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7-06-28王宇波景思江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汉江经济带产业结构

王宇波, 张 铮 , 景思江

(1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2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430068)

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王宇波1,2, 张 铮1,2, 景思江1,2

(1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2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430068)

根据产业协同发展等相关理论,选取汉江生态经济带范围内14个城市的相关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引力模型以及区位熵三个指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度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城市间协同能力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产业布局以及政策规划上提出对策建议。

协同发展; 汉江; 引力模型; 区位熵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各区域通过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正围绕资源要素富集、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以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在相邻地区集聚形成产业带,进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聚集的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分工布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域是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3年湖北首提汉江生态经济带。2015年湖北省公布《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2016年3月,国家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4月和5月,湖北省分别同河南省、陕西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商合作共建汉江生态经济带。目前,湖北省重点推进与陕西、河南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扶贫攻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鄂豫、鄂陕战略协作。相关学者也围绕汉江流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总结了汉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和战略[1],对基础设施建设[2]、文化旅游[3]、生态保护[4-5]等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多体现在理论及宏观战略布局层面[6-8],涉及经济带城市间、区域间的协作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产业协同与空间布局等的研究更少。

因此,本文以产业协同发展等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汉江流域协同发展为出发点,选取汉江流域范围内城市的相关经济发展数据,运用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引力模型、区位熵等指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计量与分析,探索出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1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由汉江主要干支流沿线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以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城市所组成的带状区域,横跨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因此,在空间上,汉江生态经济带包括湖北10市(林区)39个县(市、区)[9]以及河南省南阳市、陕西省安康市、商洛市和汉中市, 共计14个地级市(林区)[10]。

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综合实力较好(表1)。经济总量方面,2015年末,经济带常住人口约5009.3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 816.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51 536.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 228.73元)。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占主导的特征十分明显,其中河南、陕西第一产业比例较高,湖北境内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三省的比重超过30%,达到35.19%。目前,汉江流域的经济、人口等生产要素分布大体上呈现沿江聚集状态[5]。

表1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区域间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的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使发展要素和资源在彼此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分工与合作、协同与共生,从而形成各个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健康发展的联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城市协同发展的增值效应[11]。协同发展强调互利合作,形成协同优势,通过协同共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转变,强调经济总量的平衡性,为的是消除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缩小区域内部差距。产业是一个区域的中观要素,连接着微观与宏观,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鉴于此,笔者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即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优势产业,并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发展,整个系统优化从而得到全面平衡与协调。因此,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汉江流域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合作与协调平衡发展。

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程度的好坏无法用某一个具体数据简单地予以准确衡量,但是就协同发展的某一方面,如经济方面数据反映其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是可行的。因此,本文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引力模型和区位熵三个指标分别从区域产业同构、区域产业联系强度和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来综合反映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情况,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一个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的测度 对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很多,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概念常用于在宏观上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作分析。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同构情况,用sij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测度产业同构程度[12]。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1)

式中,两个区域分用字母i和j表示,xik和xjk分别表示部门(产业或行业)k在区域i和区域j的产值比重,xik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为两个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其值为0≤sij≤1[13]。sij值越大,产业同构程度严重。当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彼此间的竞争就会增大,甚至导致恶性竞争。本文的i,j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14个城市,k为三大产业。

2.2.2 区域内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 目前,经济地理学家引用物理学中的常用的传统引力模型来量化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14],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Rij表示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分别表示i、j城市总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Gi、Gj分别表示i、j城市的工业总值,单位为亿元;Dij为i城市与j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单位为km[15],距离测度使用百度地图测量。因此,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衡量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强度。

2.2.3 区域内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测度 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以产业分工为基础,产业分工主要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因而,本文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产业专业化程度采用区位熵。区位熵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衡量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来评价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反映某个地区某一行业在区域产业分工即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性[16]。区位熵公式如下:

(3)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的生产总值;Gi为i城市的生产总值;Gj为背景区域j部门的生产总值;G为背景区域生产总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产业相似现状

3.1.1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表2 汉江生态经济带14个城市2013-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及GDP总量

第一,各城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13年14个城市中,天门市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其后依次是汉中市和孝感市;潜江市和襄阳市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排名前两位的是神农架林区和武汉市,且比其他城市高出很多,第三位是十堰。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5年底,第一产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汉中、孝感和天门,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变为襄阳和安康,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依然是神龙架林区和武汉,且远远高于第三位的十堰。

第二,流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大。可以将流域内城市分为4级梯队。武汉为第一梯队,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其地区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其他城市,2013年GDP为9 051.27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10 905.6亿元,占到整个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42.2%。第二梯队有襄阳市、南阳市、孝感市、荆门市和十堰市,该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高,均超过千亿元,而其他城市都在千亿元以下。2015年底,除了武汉市,以上5个地区依然排名前五,且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同时汉中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 064.83亿元。第三梯队有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安康市和商洛市,这几个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GDP均在千万亿元之下。第四梯队有神农架林区,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18.57亿元,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也仅为20.95亿元,相对于其他城市显得较低。

综上所述,汉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内城市发展差距大,且这种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日益拉大,武汉市首位度过高,然而神农架林区发展基础过于薄弱,导致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在发展上存在着明显两极分化现象。

