故地重游,“穷”成了他对老家的最深印象。“20多年过去了,老家农村一如既往的穷。”吴双感叹着,暗想自己即将工作的太公镇大概也是如此。

同年9月,吴双拎着简单的行李前往太公镇开始自己的“支农”生涯。一路上,不时可见简陋破败的山野农居、泥泞难行的乡间小道、杂草丛生的山坡河床……下了车,一脚踩在地上,鞋子上沾满了泥。“这比想象中还糟糕。”眼前所见仿佛一盆冷水当头浇下,一向乐观的吴双禁不住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看着乡亲们热情的一张张笑脸和殷切盼望的眼神,吴双又犹豫了。再三思量,他决定留下来。“就算要走,也得先干出一番成绩。”这一次,他不再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打心底里想做点什么。

吴双主要负责全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吴双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老同志的一番话让他受益匪浅:“从事支农工作,想赢得村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就要与村民打成一片。”而与人交流沟通,正是这个自嘲“话多”的小伙子最擅长的。于是,性格外向乐观的吴双,三天两头到乡亲家里、到田间地头拉家常摆龙门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很快就和大伙儿熟络起来,尤其是他对口联系的朱真村唐映军一家。也正是这个家庭,给了吴双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个家庭带来的震撼

唐映军和妻子张菊华是一对苦命人。两人均身患癌症,为了治病,不仅早已花光了积蓄,而且负债累累。由于两个女儿正上初中,也是花钱的时候,这个家庭更是不堪重负。为了给予这户人家帮助,吴双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为唐映军夫妇申请大病救助,组织村镇干部为两个孩子募捐筹集助学金1万元,甚至还多次自掏腰包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

2014年的一天傍晚,吴双正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学习政策法规,有同事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说唐映军家里出大事了。吴双不假思索,立即放下手里的文件,连夜赶往唐家。

还未进门,吴双就听见屋内传出了哀乐声。推门一看,唐映军的两个女儿跪在灵堂前,一边抹泪,一边烧着钱纸。一旁卧室里,已被病魔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张菊华半卧在病榻上,泪眼婆娑。昏暗的灯光下,整个屋子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原来,唐映军因病去世,这个家的主心骨没了。两个女孩见吴双进来,抽泣着说不出一句话。吴双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最终,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安置打点妥了所有事务,并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交到了一个女孩手中,希望能多少帮帮她们。当吴双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唐家大门时,已是凌晨两点。

两个月后,不幸再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张菊华也因病撒手人寰,姐妹俩成了孤儿。吴双为了把这家人的问题解决好,每天区里村里两头跑。最终,在他和村干部的协调争取下,姐妹俩被其姑姑接走照顾,所在学校也减免了她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同时,姐妹俩还被纳入低保政策兜底范围,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姐妹俩一个在成都读中专,一个在区里读高中,生活已步入了正轨。

唐映军一家的事深深触动了吴双的心弦。虽然他曾在农村生活过,但此前从未接触过这样的贫困家庭。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疾苦,明白了生活远不止“诗和远方”。他更坚定了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帮助更多贫困老百姓的决心。

努力办好群众的“大事”

吴双(左)热情为民服务

2015年,根据上级安排,吴双承接了兰渝铁路太公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由于部分失地农民对征地赔偿标准、保险办理程序不理解,多次对他恶语相向。换作学生时代的吴双,哪儿受得了这些窝囊气,只怕早就和对方吵得不可开交。但此时的他,经过近两年的沉淀,很能理解群众的诉求。于是,他不仅将委屈咽到肚子里,还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深入农户家中宣讲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的相关知识,尽力消除误解。

一天,吴双正在服务大厅窗口整理失地农民参保资料,村民杨大爷怒气冲冲地走上前来,劈头就是一顿吼:“我的钱喃?是不是你们拿去用了?”凭经验,吴双估计是杨大爷对政策理解出了错。细问之下,原来杨大爷去银行领取养老保险,发现账户里没钱,担心自己的养老金“不翼而飞”,就急忙跑来“兴师问罪”。

安抚好杨大爷的情绪后,吴双及时通过系统查询专户资金动态,发现其账户并没有异常。“没钱可取”是因为银行从卡里代扣了新一年的参险费。为了让杨大爷弄明白“钱去哪儿了”,知晓账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吴双亲自陪同他到银行打印了流水账单,并逐项对资金去向进行核对,终于向杨大爷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没钱可取”。最后,杨大爷为自己刚开始不友好的态度向吴双道了歉,直言“小伙子办事周到”。

吴双坦言,由于群众文化水平有限,对政策法规的解释工作量多面广,难免遇上杨大爷这样搞不清楚就冒火的情况。“一遍解释不清楚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总会讲明白的。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大事’,我们必须耐心。”

当好群众心中的“小双”

5月的一天中午,烈日炎炎。在双庙村一户建卡贫困户的家门口,出现了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正是吴双。此时的他热得直喘气,随手往脸上一抹,手心里全是汗水。他来的目的,是要帮助建卡贫困户薛开加申报建卡贫困户创办领办创业实体。

今年,太公镇计划脱贫101户372人,其中白头村和双庙村要全面达到脱贫标准。吴双作为联村干部,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摸清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并对全镇所有外出务工贫困人员进行痕迹化管理,建立了基础台账。通过前期摸底排查,吴双意识到“扶贫先扶技”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让农户成长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从而带动自身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是根本出路。

在吴双和乡镇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太公镇已组织双庙、白头、朱真3村贫困户140余人参加创业培训,吸纳和带动就业208人;成功申报就业扶贫基地1处、返乡创业园1处;为贫困户申报小额创业贷款,共计发放61万元。截至目前,吴双着手申报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创办的创业实体已达8家。

今年年初,由于各项工作开展及时到位,太公镇被昭化区政府评为就业扶贫先进单位,该镇红卫村被评为就业扶贫先进组织,这里面有吴双的一份功劳。“吴双处事有分寸,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作为吴双的直接领导,太公镇党委委员胡莉对这个小伙子很看好。而认识吴双的乡亲都喜欢叫他“小双”。“我打心底里喜欢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就像一家人一样。”在吴双看来,这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个人的认同。

不知不觉,吴双已在太公镇服务了4个年头。28岁的他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一路走来,他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工作中,他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群众“知心人”;生活中,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人生充满迷茫。对吴双而言,参加“三支一扶”或许只是误打误撞,但却真真切切让他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谈到未来,他的眼神无比坚定:“我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继续当好他们心中的‘小双’。”

猜你喜欢

太公失地农民贫困户
背影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外太公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我的太公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张良得《太公兵法》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