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
2017-06-28董新利于小光孙强苏云丁海祥姜健谷元杰
董新利,于小光,孙强,苏云,丁海祥,姜健,谷元杰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改进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
董新利,于小光,孙强*,苏云,丁海祥,姜健,谷元杰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我科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2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6.1岁;小指8例,环指3例,中指5例,食指5例。术后根据Dargan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1个月,平均9.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无指端麻木现象;末次随访根据Dargan标准评定患指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 应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式能避免指间关节面的人为破坏,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
肌腱损伤;锤状指;克氏针;手术治疗
锤状指是临床常见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1-3]。我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采用改进的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21例新鲜腱性锤状指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6.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并伴有锤状指畸形,伤后1~11 d手术治疗;其中小指8例,环指3例,中指5例,食指5例;戳伤13例,钩提重物损伤5例,砸伤3例。术前常规X线检查除外骨折,证实为腱性锤状指。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利多卡因指根麻醉生效后行指根橡皮条止血。取远指间关节背侧“T”形切口,丝线缝合皮瓣边缘后掀起皮瓣,充分暴露肌腱断端,维持远指间关节背伸约10°位,将肌腱断端对齐并以5-0肌腱线行改良Kessler缝合,再以6-0丝线间断吻合肌腱断端力求吻合处平滑,冲洗后缝合切口。于患指中、远节指骨背侧中间线分别打入1枚1.0 mm克氏针,折弯,剪断针尾,于两针尾间架起横行克氏针1枚并以丝线和粘性辅料固定以维持远指间关节处于背伸约10°位。无菌敷料包扎并行支具保护。
术后每3天换药1次,观察皮缘血运及外固定稳固情况,2周拆线。6周后去除克氏外固定架行系统康复锻炼。
1.3 评定标准 应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对患指主动活动范围进行评定[4]。优:伸指0°,屈指指尖过掌横纹;良:伸指欠伸小于等于15°,屈指指尖达掌横纹;可:伸指欠伸16°~45°,指尖离掌横纹小于等于2 cm;差:伸指欠伸大于45°指尖离掌横纹大于2 cm。
2 结 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1个月,平均9.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无指端麻木现象。术后克氏针架松动1例,经加固后未影响固定效果。末次随访根据Dargan评价标准评定患指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
典型病例为一男性患者,2015年9月入院,诊断为:左手食指伸指肌腱断裂(锤状指),行左手食指伸指肌腱断裂(锤状指)吻合术+改进克氏针固定术,术后9个月,食指功能恢复良好(见图1~3)。
3 讨 论
锤状指伸指肌腱在Ⅰ区断裂后导致的远指间关节屈曲畸形且逐渐加重,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鲜锤状指可先考虑保守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石膏、Stack夹板、Mick’s夹板、津下夹板固定等外固定,但Ⅰ区伸指肌腱本身较薄且断面接触少,保守治疗失败率较高[5]。有学者报道非手术行支具外固定治疗锤状指的愈合率仅为56.4%[6]。当保守治疗失败后就会演变为陈旧性损伤,导致瘢痕生成,较长时间后由于中央束牵拉作用,可引起近指间关节过伸,影响手指功能及外观。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1~3]。
传统的单根克氏针贯穿关节固定法操作难度不大,应用范围较广,但其最大缺点在于固定过程中对关节面造成的人为破坏,特别是术中反复穿刺时明显增大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一直为临床医师所诟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我科对克氏针固定法加以改进,形成非贯穿指间关节的“微型外固定架”,临床应用后优良率达到90.5%,治疗效果满意。与传统的单根克氏针贯穿指间关节治疗锤状指相比,改进后的固定法最大优点在于克氏针不贯穿指间关节,彻底解决了关节面人为破坏的问题。其次手指末节指骨粗隆细小,单根克氏针固定时常需反复穿针易造成甲床、甲根等继发损伤且易将甲下菌种带入关节腔或骨质导致感染风险增大,改进后的固定法克氏针置针位置改为背侧骨面且不需经过甲下,降低了穿针难度及感染概率。最后改进的固定方法还延续了单根克氏针固定法的以下优点:针尾置于皮外,避免了对皮肤软组织的压迫,后期易于拔除;手术费用低廉,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操作简单,便于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术中注意事项:a)合理设计手术切口,预留克氏针进针点,注意保护皮缘。b)在保证固定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细克氏针,减轻对肌腱造成的二次损伤。c)末节指骨置针时避免损伤甲根或骨骺。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克氏针固定法治疗新鲜腱性锤状指效果满意、经济实用。理论上该固定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开放性或陈旧性锤状指、中央腱束损伤修复的手术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该固定法尚有不足,比如克氏针间的连接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1]孙文弢,张文龙.外伤性锤状指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5):559-560.
[2]Morandi M,Banka T,Gaiarsa GP,et al.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ibial fractures:Review of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description of apercutaneous lateral suprapatell arapproach[J].Orthopedics,2010,33(3):172-179.
[3]芮永军.再论锤状指的治疗方法[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1):1-2.
[4]高伟阳.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6):322-323.
[5]王帅,郭洪敏,聂志奎.克氏针固定并双侧骨道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畸形[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8):733-734.
[6]薛云皓,田光磊.172例闭合锤状指畸形的统计学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2):94-97.
1008-5572(2017)06-0567-02
R682.1+5
B
2017-01-09
董新利(1985- ),男,主治医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6001。
*本文通讯作者:孙强
董新利,于小光,孙强,等.改进克氏针固定方式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2017,23(6):56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