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及其护理
2017-06-29林晓阮一芳王丽雅
林晓+阮一芳+王丽雅
【摘要】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及其护理举措。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评估预后情况及NFD、FMA、MBI评分。结果:患者预后良好率73.75%,干预后两组患者NFD、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7.5%)显著高于研究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恢复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预后良好率。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预后; 护理; 影响因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85-03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严重意外损伤,病情凶险,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损,影响其预后,不利于其后续康复,因此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有效治疗有积极意义,是提升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的关键[1]。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诸多,及时正确地进行伤情、预后评估,采取合理抢救、治疗措施、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2]。重型颅脑外伤所致的功能障碍广泛而复杂,除了意识状态、语言认知、感觉功能及精神心理状态外,肢体运动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些功能障碍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3]。为探究影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及护理,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临床诊疗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脑CT或MRI检查确诊,受伤距离入院时间≤2 h,具备颅脑手术指征,排除严重合并伤、心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妇女、精神障碍、手术禁忌证等。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5~62岁,平均(38.4±4.1)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3~2.0 h,平均(1.58±0.33)h,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5~60岁,平均(37.5±3.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3~2.0 h,平均(1.61±0.29)h,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做相关检查与手术准备,手术完成后均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降颅压、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消炎止血、保脑、给氧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方面 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与生活需求,针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优质沟通交流,增强患者信任感,帮助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消除疑虑,提升治疗依从性。及时了解患者心态变化与个人需求,为后续护理干预计划的实施提供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在康复期间给予心理指导,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4]。
1.2.2 体位转移训练 为保持患者肢体功能和关节活动度,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肢体挛缩、褥疮、呼吸道感染及神经压迫等采取的一种康复性训练。在患者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体位适应,缓解头痛头晕症状,按照卧位-低半卧位-高半卧位-坐位-立位-行走顺序进行适应,指导患者每个阶段体位变化护理,对头部进行左右转动[5]。在患者头晕头痛症状逐渐缓解中向下一阶段体位过度,若恢复不理想,则适当延长适应时间,若头部反应剧烈,则立即联系医生进行观察处理,调整适应计划。
1.2.3 认知功能训练 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积极进行会谈,会谈内容以认知干预为主,实施综合分析能力和记忆训练的方法[6]。首先理解患者感受,调整自身情绪,其次指导并帮助患者识别思维,帮助患者寻找出错误认知并进行纠正,缓解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重建合理认知,增强患者信念,并实施认知与行为干预,提升配合度。颅脑外伤患者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多数患者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采取早期的康复干预、认知功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尽可能避免脑损伤带来的后遗症,减轻和改善脑损伤所致的认知功能的障碍[8]。
1.2.4 肢体康复训练 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时开始进行,内容包括肢体训练、床上床下训练、平衡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食、洗漱、梳头等)训练等。运动训练是临床护理重点,依靠健侧肢体辅助患肢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平衡训练与减重步行训练。运动训练中依据Orem自理理论指导患者临床运动实践,提供知识讲解、动作示范等,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训练需求提供不同生活辅助器具,贯穿于日常康复训练中,需注意尽量限制健侧肢体的替代功能。对于平衡较差的患者及偏瘫患者要使用手杖或者四脚手杖等改善平衡,缓解偏差症状,完成健侧与患侧的训练[9]。根据患者肢体功能表现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训练强度,鼓励患者自主参与训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评价标准
患者预后评价选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以得分1~3分为患者预后不良,4~5分为患者预后良好,患者得分越高显示预后越好。临床护理效果評估选用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标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ADL(日常行为活动)与躯体功能,NFD得分越低恢复越好,MBI得分越高恢复越好,FMA得分越高恢复越好[10]。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NFD、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FD、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59例,比例为73.75%,预后不良者21例,比例为26.25%。患者临床并发症以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与褥疮为主,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7.5%(23/4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495,P<0.05)。
3 讨论
颅脑外伤病情凶险、病情复杂多变,生存质量备受影响,因此加强影响预后因素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择80例患者做预后研究,预后良好率73.75%,这一数据与以往临床研究结果基本持平。在本次护理实践中,康复训练配合患者认知干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代表患者神经缺损功能、躯体功能、日常生活行为的NFD、FMA、MBI评分在护理干预作用下取得了良好表现,患者不仅恢复效果显著,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有出众表现,证实了康复锻炼在改善颅脑外伤患者预后方面的优越效果。针对影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多种举措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存质量与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认知和思维的训练,可促进脑的可塑性,减轻后遗症,预防并发症。临床护理中可通过加强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改善患者预后,针对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措施进行预防,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保障。颅脑外伤影响预后的因素诸多,且相互关联,在临床的研究和护理中,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娜,衡新华,张小梅,等.云南省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学,2012,39(7):1770-1772.
[2]谢国胜.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7):989-991.
[3]龙琼珍,黄靖.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的康复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90-91.
[4]王晓燕.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65-66.
[5]钱春清,龚江标.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159-161.
[6]周梅君.早期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3):84-85.
[7]季玲.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8]谭爱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21-22.
[9]胡伟伟,赵文静.颅脑外伤后并发高钠血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99-301,305.
[10]武宇鼎,鞠海濤.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