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海外投融资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7-06-29迟建新
迟建新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促进世界长远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搭建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为贸易畅通和投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相关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为中国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动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701.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4.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4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6.9%。但同时,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2015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只有约2/3,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约85%的水平,与日本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站在金融服务的视角,如何给企业提供恰当、有效的金融支持,协助企业解决“走出去”过程中的投融资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资金融通对“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项目落地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很多项目都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需要长期、大额、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同时,“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和财政实力相对不足,法律、政策环境差异较大,市场机制、信用环境有待完善,融资瓶颈比较突出,需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可持续性的融资新机制。
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海外投融资领域的一大创新
毋庸置疑,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当前都面临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的迫切需求,但是单靠对外举债来加快发展并不现实。通过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在不增加本国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增加资金来源,引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以企业自身效益带动当地就业、出口、税收及产业升级,提升所在国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有效措施。
中非发展基金作为中国第一支对外股权投资基金,专注于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中非发展基金在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平台,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创新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积累了经验。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为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对中非发展基金增资50亿美元,使得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美元。中非发展基金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对非务实合作的八项举措之一,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于2007年6月开业运营,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同时,我们还管理着10亿美元的中葡合作发展基金,负责推动对葡语国家的投资合作。
中非发展基金成立10年来,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通过直接投资,帮助企业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中非发展基金不但与愿意深耕非洲的企业一起投资,而且发挥投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寻找项目,也为非洲企业及项目寻找中方合作伙伴。截至目前,中非发展基金已决定对非洲36个国家的80多个项目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农业民生和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超过200亿美元。
中非发展基金与中国企业合作投资的很多项目都已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举例来说:在产能合作方面,我们与海信集团合作投资的南非家电产业园项目,生产冰箱45万台、电视56万台;我们与中国一汽集团在南非投资的汽车组装厂项目,年产中重型卡车5000辆;我们与牧羊集团投资的埃及钢板仓和饲料机械项目,是非洲首个钢板仓本地化生产项目,在当地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基础设施领域,我们与海南航空联合投资的加纳AWA航空项目,是中国首个“走出去”的民用航空运营项目;我们与招商国际投资了尼日利亚和多哥的集装箱码头项目,与深能源在加纳投资了发电项目。在民生领域,我們与四达时代投资的非洲数字电视项目,已在非洲11个国家落地,用户超过800万;与武汉人福医药集团投资的马里制药项目,是目前西非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药厂。
创新海外投融资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非发展基金作为中国第一支对外股权投资基金,是中国海外投融资领域的一大创新。经过在非洲的10年投资实践,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在宏观层面需要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要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优势。以海外工业园区为例。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形成产业集群,理论上这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益。但在实践中,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各种各样国内不曾遇到、单个企业也难以协调的问题,需要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来支持企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埃及都投资了工业园区,但目前我们在海外进行工业园区投资,与国内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区模式存在根本上的不同。海外园区基本都是以企业作为园区开发建设与运作主体,由于企业和政府的诉求不同,在与东道国谈判、沟通等方面,企业与政府的地位不对等,遇到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此外,海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短期内很难盈利,单靠企业自身能力难以长期为继。现在我们很多加工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在这个时期,不管是中央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应当在组织产能合作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引导性的投资基金予以支持。例如,我们与天津泰达集团合作投资的埃及苏伊士工业园区,就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二,在基础设施领域,要创新企业合作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迫切而强烈,这正好契合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需要。但问题是,成熟的可供投资者直接选择的项目较少,很多项目仅停留在概念或规划阶段,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没有完成,法律关系不清晰,因此必须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为此,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国内大型工程相关企业发起设立了“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目的就是要破解“好项目难找”的困境,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开发的企业。
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如果不与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在短时间之内会有一定困难。而通过与大型基建项目相结合,工程机械设备、大型运输设备、装载设备、重型汽车“走出去”就会相对容易得多。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將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与金融企业和金融工具相结合。例如,要发挥好融资租赁这种传统但又有新内涵的融资模式。
南非海信家电园项目
第三,要探索推动国际第三方合作。中国经济体量大,制造能力强,技术装备具有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在渠道、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中国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在发展中国家的三方合作,能够取得三方共赢的效果。
例如,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与一些发达国家开展三方合作,引导国际各类资金对非投资,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投资总量。我们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研究中国在非投资企业如何延长产业链、产品如何走向欧洲的问题,为非洲项目嫁接英国和欧洲的销售渠道寻找突破口。我们也在推动与一些国际上的基金合作,包括成立联合基金,支持非洲农业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投资项目。
我们在10年对非洲的投资实践中体会到,“造血”型的投融资合作模式,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家和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将大有可为。中非发展基金愿意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海外投资经验和专业技能,与政企各界通力协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助力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更多的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