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2017-06-29倪光
倪光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6例进行研究,通過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维生素B12、叶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降幅大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可观,可有效改善疾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脑卒中; 阿司匹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119-02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概率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该疾病具有致残率与致死率均高的特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膜中层厚度上升,最终诱发粥样硬化[1]。因此如何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轻疾病对患者产生的损伤,改善疾病的预后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为探究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特抽选2014年
8月-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的66例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经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16例,女
17例;年龄49~75岁,平均(55.68±8.24)岁;病程2~13 d,平均(7.06±2.61)d。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8~77岁,平均(55.97±8.06)岁;病程2~14 d,平均(7.38±2.40)d。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未合并严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依从性较高且可以接受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对本次研究涉及用药有过敏现象的患者。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即抗凝溶栓与营养神经治疗。取胞磷胆碱钠0.25~0.5 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为患者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次,1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口服,10~30 mg/次,1次/d,初始服用剂量为10 mg,后可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上述两组脑卒中患者均接受为期10 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统计两组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维生素B12、叶酸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记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采用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主要通过患者的意识情况、面瘫程度、语言能力、上肢肌力、水平凝视功能、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及功能等方面评估其神经功能,该量表分值为0~45分,患者的得分越高,则表明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及Hcy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改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使得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或者导致脑组织受损的疾病即为脑卒中[3]。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征,疾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其中EAA(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能量耗竭、一氧化碳、炎性细胞因子,以及自由基损伤等均与疾病发生存在密切关联。
维生素B12主要通过辅酶B12与甲基B12的方式发挥作用;而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一种,可以对嘌呤嘧啶与S-腺苷蛋氨酸的合成发挥促进作用[4]。患者的Hcy水平越低,则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越高,甲基B12在Hcy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将Hcy浓度降低。因此在对脑卒中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维生素B12、叶酸及Hcy水平,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具有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降胆固醇的药物,该药物可以通过各种药理途径发挥药效[5]。该药物的降脂与抗炎特性较强,可以将炎症因子细胞减少,对巨噬细胞内胆固醇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他汀类药物亦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脑灌注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保护,将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的损伤降低。由于他汀类药物可将血管内皮细胞层eNOS的数量与活性提升,因此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保护,将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改善疾病的预后[6]。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变患者凝血系统的抗凝活性,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进而发挥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本次研究中,在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可以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持久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作用,将血小板的释放进一步减少,对血液黏度进行调节,加强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将其活性状态降低,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维生素B12水平为(429.38±23.95)pmol/L,叶酸水平为(26.98±7.42)μ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其Hcy水平为(10.03±2.11)μmol/L,亦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田家辉等[7]学者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将脑卒中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及叶酸水平提升,将Hcy含量降低,进而对疾病预后进行改善。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保护,避免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若照,陈志斌.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49-50.
[2]杨琼,张新宇,李小刚.他汀类药物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8):892-894.
[3]凌冰,徐武华.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204-1205.
[4]章顺轶,袁莹.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6):680-687.
[5]韦宁,欧世宁,韦英海,等.溶栓治疗后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31-432.
[6]顾璟蓉,朱宗华.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脑卒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38-39.
[7]田家辉,王爱丽.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5):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