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性
2017-06-28孙世杰
孙世杰
摘要:教师不了解新课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簡单;如果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预设的问题就不能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不能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如果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对提问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就会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关键词:情景预设;思维共振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教师不了解新课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如果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预设的问题就不能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不能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如果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对提问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就会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有效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预设问题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课堂上也需要按预设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笔者认为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问题”,不只是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需要预设性发展,即可预知的发展,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经验推出未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所谓适中,绝非适应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而是整合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平衡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又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思考余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就是预设问题难度的适中.遵循这一原则的同时,还要预设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和引导的教学方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并非为考查学生的优劣,而只是“借题发挥”,把预设的问题当作一种手段,重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动脑、会用脑的良好学习数学习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坚持借助性原则,重在优化学习数学知识过程,而非只看答案的正误.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预设的问题,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数学的问题和学习需要,也可以借助预设的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修正和补充,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注意的事项,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预设问题方法,不同的预设问题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预设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数量要适中
一堂课如果预设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预设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
2.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防止滑过重要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要讲“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估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难度。
教与学中的“滑过现象”的形象说明是:当我们驱车从某出发地到另一目的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美景;由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越顺利,风景区被忽略的概率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难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坡度的空间,学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答案,会致使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3.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过于复杂,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
4.预设问题要有价值,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改革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难免出现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笔者认为,经验丰富的教师设问能提纲挈领,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结束语:
本文依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思想,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有效问题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对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本文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给予指出,同时希望本文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