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2017-06-29刘智华
刘智华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版人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如何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当下的出版人。本文将通过业务素质、文化素养、继承和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分析出版人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出版人;工匠精神;继承;创新
出版是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它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来解放人们的思想。出版人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在出版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出版人素质与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出版业能否健康地发展。其实,对出版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融汇为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原是指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的艺术理念,将其移植到出版行业,对于出版人来说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呢?
一、专业的业务素质
(一)编辑人员专业的业务素质。在出版工作中,编辑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掌握选题、组稿、审题、整理、装帧设计、校对等业务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中国人向来对文字充满敬畏,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交给编辑就是对其最大的信任,这就要求出版人在编辑、加工、校对的过程中要字斟句酌,注重细节,严把质量,认真执着,追求完美。同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坚持一丝不苟,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二)发行人员专业的业务素质。出版人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出版物市场由各种要素共同构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出版人需要能够敏锐地感知其变化,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以迅捷的姿态应对出版物市场的瞬息万变。所以,出版人市场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发行人员更要能够筛选重要信息,充分运用媒介融合的优势,了解社会的需求,掌握图书市场动向,运用大数据资源定位目标人群的年龄、职业、地域、文化层次,分析其欣赏兴趣、阅读水平、购买力、购买动机等等。总之,出版人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出未来市场的走向,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二、深厚的文化素养
出版业是文化知识传播和文化意蕴积淀的产业,这就要求出版人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学涵养。出版人既要是“专家”又要是“杂家”,因为不确定所要编辑的稿件的内容和类别,所以编辑、出版人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要“杂”中求“专”,在通才里面拔尖。
简言之,出版人应当掌握“两专多能”,即除丰富的编辑出版知识外,还需拥有另外一门学科背景知识,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是做好出版人必须修炼的内功,这就需要出版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回望出版历史的长河,没有哪一个出版大家不是学富五车、爱书如命之人。著名出版人赵家璧幼年求学时即爱读书,阅读了大量的外文书籍,师从徐志摩后,更是经常随他去逛外文书店,这为他日后参考国外出版的书籍创新编辑工作,撰写《新传统》介绍现代美国作家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继承和创新能力
(一)优秀的出版人需要继承的能力。肖东发先生曾说我国当前的出版业亟需高层次多方面的人才。例如熟悉我国传统文化,能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至海外,推动我国出版業走出去的优秀人才。我们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作为出版人有责任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书局出版社自1912年在上海成立以来,在整理、出版古籍,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出版人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出版家的优良传统,促进出版队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优秀的出版人需要创新的能力。出版人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选题策划是一个出版人能力的体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独具慧眼,反映社会热点,不盲目跟风,才能策划出高水平的选题。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火之后,出版界也跟风出版了一系列“舌尖”,诸如《舌尖上的故乡》《舌尖上的新年》《舌尖上的健康之道》等等,而这琳琅满目的“舌尖”系列因为对“舌尖”一词的过度消费,使读者审美疲劳,产生反感,这势必会影响图书的销量。这时候正是对出版人独创力的考验,需要出版人能够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市场形势,避免跟风,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能力。
四、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
我国当前出版业正需要懂得经营之道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出版人要具有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全面推进,出版人工作的内容将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工作,还将包括出版产业经营管理的某些方面。
以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为例,自称最没文化的磨铁公司执行总裁张凯锋,初到磨铁就对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规范公司运营层面。一方面,明确各个环节的分工与任务;另一方面,责任到人,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清晰的工作安排,从而避免推卸责任、互相抱怨的情况产生。张凯锋将丰富的制造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出版业中,使磨铁员工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让他们能够着眼于公司的大局,而不仅是自己案头的工作。磨铁的编辑除掌握编辑加工的专业能力外,还参与到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这一做法使编辑跳出了囿于图书出版某一环节的局限,能够在熟悉出版运作流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问题。正是这种稳定、高效、开放的管理将磨铁打造成一个运转良好、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的平台,使它在出版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突出重围,成为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
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出版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更显难能可贵。它能够为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功利化、快餐式的阅读热降降温。出版人作为文化的传递者,更应时刻铭记自己身上的使命,夯实业务基础,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先辈们的优良工作作风,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创新能力,发扬工匠精神,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雷华.回归、坚守出版的本质——创意[J].出版广角,2014(09).
[2]冯嘉雪,张晶,沈浩波.磨铁是这样炼成的[J].中国新时代,2011(03).
[3]罗紫初.论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与市场意识[J].出版科学,2008(05).
[4]单占生.做一个职业出版人[J].中国编辑,2004(0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