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中国报学史》谈近代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

2017-06-29白敏艾则孜

采写编 2017年2期

白敏+艾则孜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端,至1949年结束,长达109年的时间中,近代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不断在变迁,媒介制度也随着时代浪潮在悄然变化着。戈公振先生的著作《中国报学史》也忠实地记录了其中一段时期的变迁。本文将从《中国报学史》的内容出发研究近代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挖掘近代媒介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关键词:媒介制度;中国报学史;政治因素

一、《中国报学史》简述

中国报学史是由戈公振先生所著,戈公振先生本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及新闻史研究者,可以说是新闻史的奠基人。该书主要是论述我国新闻史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绪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以及民报勃兴时期;下册包括民国成立以后以及报界之现状。戈公振在书中通过分列详细纲目,加入实例,添加图片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当时经历近现代社会之交,风云变幻的中国报业的变迁。其阐述的事实与观点虽然受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是由于其自身丰富的从业经历与开阔的眼界,以及该书系统的知识结构,开创的理论体系,以及旁征博引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近代的中国新闻报业媒介体制变迁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封建时期变迁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任何一个王朝,都有其崛起、创业、发展、兴盛、衰落、灭亡的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如同一个人的全部生命,从生到死,才是一个人的全部生命的历史。”[1]在1840年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国门之后,清朝的生命开始进入其衰落的时期走向灭亡,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属性钳制着众多事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新闻事业。

(一)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设内阁以总揽机要。设《京报》内容为宫门抄、上谕、奏折,内容、印刷以及发行都受到严格的管制,媒介手段和机制都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朝廷所有,基本没有采,编辑权力与经营权力牢牢把控在朝廷的内阁以及六科机构。

(二)清朝后期最大的农民战争,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建立后,在1859年,洪仁玕颁布的《资政新篇》中提到“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低昂事势常变”,说明此时已经有采集新闻的措施和办法,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太平天国”快速的覆灭,这些在当时十分先进的新闻体制可以说是刚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庚子一役后,迫于国体受创,为了暂时缓和国内矛盾,慈禧决定改革国内的媒介制度,1906年,创办《政治官报》直至宣统三年,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至此,官报开始成为政府公布法律及其他条令的工具。

(四)1873年,我国第一份民报——《昭文新报》于武汉汉口出版,1874年,上海出版《汇报》,1895年《中外纪闻》,1896年《强学报》《时务报》先后于北京上海刊行。国人办报浪潮此起彼伏,不同类型的报纸争相涌现。有为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服务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苏报》《中国日报》等为革命服务。民报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

(五)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军政府发行《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2月25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公报》,出版简章称:“即以军政府之宗旨为宗旨,大要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改建和民国为主义”。这个时候,不管是清政府还是革命派的报纸都是为了政治服务,是宣传其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

主要原因是:1.《京报》首先内容贫乏,再加上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传递,以及制作成本高昂。故咸丰元年,张芾奏请刊刻邸报,发交各省,后奉谕严行申斥,有“识见错谬,不知政体,可笑之至”语。[2]中日之战后,光绪锐意维新,光绪二十四年,令康有为督办《时务报》,但在不久后慈禧训政被裁撤。《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均是因“妄议朝政”而被消灭。2.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内容是近今时务,次农学。此报传达的还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很明显的重农思想,说明当时的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是发展不出先进的、系统的媒介制度以及体系的。3.我国的官报起源最早,但是发展却不是最好,其原因是我国的官报是写给统治阶级并且有一定身份地位学识的人所看,有点像“精英报刊”。并不是面对普罗大众,跟现在的大众媒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只能为社会一小部分人服务的报纸是不会取得成功的。4.“办报资本来自民间,报馆馆政相对独立。民办报刊的资本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私人筹资,如《时报》;二是同人集资,如《二十世纪大舞台》;三是招股集资。”[3]如《汇报》是由容闳主办,其主要资金来自粤商的投资。这个时期的民办报刊呈现繁荣趋势,原因之一就因为这些民办报刊可以自行筹资,并且掌握着其自身的经营权与用人权,可以较为自由地采集刊发新闻,这样有助于其办报水平的提高。

三、革命时期变迁

1912——1949年中国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革命领袖孙中山建立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是在1912年胜利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表面支持共和建制,真正的意图确是复辟。但是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不会取得成功,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分崩离析之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24——1927年之间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正式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失利,南退固守台湾。

(一)在袁世凯统治期间,由于其复辟的意图遭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抵制,这些反对的浪潮声在报纸杂志上多有体现,于是1912年袁世凱政府对全国多家报纸查禁和整顿,史称“癸丑报灾”。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四条为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各种报纸杂志盛行,有部分以报道政治话题,鼓吹革命为主,也有部分以论述学术问题为主。并且在民国时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环境,1914年一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喘息的机会,有了一部分的资本积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民国时期商业报刊的逐渐进化,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办报人非常注重报业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并从作坊式生产发展为企业化生产,促使了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4]《申报》就是当时著名的商业报纸。

(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以革除当时青年陈朽腐弊的思想,来宣传革命思想,后来逐渐成为共产主義的宣传阵地;1922年9月13日,蔡和森等人在上海创办周报《向导》,此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行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向导》在出版发行期间宣传了大量的共产主义革命纲领,深入人心,并且为共产主义的传播贡献了力量;《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又担当主编的一份周刊,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出版发行,对当时的思潮和时政进行点评,影响较大。

(四)当时的国民党派报纸,以《国民》与《建设》为代表,二者均为国民党的言论机关,前者自1913年5月出刊发行,后者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刊发行。

(五)当时的很多民营报纸都渐渐实现了转向商业经营的模式,比如当时的《申报》已经有了编辑部、营业部、总理部以及印刷部,这样完备的公司制度,部中再设科,根据科的职能设置人员。报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这时的经营模式已经是自主经营并且依赖于市场。

变迁的主要原因是:1.自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改变,此时的集权情况较之晚清时期较松,所以新闻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军阀势力,国内精英,以及外国势力等之间的斗争,各种势力此消彼长,使媒介制度保持了一定的自由。2.这个时期的媒介发展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有了明文的规定,出版发行刊物都成了合法的。3.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展为媒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实现的物质保证,经济基础使得更多的报纸杂志能够实现自主经营。

总结:纵观1840年到1949年的媒介制度的演变,起先在1840-1912年间,由于晚清政府对于国门打开的惧怕以及对于自身政权的巩固,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所以所有媒介机构的发行权与经营权全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媒介组织的人员也都是政府内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六部官员。对于民间报纸的态度不断打击压制,不给其生存的空间。虽然在后期因为清政府政权分崩离析和软弱无力,民报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情景。在这百年间,1912年可以算是个节点,在民国政府成立以后,中国的民间报纸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时媒介的经营权与发行权多掌握于媒介机构本身,并且组织内人员的任用也是雇佣制度。

从一百多年的媒介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在此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也是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高度集权的政府的管控下,是发展不出自由有生机有活力的媒介组织的,只有在合理的政治环境中,才能滋养合理的媒介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治亭.清史三百年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9月.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6月.

[3]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月.

[4]朱盼盼.民国时期商业报纸的经营管理研究[J].南昌大学, 2012年6月.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