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德国学校音乐教育
2017-06-29吕屹蒋虹
吕屹++蒋虹
“协同发展”是当今经济文化发展领域的热搜词,强调在不同及相关领域间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强调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处理好全部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不同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协同发展已被当今很多国家和地区确定为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的建设规划。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施使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学科综合上存有局限。具象的课程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并不同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开展,但其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间的协同机制急需明确。
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其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影响深远。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继承前人理念与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教育的宏观设计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音乐教育学校内外的联系,将学校音乐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的重要环节;注重音乐教师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校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环节密切联系,共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组成,体现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宏观布局与协同。
一、学校音乐课程的协同
当今德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课,另一种为学科综合课。21世纪以来,德国大部分的联邦州都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重新颁布了各州的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总体规划或课程标准。在很多州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将音乐课和其他科目相结合,开设综合课,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课多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通过音乐与语言、人格、体育、美育、生活以及科技和多媒体教育等等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004年萨克森自由州委托夸美纽斯研究所起草的《萨克森自由州教学大纲的改革——跨学科和学科相连课程》中比较全面地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描述:学科综合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从语言和思想、空间和时间、自然和文化、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等四个领域进行研究。这其中可以涉及艺术、环境、经济、健康、工作职业、科学技术、媒体、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从哲学、科学、人类学、宗教、历史、美学、社会学、道德和伦理学等角度对教学内容或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譹?訛汉堡《音乐课程总体规划——8年制文理中学初中阶段教学大纲》中,强调音乐可以与造型艺术、戏剧表演、德語、宗教、哲学和物理结合,针对一些音乐和美学的问题进行跨专业教学。
综合课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以音乐教育为载体,融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综合课程教学,使音乐教育的教育语境更为宽泛,体现了音乐教育在公民教育、“全人”教育理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法对教学原则有明确的表述:“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述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律,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我国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科综合有相关的要求:“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学科综合课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综合课程的实施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层面,音乐综合课的开展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综合课所涉及的内容单薄,局限于语言与绘画等领域,综合课带有更多“装饰性”意味。从课程设计的角度,中小学音乐课应在专业性基础上体现更多综合性,更充分的发挥音乐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音乐教师培养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协同
德国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由24家音乐学院、73家大学和43家音乐专科学校及教会音乐学校与音乐学院共同承担,培养各类音乐专业人才,专业方向种类众多,划分非常细致。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的高等音乐教育为德国音乐生活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保障了德国音乐生活的高质量持续开展。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上有着不同的指向性。而音乐学院音乐基础教育专业与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相比,前者突出在具体教学中音乐技能的培养,后者突出做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与理论基础。
德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也就是大学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通过第一次国家音乐教师资格考试的学生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实践教学的阶段,也称之为见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在中小校见习和继续理论培训为主,学习结束时通过第二次国家音乐教师资格考试的学生,才有资格在相应的学校中任教。德国大部分小学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与公立音乐学校的教师也承担了很大比例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以科隆大学音乐基础教育专业(Elementar musikp?覿dagogik,简称EMP)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教授会带领并指导学生在中小学与幼儿园实习,在此基础上开设具体的课程与讲座。实习期间,学生每周需在小学或幼儿园完成4小时的教学实践(包括观摩听课与授课),到毕业环节还要求学生选择在任意一所公立的音乐学校实习,听课不少于15节课(15小时),并独立完成不少于15节课的课程设计和授课。
