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从根本上整治校园欺凌了

2017-06-28姜健健

环球时报 2017-06-28
关键词:施暴暴力人格

姜健健

去年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曾引发广泛讨论,近日北京延庆二中的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其实,校园欺凌在国内外都并不鲜见,但在当前中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而且涉案未成年人呈现出低龄化、集体化特点。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校园欺凌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固然,未成年人目前正处于青春期,本身就容易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可能一些微小的事情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攻击行为。但在更深的层次上,校园欺凌事件是教育方向、价值观培育等多个原因交互作用而成的。

一是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目前多数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的往往是功利教育,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培养和知识培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重视度远远不够。部分家长和老师没有给孩子灌输尊重生命,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的理念,要对一切美好有所向往。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匮乏生命教育的孩子,人格是不完善的,他们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二是不正确的价值观。目前涉案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是零零后,这一代人属于“独二代”,他们天生就具有互联网基因,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漏洞下,他们比前代人接触了更多的暴力和网络游戏。零零后们成长中喜爱的动画片,很多内容充斥着暴力、低俗和不文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因此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他们,他们对于暴力会产生心理认同,行为上会不自觉地甚至刻意去模仿暴力行为。当他们有了愤怒和不满,当他们要展现力量,争取权利、地位和别人的尊重时,暴力行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他们的重要选项。

三是处理方式流于浮表。近些年来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欺凌现象更为严重。但大量的欺凌事件实际上并没有被处理,很多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孩子之间的玩闹。学校往往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明显后果是,涉事的未成年人一直在享受过度保护,无法认清自己行为的不当和自己造成的严重后果,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他们可能还会再次施暴。

四是网络的推波助澜。其实每一代人都存在着校园打架、欺凌现象,但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校园欺凌的图像、视频借助网络及移动终端在全社会广为传播,可以触达每一个角落的未成年人,这很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示范效应,未成年人可能会去模仿那些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是极其深远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介入,被欺凌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自尊,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而且这种人格可能会伴随终身。施暴者同样不容乐观,如果不进行矫治、感化,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暴躁、暴力,甚至会心理扭曲,进而危害社会。

因此,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不能只是简单处理,应引入司法程序,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必须承担责任,同时必须引入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让施暴方认识到错误、行为得到矫治,同时帮助被欺凌的孩子走出阴影。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正面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上下功夫。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普遍性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

(作者是零点有数科技集团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施暴暴力人格
以鸟喻人
反性别暴力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漫画之页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