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六尺巷
2017-06-28舒屹扬
舒屹扬
我的老家桐城是著名的中国“文都”,因诞生了“父子宰相”“桐城派”而闻名海内外。这里还有一条声名远播的六尺巷,据说毛主席出访国外时,还向外国政要介绍过它。
今年春节回老家,我特地让妈妈带我去看六尺巷。快到六尺巷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一座高大的牌坊,非常庄严,上写“懿德流芳”四个大字,下有八只石狮立于前后。穿过牌坊,便见一方影壁,影壁上有石刻的六尺巷故事,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走过影壁则看到一块嶙峋的巨石,上面刻有一首七言绝句,笔力劲挺,入木三分。
连附属的建筑都这样精致,宏伟,那六尺巷该是多么令人期待啊!我想。
然而,当我们真的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六尺巷时,我却失望了。原来六尺巷只是一条普普通通、又窄又短的巷子:灰色的墙、黑色的瓦、鹅卵石的路,宽仅两米,长只有百米,还不如其他旅游景点的巷子那样宽阔和热闹呢。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妈妈对我说:“你别看巷子很普通,在它的背后却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呢!”
相传在康熙年间,这里住着宰相张英的家人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有一次,他们因为地皮的事情争执不休。于是,张英的家人便写信给张英,想让他逼吴家退让。但张英知道情况后,只是摇了摇头,回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接到回信后,非常羞愧,连夜将围墙退后三尺。第二天早上,吴氏知道后,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就是今天的六尺巷。
听了妈妈的介绍,我恍然大悟。人不可貌相,六尺巷之所以闻名天下,不是因为它的外表,而是因为它代表一种谦让、包容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谦让就像一条河,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源头流出,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身上。追求“温良恭俭让”的孔子懂得谦让,“躲避”廉颇的蔺相如懂得谦让,让梨的孔融更懂得谦让。
谦让使世界美好,因此,我们都需要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即使与别人争吵过,也不妨先对他说声“对不起”,也许他会还来一个微笑呢。世界上只有一条六尺巷,但我多希望能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修建一条六尺巷,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懂得宽容谦让,让这个世界没有争吵,充满微笑。
点评
习作内容充实,层次分明。从游览六尺巷到叙述张英的故事,再到挖掘谦让的意义价值,结构清晰,过渡也很自然。语言表达流畅而简洁,特别是写游览六尺巷的经过,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看见”“穿过”“便见”“过”“刻有”,显得格外顺畅。抒情具有形象性,不空泛,比如“还来一个微笑”“心里建好一条六尺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的思考有一定广度,能将谦让放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审视,体现了较为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閱读积淀。(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