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的“新乡土写作”
2017-06-29刘亚涛
刘亚涛
前不久,第二届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就“新乡土写作”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正如评论家贺绍俊所说:今天的乡村是一个城乡同构的乡村,和过去的乡村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写作方式来处理,很难触及到现实中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也很难让我们的乡土写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专家们普遍认为,“新乡土写作”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很有前途的。
新乡土写作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2015年开始,江苏师范大学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了“新乡土写作”长篇小说,并在中心主办的刊物《雨花·中国作家研究》上以“长篇小说大展”方式连续六期予以刊发,引起了较大反响。当下,随着“新乡土写作”不断引起关注并成为文学年度主题,这一写作也渐成热潮。那么,“新乡土写作”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的乡土写作到底有何不同?
从我们所征集以及刊发的作品来看,首先,“新乡土写作”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新乡土写作”侧重关注的是当下的中国现实,具体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当代中国农村。在这一时段,中国乡村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有抱负、有志向的作家应该对此予以重新发现与观照。
其次,“新乡土写作”的创作群体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从事传统乡土写作且依旧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多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作家为主,而有志于新乡土创作的作家则以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居多,他们在生活阅历和精神思想两个方面都未中断和中国当代乡村的联系,其写作也越来越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乡土作家的特点。
最后,在写作手法方面,“新乡土写作”也与传统乡土写作有显著区别。从事“新乡土写作”的作家普遍有着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其写作的宽度广度以及理论自觉性也普遍较高。比如,他们提出并尝试了超现实主义这一写作手法,一方面注重和现实的紧密勾连,另一方面又强调对现实主义的超越与游离在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之间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对中国乡土文学的继承,更是超越。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新乡土时代必将需要新的乡土文学。乡土中国的古老基因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管你身在乡村还是都市,你都脱不掉乡土的底色。我们的生命植根于脚下的土地,对乡土的歌唱就是对我们生命之根的赞扬,“新乡土写作”是灵魂深处的生命律动。一个作家要写作什么题材,既是主动的选择,也是被动的承受。
无独有偶,在农村问题研究领域,有专家也提出了新乡土主义,新乡土主义是需要在重新确立乡村主体的基础上,重建城乡关系。这种学术观点,恰好与新乡土写作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相互呼应。
“新乡土写作”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质,就必须具备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的广阔视野,这就需要新乡土写作努力打破城乡界限,在坚持乡土主体性特征的前提下,适应城乡一体化时代趋势,融合乡土和城市,找到乡土和城市联通的精神密码。
“新乡土写作”是一个开放的文学概念,落脚点在新乡村,着眼点却在于整个乡土中国,因此,它的叙事就不僅仅局限于乡村这个特定场域,还包括乡村的城镇化,城市的打工者,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城乡变迁等等。
“70后”作家是写作主体
早在2015年,“70后”青年作家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的出版,就已经引发了广大读者和业内专家对“新乡土写作”的关注。《中华读书报》在对叶炜的访谈中,提出了“当下中国需要一种新乡土写作”的倡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现在的中国正面临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型。但无论乡土中国还是城乡中国,都有一个“乡”在里面。“乡”是中国的底色所在,即便是在已经充分城市化的地方,仍旧有着乡土的痕迹。现在的中国,依旧是处于乡土时代;现在的农村,依然是最需要作家去关注的地方。这些,决定了中国文学的乡土底色不会改变。无论从文学审美维度来看还是从读者需要来说,新乡土文学依然是文学的主流。
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一拨作家当中,相对于城市书写来说,持续进行乡土文学写作的并不是很多,这一方面与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渐渐与乡村远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缺少能够触发写作热情的乡村经验。70年代作家的特点是:身体在城市,精神在乡村,灵魂在路上。这一代作家中的大多数人有过乡村的生活经验,但为了工作和生活,来到了城市,这导致了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经常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徘徊。在徘徊中,许多作家舍弃了乡村,转向了城市写作。但仍然有不少“70后”作家仍旧在坚守着乡土书写,只不过他们的这种乡土书写有了一种新的质地,那就是新乡土元素。
不管怎么说,因为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这一批青年作家在书写新乡土中国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优势。他们深爱乡土中国,熟悉中国当代农村,都有着乡村生活的经验,而现在也都在城市工作。在他们的笔下,展现出了新的乡村图像,呈现出了新的乡土特点。他们的这些作品,是纸上的乡村,更是生命的流淌。这些“新乡土写作”长篇小说作品,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新乡土写作”的盛大图景,为当代中国文坛输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新乡土写作前景广阔
纵观当下文坛,城市书写愈演愈烈。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当代作家阵容里面,就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仍旧以书写乡土的作家为主。我们不认为乡土小说会消失,相反认为乡土文学在一段时期内,会得到强化。它可能会越来越小众,但一定会更加刻骨铭心,也会出一些好作品。当代中国说到底还是乡土中国。在当今中国各阶层里面,三代以内不和乡村发生联系的不多。这种联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
当代作家队伍里,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都是写乡土的高手。对于年轻的作家来讲,新乡土写作是一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文学富矿。
当然,在一个杰出作家那里,写什么越来越不那么重要,怎么写变得越来越突出。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当代青年作家同时能写好城市和乡村的杰出作家确实不多。对于有志于书写当下新乡村的青年作家而言,当务之急是要踏踏实实地扎根本土,从乡村出发,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或当下乡村体验,娴熟使用不同于传统乡土写作的现代文学手法,对这些记忆资源进行较为成功的转化。
(原刊于2017年04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原题为《“新乡土写作”渐成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