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在产妇枕后位分娩中的作用

2017-06-29许爱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5期

许爱华

【摘要】 目的:探索分析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对于产妇枕后位分娩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产妇6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336例实施常规处理,产妇取舒适自由体位分娩。研究组336例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产妇体位,使枕后位变为枕前位。将两组各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妇的第一及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相对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可有效缩短产程,提升阴道分娩率,对确保母婴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导乐镇痛分娩; 改变体位; 枕后位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112-02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研究认为,目前大约占分娩产妇的40%~50%,显著超过国外的15%[1-2]。其中,极大比例的孕产妇发生难产原因为头位难产。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为胎儿的胎头位置发生异常。胎儿胎头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为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等。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基本上占据头位难产比例的60%~70%,达到了分娩率的5%[3-4]。针对该类情况,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则将严重影响生产结局[5]。在既往操作中,针对枕后位孕妇主要实施剖宫产术,这导致其阴道试产率低,从而不利于母婴健康及安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的产痛将造成产妇产生强烈的焦虑及恐惧感,尤其一旦发生胎位异常,将延长产程,导致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加重了分娩痛苦,导致难产率上升,威胁母婴安全[6-7]。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分娩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所在医院积极探索分析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对于产妇枕后位分娩的作用和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月-2016年

6月收治的产妇,共672例。年龄20~40岁,平均(27.5±3.5)岁;孕周37~42周,平均(40.2±1.5)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36例。研究组年龄20~38岁,平均(26.8±3.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8±1.6)周。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27.7±3.1)岁;孕周38~42周,平均(40.3±1.4)周。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头位、均无手术指征,均经B超及腹部或阴道检查确定为枕后位,均为足月妊娠。其骨盆均正常,头盆均无不称,胎心正常。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剖宫产史。已排除巨大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胎盘异常等孕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方式处理,均不应用镇痛分娩,产妇自行选择舒适体位[8]。(2)研究组均接受导乐镇痛分娩联合体位改变。当宫口开大2~3 cm时,妥善连接无痛导乐仪。将设备A组接头贴在产妇左手臂正中神经腕横纹向心4 cm位置。将设备B组粘贴于产妇右手,粘贴方法及位置同左手保持一致。在孕产妇腰部,由髂嵴最高点划水平线至腰椎棘突位置,将传导贴中心点与此对应粘贴。粘贴时,要保持C点在上、D点在下。以频率递增或递减方法实施镇痛。递增以产妇手指轻微震颤且手型未发生明显变化为宜,在宫缩间歇期予以递减处理。当产妇宫口开全及第一产程结束时,则停止应用导乐镇痛仪。在实施镇痛后,再次检查,若还属于枕后位,则引导产妇排空膀胱,帮助其擺放为对侧卧位(即与胎儿脊柱对侧卧位),如胎儿为枕左后位,则取右侧卧位。摆放体位时,产妇腰部保持微弓,大腿上收,基本与脊柱纵轴成直角,其腹部前侧贴向床垫。生产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均保持宫缩,针对宫颈水肿者,予以阿托品0.5 mg,在活跃期后进行持续性胎心监测[9]。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各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及不良反应(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进行对比[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比较

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阴道分娩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相对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导致分娩疼痛的原因,主要包含肌纤维缺血、宫颈管发生进行性缩短、宫口进行性扩张、子宫韧带及腹膜牵拉等[11]。加之产妇精神紧张、过度恐惧及焦虑等,导致其痛阀降低,从而发生剧烈的分娩疼痛。发生剧烈分娩疼痛后,将导致产妇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及酸中毒等,严重影响母婴安全及健康[12]。