另一方面,德国秉承传统,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均衡发展的师资。德国中小学规定,每位教师需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譺?訛,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除学习第一专业外,必需同时修读一到两门其他学科,小学教师甚至要求学习两门副专业。此外,为了使学校音乐教育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还开启了双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这些举措都使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既保障了专业型音乐教师的职业水平,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注重音乐技能的教学又强调培养综合素质的目标相统一。
透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音乐教师教育并未与此形成充分对接。无论音乐学院或是综合类高校与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似有千篇一律之嫌,缺乏层次、特色与针对性,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缺乏有机的协同。
三、学校音乐教育与
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协同
当代德国秉承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致力于制定民主的、被认同的社会文化政策,建设有活力的、有辨识度的,由不同阶层的所有民众共同参与并共同负责的音乐文化王国。?譻?訛2007年的《“德国文化”调查委员会的年终报告》中有如此表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应理解为一个文化民族和文化国度。”?譼?訛德国政府对文化政策有着很高的战略目标,文化政策被等同于社会政策看待,而音乐始终被看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宝藏和经济因素。德国积极推广市民阶层的音乐文化生活。德国现有一百三十多个国立专业乐团、八十多家音乐剧院、九百多家音乐学校、数量繁多的音乐图书馆与音乐博物馆以及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节与音乐表演项目。这些与幼儿园、普通中小学、音乐学校、业余大学、艺术类院校、教会、音乐类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广播电台和互联网等纵横交错,业余音乐活动与专业音乐内容建构了高水准的丰富多彩的德国音乐生活。在2011年克里斯蒂安·霍普钠(Christian H?觟ppner) 题为《德国音乐生活》的报道中详细指出:在拥有八千多万人口的德国,有将近七百多万的业余音乐者积极参与各种的音乐活动,其中有两三百万演唱者、一百八十多万演奏者,至少五十万业余音乐人活跃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超过95万的学生参加了由国立音乐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辅导班和演出等音乐类活动,38万左右的学生参加了私立音乐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辅导班和演出等音乐类活动;超过80万的学生参与了由所在普通中小学组织的校内管弦乐队,超过17万人参加公立或私立乐团,活跃在业余音乐演奏领域。?譽?訛德国音乐文化成为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并形成了巨大的网状布局,这也是德国音乐教育保持高水准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学校音乐教育在该文化政策中的任务是将音乐作為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文化财富去认识和理解。学校音乐教育应提供给学生足够的信息,引导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校内外由学校以及各个协会团体组织的各项音乐活动,如各种合唱团或乐队以及观赏音乐会的演出等,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在各州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类各级音乐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相关的音乐教育目标。2005年德国音乐理事会颁布的《音乐运动——音乐教育立场文件》中如此描述:“要激发学生在课外校外也能积极从事音乐活动,达到扩展和深化音乐的目的。”?譾?訛柏林的《初等中学教学总体规划7—10年级主干学校、实科学校、综合学校、文理中学—音乐》中,特别提到音乐课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角色,音乐会、校外文化活动或者和校外文化组织之间的合作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乐团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重要任务,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莱茵兰-普法尔茨州1998年颁布的《文理中学教学大纲—音乐》中提出,音乐是人类的文化财富,可以通过音乐来认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培养学生参加文化生活的能力。通过演奏、演唱、创作、舞蹈、欣赏和对音乐的反馈思考来帮助学生扩展、深化和规划自己的生活。?譿?訛这些教学大纲进一步深化了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认识了解音乐文化,能积极参与音乐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而带给人生活的改变。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课外音乐活动包括各种器乐小组、合唱团、音乐剧团、学校艺术节的训练与演出,还包括参观歌剧院、音乐博物馆和交响乐团等众多常规性活动内容。近年来,德国校外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在学前幼儿教育阶段,70%的幼儿园已和国立音乐学校开展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合作项目。另外,2003年开始的“未来教育和关照”合作项目、北莱茵-韦斯特法论州的小学和音乐学校合作的“让每个孩子有一种乐器”等项目不仅给普通音乐教育领域带来活力,更成为全民音乐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课外音乐活动一直蓬勃开展,政府部门以及各地数量众多的公立、私立艺术培训机构积极促进了校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教学以升学率的高低为首要目标,校外音乐培训机构以各自的经济效益为重点,两者各为体系,相互间缺乏机制上的联系与统筹布局。音乐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缺乏更为紧密的结构力,也是制约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综上,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政策,还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各个教育环节紧密关联、互为载体,音乐教育不是点状、线状,而是形成系统的网状布局。应当指出,音乐教育同样需要协同发展,只有宏观构建与局部建设相辅相成,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整合运用,音乐教育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的快速提升。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建设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CLA110167)研究成果]
吕屹 河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访问学者
蒋虹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德国科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博士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