3.1.2 区域产业同构化程度 通过式(1)计算得出表3。可见汉江生态经济带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般而言,将0.85作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判断标准,将0.9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判断标准[17]。14个城市之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超过了0.9(图1),2015年14个城市中孝感和随州、天门,荆门和仙桃、潜江、安康,襄阳和潜江、安康,安康和潜江,南阳和商洛、汉中。汉中和南阳之间的产业结构系数最高,几乎接近于1,说明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度较大,产业同构现象日趋明显,尤其是相邻城市间存在着重复生产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阻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资源高效配置。区域内各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各自资源禀赋差异进行分工与合作,真正实现流域内产业互补与协作。通过流域内合理的产业协作,避免地区间因竞争带来的重复生产建设和技术、资源、环境、人力、资金等各种浪费。

表3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4个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

3.2 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现状

区域内产业联系强度主要反映的是区域内产业空间联系,是研究经济带各城市间空间协同能力,通过各城市间的产业联系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在流域发展中节点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及影响作用。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经济辐射能力强,而襄阳是汉江经济带地域的中间城市。将这两个城市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心节点城市来分析,通过式(2)计算得出图1、图2*数据来源:来自于2013-2015年湖北省、河南省、陕西省的统计年鉴,有些数据年鉴缺失的来自于2013-2014年各城市政府公布的国民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而量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可以看出,在2013-2015年间,流域内各城市与武汉,襄阳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各城市产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异现象,不同的城市与武汉、襄阳间的联系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年份的产业联系强度有不断扩大的迹象,在空间上距离趋于缓慢衰减趋势。流域内产业空间协调水平有所提升,但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武汉与孝感的联系强度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襄阳与南阳也是如此,这说明交通距离,以及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影响流域内加强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图 1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与武汉市的产业经济联系强度

图 2 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与襄阳市的产业经济联系强度

3.3 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

运用式(3)计算得出表4。可以看出,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14城市中第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汉中、孝感、天门、随州、南阳、商洛;第二产业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襄阳、安康、潜江、仙桃、荆门;第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的城市主要有神农架林区、武汉、十堰。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规模水平及专业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相关互补性为流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区位熵大于1就表明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从流域整体来看,第一产业的区位熵几乎都大于1,只有武汉和神农架林区在1之下,而第三产业区位熵大于1 的只有神农架林区和武汉,第二产业有一半的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可以看出,从整个流域来看,偏向于发展第一产业优势。从具体行业的微观角度来看,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合作协同发展初步形成,基于产业集群自身的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以及内部自我强化机制,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化。同时,汉江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生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和加强,跨地域产业链的形成是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表现。

表4 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14城市三次产业区位熵统计表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城市子系统的辐射能力和牵引力是有限的,具体体现为城市间产业同构严重,产业合作联系不够,各自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基于产业协同相关指标及城市间经济现状,依据产业互补性、空间临近性等原则,汉江生态经济带应该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从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发展形成三个产业带。具体产业带及成员见表5。

表5 汉江流域生态产业带成员表

通过产业带协同,最终实现汉江流域更为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汉江流域随着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对接与共同规划,逐渐进入“交通快捷”和“同城化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及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得以加强,达到了一定的协同程度。因此,汉江生态经济带要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更需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巩固现有成就,努力解决现存问题,加强城市间合作与交流,共同开辟“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中更为有序稳定发展的新篇章。

[1] 杜汉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正确解读与开发[J].荆楚学刊,2014(3):29-34.

[2] 田玲玲,曾菊新,董莹,等.汉江流域经济区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35-442.

[3] 田运科,李垣璋,郑妍妍. 十堰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优势[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6-40.

[4] 本刊记者.助推汉江生态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省政协常委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J].世纪行,2016(8):8-11.

[5] 张静. 将汉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J].政策,2014(11):38-41.

[6] 贾金荣.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15(10):86-88.

[7] 余海波,刘兵,孙勇,等.实施组群发展托起汉江生态经济带[N].湖北日报,2013-08-27(8).

[8] 陈家义. 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J].世纪行,2012(3):36-37.

[9] 肖金成,申兵.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J].中国经贸导刊,2016(8):20-24.

[10] 李亚.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11] 王士君. 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 何静,吕亮雯.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度和区域分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96-98.

[13] 周一欣. 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14] 陈彦光,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11):742-752.

[15] 邵士秋,雷磊,曹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影响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9):936-939.

[16] 赵鹏,罗福周. 基于行业集中度与区位熵的宝鸡市产业集聚度测度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35.

[17] 朱叶红. 安徽省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分析[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2.

[责任编校: 张 众]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the Hanjiang River Ecological Economy Belt

WANG Yubo1,2, ZHANG Zheng1,2, JING Sijiang1,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 2Hubei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Wuhan430068,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us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ed data from the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14 cities, the paper conducte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the Han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tus using the following three indicators: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gravity model and location entr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phenomenon is obvious;the lack of inter city coordination capacity;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policy planning were put forward.

synergetic development; Hanjiang; gravity model; location entropy

1003-4684(2017)03-0001-03

F061.5

A

2017-04-26

王宇波(1963-), 男, 湖北房县人,经济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可再生能源等

张 铮(1989-),女,湖北房县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汉江经济带产业结构
汉江春晓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汉江之歌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