在理想状态下,实现良好的镇痛,主要参考以下标准:一是不会对产妇及胎儿产生较为明显的副作用;二是起效快、效果可靠、方便操作;三是不会形成运动阻滞,不会影响产妇的宫缩及运动;四是确保产妇在清醒状态,可以积极配合分娩;五是能够满足整个产程镇痛需要[13]。导乐镇痛分娩仪应用非药理学技术,以低频率脉冲波对产妇特定部位外周神经进行连续而轻柔的刺激,激发其体内吗啡类镇痛递质,从而激活产妇自身的镇痛系统,使其中枢镇痛物质不断产生并释放,实现在6~20 min内就可将10级疼痛迅速降至4级以下的轻微疼痛。应用该方式实施分娩过程中的持续镇痛,不会对母婴产生任何副作用,也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分娩干预,从而促进产程进展,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该方法使用非常方便,易于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尽管镇痛可以有效减轻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使产妇更加舒适放松,但是,分娩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他因素必须协调,否则还是可能导致难产。生产过程中,如果胎头位置异常,则极有可能导致难产。在胎头位置异常分娩,主要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等。分娩过程中,胎头一般为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其枕部在逐渐下降过程中,将向前旋转为枕前位,以最小径线经产道完成自然分娩。若胎头枕骨持续性无法实现转向前方,至临产时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造成分娩困难者,即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导致枕后位分娩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头盆不称、产力异常及胎头俯屈不良等。为有效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在实际操作中,阴道助产率明显降低,而剖宫产率明显升高。针对枕后位孕产妇而言,要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则必须将其转成枕前位,然后再进行阴道分娩。但是,通过胎儿及产力作用,使胎儿在临产后逐渐变小的空间内实现前转45°或135°,其困难相对较大。尤其是针对首次分娩者而言,产妇子宫、产道等相关软组织还未得到充分扩张,其包裹胎头较紧,从而限制了胎头的自然旋转。需达到理想效果,可经枕后位及产妇卧姿进行调整。临床研究证明,胎儿在羊水中实际上是可动的。胎儿的相对静止或转动状态,是作用于胎儿的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产妇摆放为仰卧位时,可改变胎儿重心,从而使其背部重心转向产妇侧后位。所以,引导和帮助产妇摆放为侧卧位,可使胎儿在子宫中依托羊水的浮力,使胎头退出骨盆腔,同时使胎儿重心改变,经浮力及重力的综合作用,导致胎儿旋转,从而使胎儿背部向产妇侧方位置移动,实现枕后位逐渐转换为枕前位。实施导乐镇痛后,产妇的子宫颈、阴道壁及盆底组织均有效松弛,其盆底空间得以增加,软产道阻力明显减少,有利于宫口开大及先露下降。在这一条件下,指导产妇摆放为对侧卧位体位,可有效促进产力、胎儿及产道的相互协调,有效纠正胎儿枕后位,有效促进胎儿顺利娩出,控制和缩短产程。这一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安全。

本研究中,对照组分娩产妇均实施常规处理,不实施镇痛分娩,产妇取舒适自由体位分娩。研究组则均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产妇体位,使枕后位变为枕前位。结果显示,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产妇体位,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有助于提升阴道分娩率并降低剖宫产率。结果显示两组胎儿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相对接近,表明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产妇体位并不会提升分娩的危险性,该方法相对安全。因此,积极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可有效缩短产程,提升阴道分娩率,对确保母婴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该方法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业华.导乐镇痛分娩联合改变体位对枕后位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123-124.

[2]贺晶,陈璐.分娩时体位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4(2):112-116.

[3]龚逞英.分娩球联合导乐分娩在阴道分娩纠正胎方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15(26):79-81.

[4]李慧敏,廖玲.镇痛分娩与产时体位护理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11,9(9):792-794.

[5]刘晓艳.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27-129.

[6]廖玲,廖东林,李慧敏,等.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10(16):1472-1474.

[7]蔡秀丽,陆大春,姚金艳,等.导乐陪产下经皮神经电刺激·硬膜外麻醉两种镇痛方法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外醫学研究,2015,13(24):23-25.

[8]廖玲,李慧龄,蔡玉珍,等.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矫正胎儿枕后位的临床效果[J].华夏医学,2010,10(5):618-621.

[9]叶小琴,钟俏梅,苏银青.凡乐生无创镇痛分娩在产科临床中应用的效果[J].全科护理,2016,12(11):1120-1121.

[10]谭新华.导乐陪伴分娩在初产妇分娩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1):104-105.

[11]杨欢秀,欧阳友云,杨璠.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陪伴分娩193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120-122.

[12]郑碧珠.初产妇采用导乐球配合自由体位促进自然分娩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93-95.

[13]丁付绿,张盛燕,金丽桂,等.同侧俯卧位联合间苯三酚在产程活跃期中纠正枕后位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5(30):5062-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