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第一能人”的梦想

2017-06-28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7年3期
关键词:祠堂造车温州

“温州第一能人”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元资产。

3月13日凌晨5时,“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叶文贵,曾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1986年,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曾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中央级媒体上,叶文贵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元资产。

温州第一经营大户

1969年10月,19岁的叶文贵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发现关内和关外土特产差价很大。国家号召致富时,就顺便做起了生意,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到1978年回乡时,他已经是万元户了。

回乡后,进入文成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叶文贵发现交通落后的金乡,人们搞家庭工业的原材料铝板,全靠船载肩挑从外地输入。富有商业头脑的叶文贵将亲戚组织起来,开了一间轧铝厂,仅4个月,全部投资便已收回,到了1982年净赚20多万元。

叶文贵骨子里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大器,他一心想将企业做大,实在没办法说服合伙人时他便产生了想法:与目光短浅的人共创事业,迟早会被他们拖累的。于是,他在工厂最为红火的时候退出了自己的股份,拿走属于自己的7万多元钱,开始从事饭菜票的生产。

叶文贵回乡之后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是他给那个年代的温州留下的创业名言。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叶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加拿大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地方政府也注意到了他。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叶文贵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个体私营业主竟当上了正经八百的堂堂父母官,这的确是破格,是只有温州人才做得出的中国改革“第一”。

心里的造车梦

叶文贵的造车梦始于他在东北当知青时,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开始实践自己多年前的梦想。

叶文贵要造的是混合动力电动车。当时,汽车离普通百姓非常遥远,然而叶文贵敏锐地意识到,汽油将会逐渐紧缺,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势在必行。他开始摒弃一切俗务,淡出人们视线,专心营造他的造车梦。

1991年,他的产品获得1990年度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3年,他研制出首辆混合动力小轿车样车,叶文贵说,这在中国也是第一辆。这辆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00公里,最高时速每小时80公里,并且还可以用汽油做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车95%以上的配件都来自温州本地,可谓是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一辆车。难怪叶文贵说,当时几乎温州所有的汽配厂家都在盯着他,等待他的成功。

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的叶文贵,终因意识超前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最终导致造车梦破灭。其研发出的电动轿车,没能实现商品化,最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于1995年中止了该项目。

曾经的“造车狂人”,如今在他的住处几乎找不到关于车的影子。但老叶的妻子陈星初说,他把造车的资料都存在两台电脑上了,平时还是会经常打开来看看。这两台电脑,妻子在丈夫过世后,就留在了身边。

曾经跟随叶文贵造车的,绝大部分人早已转行做别的事了,唯一还跟车打交道的,可能要数他的徒弟郑绍付了,他做汽车装潢和研发汽车油漆。

“每次我来老师家里,他还会跟我讲造车的事。”郑绍付说,他看得出,对于造车的梦想,叶文贵没有完全放弃,“只是不愿轻易跟人提起。”

尊重知识是最大的公益

这几年,放下了汽车的梦想,叶文贵把心思都花在了研究建筑上。在他房间门口,摆放着一个未完工的模型,这是他牵头出资为乡里建造的祠堂模型。叶文贵的卧室里,随处可见关于建筑的书籍:床头是一本《古建清代木构造》,沙发上是《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茶几上是《中国建筑史》。每本书里,都留有折角和做笔记的痕迹。

陈星初说:“以前造车的时候,他可以两天不睡觉研究造车;现在学建筑,他可以七天不出门,看这样的书。”

叶文贵因为牵头造祠堂,捐了好几百万,得到了乡里很多人的尊重。乡里人说,即使在他过世前几天,他还在祠堂的工地上,亲自参与祠堂的设计和建造。

事实上,叶文贵对于慈善和公益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他对于知识的尊重。

如今,叶文贵的三个子女,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大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两个女儿也出国深造,如今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对于知识的尊重,叶文贵还努力地传递给乡里其他的孩子。“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把乡里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叫到家里来吃饭,问他们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好友张中达说,这样的习惯,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

叶文贵有个“专职”三轮车车夫,叫李永红,比叶文贵小12岁,认识他已经有18年。“有时我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拉车,就叫我儿子去。”李永红说,每当这个时候,叶文贵总会多塞点钱给他儿子,还不忘叮嘱几句:“学点本事,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综合《钱江晚报》《温州晚报》

猜你喜欢

祠堂造车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天生骄傲的大疆为何“造车”?
互联网企业造车热潮
科技红旗 引领中国造车浪潮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好玩的温州乐园
拆迁
手工艺·温州发绣
互联网造车热炒之下的空中楼阁